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古代文化知识

时间:2022-07-22 10:30:11

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古代文化知识

这里所说的古代文化知识包括人的称谓,纪年、月、日的方法,地名、官名和科举名称,礼仪习俗、器物用具以及我国古代文学史概况,部分作家、作品等。这不仅是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之一,而且运用得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把素质教育落实在实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实际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代文化知识没

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死记硬背,所以。

一、在智育方面

重视智力开发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有了注意力,智力活动才能指向、集中到重要的刺激物上,才能连续不断地维持有用信息的输送,保持对无用信息的警觉,抑制不需要的刺激物引起智力活动”,引进活水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

1、创设导入情境。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课导入在一节课中占很少时间,往往只有几句话,就使学生完成了注意的转移和情绪的迁移,这种迁移是承上启下的,因此也就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意境之中”,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境导入法、布疑设问法、故事导入法等等。利用古代文化知识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使学生迅速完成“注意的转移和情绪迁移。”例如,我在讲授《从宜宾到重庆》这篇课文时,就运用了有关“悬棺”的文史知识来导入新课。《从宜宾到重庆》是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的文章,是一篇应用性说明文。学生对这一类文章普遍不感兴趣,要想引起学生的注意,就必须利用有兴趣、有感情的新异刺激感染学生。导入设计是这样的:我国各民族安葬方式很多:有水葬、火葬、土葬,甚至天葬(死尸让雕、鹰、乌鸦等鸟类吃),还有更奇特的,将棺材置于悬崖洞穴中,想不想知道哪些地方有这种奇异的风俗?让我们“从宜宾到重庆”一路寻找吧!这样以最短的时间,把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2、帮助理解文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的一些礼乐制度、风俗习惯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甚至湮灭。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会影响对文章、语意的理解。适当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欠缺,有助于理解课文。如讲析《范进中举》这一课时,我就交代清楚“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关系,以及他们不同的政治地位,使学生易于理解。范进之所以喜极而疯的原因,是因为中举以后,就算正式进入统治阶级,其地位为秀才所望尘莫及;讲《史记・信陵君列传》中的“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候生。候生摄敝衣,直上载公子上坐”的句子时,顺便点出古代乘车习惯,即“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者在右”。不知这一习俗,就不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讲《苏州园林》时,就简介我国园林发展历史,以及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不同风格。这样联系古今,开拓了视野,增强了兴趣,而且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有助于文意的理解。

二、在美育方面

“语文学科美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语文学科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远远超过其它学科,古代文化知识更是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材料。教学中可以适时点拨、披文入理,激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面进行美的教育。例如,引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句诗词时,可通过加强诵读,诱发通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直觉思维能力,并进而认识,分辨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的不同形态,学习一些美的基本理论。美育追求心灵的美,侧重以审美活动陶冶人的感情,通过培养人的审美素质,达到心灵的完善与和谐。坡曾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在这里,苏轼把人生和审美联系了起来,表达了追求人生审美境界的信念。如果通过屈原、司马迁、文天祥等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唤起他们的共鸣,使学生进入审美境界,就可减少人际纠纷,解脱精神重负。“美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和具体任务就是培养超越精神。”显然,这种超越精神是智育和德育不能培养出来的。

三、在德育方面

《九年义务劳动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为:“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文化知识的有些内容符合这个精神,在教学时认真发掘,充分利用,可以使之成为德育的内容。据《语文教育学引论》所述,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的教育、坚强意志的教育、勤劳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和友谊情怀的教育。”等,下面通过举例来谈运用古代文化知识进行道德成长教育。在学习“孔子见阳虎”章时,介绍古代礼制,强调我国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联系实际,向学生提出讲文明、懂礼貌的要求,易于打动他们,说服他们,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选用古代文化知识进行教学时,要有所侧重,有的适用于智力的开发,有的适用于审美素质的培养,有的适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备课时要认真琢磨。当然,这三者不是割裂的,有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键是活用、巧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化死记硬背的沉重为心领神会的轻松。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古代文化知识,可以论及的远远不止这些。这里仅仅是从德、美、智三个方面谈了些粗浅的认识。只要教师们肯下功夫,定会在古代文化知识的浩瀚海洋里寻觅出更多的适合中学生的精神食粮,促进中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上一篇: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向新课标模式的转变 下一篇:谈下对小学生“善于遗忘”问题应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