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运用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2-07-22 08:43:23

浅谈新媒体运用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摘 要】高校大学生与新媒体亲密接触,正在改变着他们的学习、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因此,充分认识新媒体运用在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环境结合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运用 辅导员 工作重要性

一、新媒体影响大学生生活

所谓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媒体且趋向于满足差异化需求的新兴传播方式,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目前主要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目前,我们对于许多新媒体技术表现形式耳熟能详,例如:论坛贴吧、博客、微博、QQ、飞信、网络电话等通讯软件等,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的三网融合形成了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特有的信息传播特征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信仰多元化、生活空间虚拟化、精英意识模糊化和交往方式工具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更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他们更自觉地追求平等、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希望得到尊重的愿望增强。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媒体环境下有了较大变化。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搜索、交流论坛、电子公告板等形式获取知识信息,逐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同步进行的学习方式,形成开放式、个性化、交互式、自主型的学习模式。此外,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冲击大学生的生活,部分学生盲目接收信息,生理和心理出现双重危机。网络虚拟世界的无序性也对传统道德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二、辅导员应适应当前形势,利用新媒体等工具创新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当代越来越流行的沟通工具,有着丰富的表现模式,通过视觉、听觉、感官的各种刺激,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平台来传播有关德育方面的信息,更新了传统的传播路径,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路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说教性,而在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可以利用新兴媒体扩展自己的教育工作,使用全方位的教育手段

在新媒体运用的形势下,QQ、飞信、等信息平台的搭建使得老师与学生交流上更加的通畅,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少了几分面对教师直接交流时的为难和遮遮掩掩,多了一分自由与轻松,他们能够经过这种途径向辅导员倾吐心中的不快,和教师对等地沟通;微博、博客的建立能够为辅导员提供一个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困惑的平台,辅导员能经过这个平台及时对大学生加以引导,未雨绸缪;辅导员也可以用个人微博、博客等新闻、信息、重要事情通知、提供学习、生活材料下载。新媒体的介入能使师生间的交流渠道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便利、快捷,能使辅导员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

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同时在使用新媒体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鉴别新媒体中的信息,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对学生使用新媒体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其在遵纪守法、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下使用新媒体,增强其法纪观念,提高其道德素质;依托新媒体虚拟传播手段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在新媒体环境下正确引导大学生

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优化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自觉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等。新媒体是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构建最为直接的信息传播平台,应当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积极强化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

突破教育形式创新传统教育模式,打造品牌特色。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破除形式与教条主义,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发挥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网络新势力如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的强势效果,贴近学生,积极拓展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倡导新媒体语言,打造一批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特色品牌载体与平台,形成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丰富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为主线,强化主体性意识,培育网络素质,突出引导能力。面对爆炸式的信息量与多元价值观的强烈冲击,坚持与创新并举,拓宽教育内容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核心。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拓展主体性意识、心理健康、网络道德与法律等内容的培育,以促进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姜恩来.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理论战线,2009(06).

[2]赖勇.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网络财富,2010(17).

[3]闫雯,李云飞. 新媒体特点、影响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讨.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0(04).

[4]刘新赏. 我是怎样做辅导员工作的. 人民教育,1981(11).

[5]郁树廷.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教育对策. 北京教育(德育),2011(21).

上一篇:技校英语“分组学习”教学法初探 下一篇:最爱早春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