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07-22 12:32:49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策略

【摘要】“语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从长期的规范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教学”则是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获得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初中语文预感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朗读意识淡化、情感熏陶泛化和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体验等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语感培养策略,即强化语感实践训练和加强语感分析训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语感 语感教学 培养策略

“语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从长期的规范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等复杂的心理因素,它既包含直觉的“意会”,也包括语言阐释的“言传”。“语感教学”则是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获得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语感教学应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针对具体的言语作品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通过启发点拨、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从言语作品的外表逐步深入到作品内部要素,在解读构建生成言语作品意义的同时培养语感意识,提高语感能力,唤醒学习主体生命化成长的意蕴。

一、初中语文语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朗读意识淡化

不知何时,语文课只能听到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声,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了,特别是许多学校取消了早读课以后,学生的朗读机会更少了,再加上许多语文教师担心某个知识点没有讲透,学生在考试中吃亏了,于是乎学生头脑中塞满了一条条分析结论,唯独没有对作品本身的切实感受。忽视了朗读,也就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忽视了学生知识积累,从心理学上讲,朗读是一种识记能力,它对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形成及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师情感熏陶泛化

语文教学中,教师们注意到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呢,教师往往把它简单化,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清楚具象性直觉及表象,并从理性高度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由此产生和发展情感这就是情感教育。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源于直觉的表象。

3.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体验

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一味依赖多媒体技术的支持,直接从网络下载或使用现成的朗读光碟,虽然读得字正腔圆、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但缺少师生对文本言语的理解,缺乏对作者思想感情、文旨题意、语言特点、作品风格等内涵的把握,缺少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共鸣,缺少学习环境的创作和共生,因而总是与学习者的感悟隔了一层。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策略

综上所述,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方面存在朗读意识淡化、情感熏陶泛化及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略学生对于文本的感悟体验等问题。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针对上述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入手。

⑴听话能力的培养

听话在语感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基础。听,能锻炼大脑的语言信号并转换成图像功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首先,这就要求教师语感要强,教师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声情并茂,怎么能不吸引学生的兴趣呢?对学生的语感的学习直接起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还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的情景,培养学生听话的兴趣,勾起他们想用语言表达的欲望,在讲古诗文时先给学生放根据古诗改编的歌曲,然后教师诵读。美的歌声、美的语言无不深深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诵读。此外,根据个人的兴趣要求可让学生多听新闻联播、录音故事、电视中的一些谈话类节目,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去回味语言的无穷魅力,让一个个文字能鲜活地立起来,进而与学生对话,为学生理解语言筑路搭桥,从而促进语感生成。

⑵说话能力的培养

听是“输入语言”,说是“输出语言”,它是培养语感的关键,作用于口耳之间的有声言语,有助于语感的深化发展。教师说出来的话让学生知道了并能言传,这才真正训练了学生语感的生成。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复述故事、课前五分钟演讲等说话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而丰富发展学生的语感。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要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教师不唱“独角戏”,不搞满堂灌,不越俎代庖,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发言,可采用回答问题、复述背诵课文、分组讨论等形式。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自己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

其次是进行口头作文训练。预先把题目、要求告诉学生,这样,学生上课发言才不慌乱,才能避免出现冷场。如题目《相聚2018》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开怀畅谈。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亦可限时训练,锻炼思维能力。

再次,可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读会,演讲比赛,模拟记者招待会、辩论赛,语文趣味运动会,评比“语文之星”等活动,培养学生即兴发言能力。

⑶诵读能力的培养

语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对象是言语材料(作品),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和自由,使学生心灵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调动学生的经验图式,通过吟咏诵读、感知品味体验赏析来解读文本、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吟咏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经心、眼、口、耳并用,方能体会到汉字形、音、义的魅力,而师生共同对作品的声音节奏和情感高低起伏发展的状态进行反复品味,细致琢磨,通过不断地尝试诵读加深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的理解感悟,能艺术地显示出作品内外节奏的音量、语调、语速和节奏等。如学生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等或昂奋高亢、或低回沉郁、或疏朗爽滑、或止梁凝绝、或悲愤痛惜、或欢快明畅,使学生的感悟能在声音节奏中起伏舒展。无论是教师的示范还是学生的感悟,都以以文本语言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吟咏诵读,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主旨题意,言语特点,意境风格和行文思路。在此基础上要着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吟咏诵读的能力,提升与言语作品互动生成的对话心灵品质。训练学生对声音、节奏、意蕴、情感表达的语感。诵读鉴赏是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赏析,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审美意义的感知力。每篇课文犹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通过反复诵读,可以从中体味情境美、构思美、语言美、格调美。鲁迅先生说过,文章“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这是对审美意义的经验总结,诵读时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心眼口耳并用,依据对文章的理解,语调错落有致,把文章理趣神情曲折地表达出来。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创造。

诵读形式主要有:①配音朗诵。目的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作品意境,把诗文里描述的特定境界高效率复制,借助联想、想象,把文字里承载的深邃思想和神韵加以补充,把原来的生活图像再现于眼前。②比较朗读。由于文章体裁不同,语言环境各异,所以诵读技巧也迥然有别。实践中,还可采用片断精读,以增强学生把握重点内容的能力;也可以分角色朗读,以培养学生进入情境、结合人物性格理解文章的良好阅读习惯。

⑷写作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借助语感来正确表达思想和感情。叶圣陶先生指出:“如果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有的点滴积累起来,聚积越多,了解就越深切。”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如《“0”的联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一切从零开始;从头学起;一件任务的圆满完成;一项工作的胜利结束;一天过去,新的一天开始;人生如圆形跑道,没有终点等。目的是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途径思考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学生或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语调朗读学生优秀作文和预选范文,使语感能力在遣词造句、整理思想、驾驭写作技巧过程中得以检验和提高。

2.强化想象、联想以丰富语感

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与联想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汉字的具像性特征极利于读者展开想象与联想,文学作品的“空白点”及“不确定性”使作品呈现开放的未完成状态,为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填补与充实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语感教学中想象和联想是触发学生感悟言语的媒介,是培养学生对言语作品有较深感知力和较高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丰富的想象过程是学生的语感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丰富想象能力有效激发生命的悟性、灵性,有效激发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在培养语感的教学中,想象和联想是触发学生感悟言语的媒介,是培养学生感知力和鉴赏水平的有效策略。启发学生围绕主题形象展开想象,通过主体形象进行心灵化的品味、鉴赏,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形象中包含的内涵,而且能达到对文本更深的把握。如《荷塘月色》教学中,可通过作者描绘的荷叶、荷花灯形象引发学生的想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通过这一形象,可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再现出荷叶的真实形象,然后联系身着裙装的亭亭的玉女翩翩起舞的舞蹈演员,体味出荷叶之轻盈、挺拔与秀美,学生调动积累的生活经验,展开想像和联想去体察言语的意蕴、情感和韵味,构建出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使语感品位具体提升。

3.通过品味比较强化语感

品味语言,就是对词、语句的情态、感彩等进行分析鉴赏,重在感受,关键是训练对“炼”意与“炼”字的理解感受能力。品味语言常用比较法,其中“炼”意方面分:背景比较(如《土地的誓言》)、主题比较(《白杨礼赞》)、情感比较(如《看戏》)。“炼”字比较分:两文比较、近义比较、反义比较、声音比较、色彩比较等。唐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说的是“炼”字功夫。课文中名篇佳作“炼”字之例俯拾即是。试分类体味:①两文比较。“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僧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数枝梅花也绝非早梅,他把“数枝”改为“一枝”,虽没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早梅的特点,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②近义比较。朱自清《绿》中有处写景文字:“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一个石窍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点染了感情的波澜。其中“招引”“追捉”两个双音节动词若换成“吸引、追赶”则有减激情意味。用揪、攀、探身、鞠躬等动词去写梅雨潭边行踪,深化了作者陶醉的情愫,若换成它词,难以与实际情况相符。③反义比较。茅盾《白杨礼赞》一文,指出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赞“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里“婆娑”“屈曲盘旋”与“伟岸”“正直”“朴质”等构成反义词,产生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所具有的阳刚之美。④声音比较。如《荷花淀》中两次描写妇女划船的声音,第一次“哗、哗、哗”;第二次“哗哗、哗哗、哗哗哗”。且前面加上修饰语“大声地”,两处描写都很精彩。体味:前一次写几个女人探夫未遇,回家时在淀上边聊天,边划船,心里有几分失落和无聊,划船的动作是轻松的、节奏是缓慢的;后一次是被日本鬼子紧追不舍,拼命脱逃,心里紧张,但划桨的手没有慌,水声响亮,节奏加快,整齐不乱。⑤色彩比较。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体味:“红”“绿”不仅对海棠花叶作色彩描写,还对青春作喻。“红肥绿瘦”表示对暮春伤感与青春将逝的烦闷、苦恼之情

三、加强语感分析训练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叶圣陶)加强语感分析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揣摩、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圣陶曾说过“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同时,他还说“读者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具体做法有:

首先,依据语境,解读语意。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

其次,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正如叶老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2.整体感知课文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具体做法有:①总体把握语言。②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③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总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2.叶圣陶主编:《略谈学习国文》

3.《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4.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及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

(作者单位:835700新疆尼勒克县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优化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下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