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07-22 09:08:4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频发,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一大问题。本文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认为积极、主动发挥学校的优势、教师的特长,通过建立特殊档案、合理编排课程内容、开展课外活动等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纠正思想偏差、实现行动引导,是当前形势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问题 解决措施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父母一方流动到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不能与其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当中大多在每年秋收、春节等时候才能见到父母,有的甚至是几年都见不上一面”[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剧增,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为4000多万人。[2]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戚监护等类型。其中,隔代监护是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普遍的监护形式。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留守儿童大都存在自卑自闭、厌学厌世、性格扭曲等问题。近年来,多起震惊全国的恶性事件都是留守儿童为主角的现实悲剧。2011年6月15日,陕西蓝田县孟村乡大王村10岁留守儿童自杀身亡,把从20世纪90年代就受到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又一次推至风口浪尖。有专家甚至说,不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并倾力解决,5800万孩子将是110的后备军。[3]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总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户籍制度、政策法律、社会保障,以及国家、社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的复杂问题,需要从经济领域、行政体制、社会管理诸多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因此,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现行体制下,由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问题被长期忽视,尤其是学校与教师作用缺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频发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从学校教育的视角,提出以下三条解决措施,以期在现行体制下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一、建立特殊档案,进行心理疏导

目前形势下,农村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主要通过托管的方式实现,即将儿童委托给亲戚代为监管。隔代监管人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主要依赖于学校,希望在保障留守儿童温饱的前提下其余一切事宜均由学校代为完成。然而,学校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将其主要精力集中于知识传授,对于学生的心理、思想、情绪等方面的关注较为欠缺,形成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的真空。学校对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管理基本无异,从而造成学校与家庭监管的双重空白。儿童由于年龄小,身心尚不健全,在缺乏家庭、学校监管的情况下,易形成自卑自闭心理,怠学、厌学等不良倾向,在同龄群体中更容易成为被歧视、被孤立的对象。因此,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建立特殊档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怀。有条件的学校还应成立“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由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及各年级组长作为主要负责人,构建校内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网络,专门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学校领导小组对全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年龄、家庭经济收入、学习成绩等情况进行详细考察、分类、建档,针对具体情况给每个留守儿童指定联系人、指导监护人。同时,学校也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实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思想、学习、情绪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并定期向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通过留守儿童档案的建立、运行,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不再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人,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提升自信心与自尊心,消除自卑感。

二、合理编排课程内容,纠正思想偏差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机械化、城市化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现代化的代名词,并成为舆论、媒体极力鼓吹的未来蓝图。因此,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明显存在“去农化倾向”,这一错误导向使得课程内容编排和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过于夸大城市化带来的种种好处,造成儿童一方面对于自身所处的农村知识极为匮乏,一方面对于城市生活盲目崇拜。加之,留守儿童父母及监管人自身文化知识的缺乏,对于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留守儿童大多存在严重的逃学、厌学倾向,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辍学。对此,当前必须重塑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均衡合理编排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上要摒弃‘去农化取向’,凸显多元化取向,既不抛弃社会发展需要,又不忽视农村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既关注城市文明,又不弱化农村文化。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均衡城市和农村地域文化的选择;课程资源开发应注重乡土化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等”[4],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纠正“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认真学习文化知识。

三、开展课外活动,实现行动引导

对于家庭功能不健全的留守儿童而言,学校应成为其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在这一过程中缺位,易造成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失范。儿童由于身心不健全,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导。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隔代监管人对其管理要么溺爱,要么简单粗暴。加之,目前广大农村学校对于学生课外活动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孩子往往在课余时间无所事事,大都沉迷于上网玩游戏、打架斗殴,均对儿童的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不少留守儿童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农村学校应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及教学设施,根据学生年龄、身心特点规划、设计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既学以致用,又在实践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增进学校、教师对于留守儿童思想变化的了解,并通过课外活动身体力行,以行动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感召与引导。

总之,当前形势下,应通过建立特殊档案、合理编排课程内容、开展课外活动等形式,积极、主动发挥学校的优势、教师的特长,努力克服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造成的成长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努力通过各项改革措施使学校、教育成为完成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渠道与场所。

参考文献:

[1]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刘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EB/OL].新华网,2009-05-26.http://news.省略/society/2009-05/26/content_11438529.htm.

[3]石述思.十岁留守儿童之死[EB/OL].凤凰网,2011-07-11.http://www.省略/NewsShow.aspx?newsId=21946.

[4]吴支奎.制度突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路[J].教育导刊,2010,(6).

上一篇:论幽默在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