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时间:2022-07-22 02:49:1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摘要】由于利率改革的需要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引起的外部环境倒逼,中国利率改革又推出重要举措,人行宣布进一步放宽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无疑是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一大步。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大大增强,依然在传统盈利模式下的银行业面临着利润被压缩的风险。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与时俱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规避利率风险,同时,应注重经营领域的改革,加强金融创新,转移利率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 风险管理

2012年6月7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分别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并且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份公告中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行了调整,此前,央行一直对存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上限管理,对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的90%的下限管理。这一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举措标志着自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次重大进展。

利率市场化又称利率自由化,是指一国利率不再由政府货币当局控制,而逐渐由市场供需所决定的过程,即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指利率水平及利率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不受政府的管制而由市场决定的过程;二是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指货币当局放弃以往通过硬性规定的方法调控利率,转而运用自有金融资源来改变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进而实现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有助于反映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提高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自主定价权,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但纵观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经济基础和宏观环境相对较为薄弱,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现阶段主要盈利来源是存贷款利差,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及时完善风险管理就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在稳步推进,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于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的,还需要面对诸多的难题与挑战。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改革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展开。1996年6月,取消了按同档次在贷款利率加2.88个百分点的利率的最高限规定,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了银行间利率的市场化。次年6月,银行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回购和现券交易的利率,实现了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的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全国总共91个县的农村信用社开展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试点,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4年1月,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0]。同年10月,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下浮。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同时放开存款利率下限。2006年8月,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08年又扩大为0.7倍,到10年又恢复到0.85倍。

由此可见,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一直都在循序渐进地进行,坚持我国利率改革确定的“宜缓不宜急”的原则。

二、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经济形势

(一)我国整体经济形势

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国民经济最为基本的通货,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之目前世界各国经济还未完全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所以一个安全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至关重要。

现阶段我国物价水平较为稳定。CPI持续保持较低水平,2012年5月份CPI同比涨幅仅为3.0%,创下了二十三各月以来的新低,而前几个月也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可见中国经济已成功摆脱了通货膨胀的威胁。

与CPI一起公布的还有采购经理人指数PMI,PMI同比下降1.4%,也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新低。一方面,PMI的走低预示着CPI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PMI的下降也证明了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经济下行的可能性增大,资金流动性趋缓。对于此,有舆论认为这主要是各银行在执行了一系列的紧缩货币政策后,由于存款准备金的压力而无法投放大量的资金造成的。显然,政策制定者也注意到了这一层面,从2011年底就已经开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趋向宽松,但是信贷需求量却一直处于疲软的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整个货币市场的冲击是较小的。

(二)外部环境倒逼

其实,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大部分是外部环境倒逼的结果,主动的改革倒是很少见的。比如,美国是典型的金融脱媒倒逼,21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但是由于存在存款利率最高上限的规定,存款的实际利率其实为负,这样就导致大量的存款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在银行货币来源受阻,金融脱媒压力日趋加大的情况下,监管层不得不放开了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我国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通胀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各大行的存款利率也是一直处于最高限水平。即使这样,实际利率也非常低。在这种背景下,银行的理财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变相吸储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存贷款市场的正常秩序,所以放开利率管制实质上已经迫在眉睫。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以家庭为单位征收的可行性分析 下一篇:对村镇银行管理经营模式与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