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班级“小团体势力”的形成与瓦解

时间:2022-07-22 11:30:10

谈谈班级“小团体势力”的形成与瓦解

势力,是一个社会学名词,一般指向某种社会团体,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依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或权利,左右局势的一种反主流的逆向力量。即,这个社会小团体的行为与主流价值悖离。案例中,班主任赋权的“班长”,以及她的“小跟班”,已经结成一种可以左右班级形势的小团体,其势力负面影响很大,甚至可以抗衡班主任的教育管理。

(一)

这个具有负面性的小团体势力是怎样形成的呢?在案例叙述中,可见端倪。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班主任指定“班长”之后,施行了放权管理,即班长在班主任充分信任和默认行使班级管理权的情况下,做了主理班级事务的“影子”班主任。班主任反而被边缘化。例如,值日班长一般采取一定时间内的轮岗制,而该班集体内一个同学可以采取“贿赂班长”的办法,连任值日班长。班主任对此却毫不知情。联系之前班主任指定班长所接受的劝告――“她做班长,整个班级不要你操心”可知,在班级管理中,班长权威性的确立,甚至权利滥用,与老师对于班级情况的失察有直接关系。

二是,班集体建设中没有形成体现正面导向的主流文化,而这与班主任缺位,以及对于班集体建设的规划、设计,文化引导上的干预不足,也有密切关系。一个体现正面价值导向的班集体,案例中出现的“班长”打人、索贿、滥权等行为会被同学们抵制,至少会有人以告知班主任等方式,来维系班集体生活的和谐与美好。

三是,班主任对于班长的教育与行为的监管都做得不到位。这与老师的偏爱有关。或许正是因为班主任对于班长的绝对化的信赖,给了班级同学一个误导――她可以代行班主任角色,权力至上;而班长本人,也把这种赋权充分发挥,为自己谋求方便和利益。我们在案例里,可以看到,“班长”的演变也有一个过程:最初,她与同学有冲突,班主任不过是“轻轻批评”;在家长曝光她要钱之后,也不过是做样子一般“狠狠”(引号耐人寻味)批评。班长最终成为“黑姐大”,班主任的信任变相成为对她做坏事的纵容。

(二)

案例里的“黑姐大”班长被剥夺权利,小团体势力被瓦解,主要策略是班集体的建设从集权化管理向民主管理转变。可见到的有效做法有两点:

其一,采取学生自荐,集体表决的方式,让学生一定程度上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可能为班级发展尽力。虽然这个举措因为“黑姐大”在底下的干预,致使她的“小跟班”当选,可这毕竟是班集体从指定班长到民选班长,体现同学意愿的一次尝试,它的积极意义还是应该看到的。

其二,采取小组轮流执政的管理制度,分化所谓势力团体,在小组参与积极竞争的正面舆论环境里,影响并“改造”势力团体成员。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有所醒悟:民主管理,并不是要把班主任特权转交给一个学生,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班集体管理,并培育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

班集体里的所谓“黑姐大”,与她的“小跟班”,与社会上的小团体势力还有本质上的不同。她们其实并非本质上的黑势力。在教育环境里,她们不应该被看作“对立面”或不可教育的“边缘人”。

在小组竞争的机制与健康文化环境里,我们也看到了“黑姐大”的“小跟班”们的转变。这个势力团体最后被瓦解了,可知,她们都是可教育的学生。过去的错误行为与其认知不正确,被所谓“黑姐大”误导有关系。

在案例中,班主任对于自己指定的班长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最后并没有提及这个曾经专权的女孩怎样了,这给我们带来一丝隐忧。

教育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该女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若其表现出来的负面效果能够转化为正面行为,她应该是一个可造之才。

班主任应该对她做个别帮教。当然,教师对她认知与态度的改变很明显,要老师彻底放下成见,更多关注她的成长,甚至更为知心地对待她,引导她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这也是一道心理的考题。此外,从她一贯的行为看,其行为的社会化特征很明显。或许她的交友圈子比较复杂。对她的教育也需要长期努力。

上一篇:园林工程成本管理 下一篇:园林施工中树木反季节栽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