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教学改进要选准关键点

时间:2022-07-22 06:15:04

VB教学改进要选准关键点

摘要:VB教学的难度,众所周知,教师与学生都深有体会,围绕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来相应的改进教学的方法,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作一总结,希望能有助于广大的VB教学的师生共同进步。

关键词:VB教学;化难为易;语句教学;教学过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64-02

与其它课程相比,VB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想到编写长长的代码,真的让人有头晕的感觉,所以VB教学的特点就是难。教VB的老师都很明白,就是出力不讨好,教学的效果也很不理想,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所以VB教学改进的关键点就是要克服这个难字,要化难为易,化枯燥为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好这门课。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对于VB中的诸多教学难点,可以说是清楚明了,怎样去针对这些难点展开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学生能较轻松地接受知识点,较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与掌握VB编程的方法,是本文所探讨的。

首先来总结VB课程教学的难点所在,有以下几方面:①学习VB入门难;②概念难理解,事件,方法,对象等易于混淆;③语句不会使用,代码不会添加;④经验不足,细节问题出错太多;⑤程序调试不易通过。以上这些是VB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重点谈一谈如下几个问题的改进意见。

一、解决学习VB入门难的问题

与其它课程相比,电脑编程本身就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时,不象其它课程那样,多少有一些基础,那样的话,学生就比较容易入门。为此,VB教学中引导学生来认识这门课,很快找到这门课的学习方法与兴趣所在,就是教师所首先要想到,并想办法在教学中做到的。很多的新教师往往注意不到这一问题,这其实是整个VB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想到并重视到这一部分的教学,在开头的教学中很好地引导学生轻松入门,那么将在以后的VB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相反,则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VB这门课的积极性,使本来就难教难学的VB编程变得更是难上加难的进行,因为多数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迷糊了,就被吓倒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做的工作很关键,尤其是第一次上课,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让学生轻松入门的效果,并且要在第一次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VB的兴趣,这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学生的后续学习动力的调动。为此,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地驾驭教材,而不是死搬硬套,局限于教材。在备课时要多方面参考,认真筛选课堂教学VB编程实例,并且不要太多,一个或两个即可,原则上是实例简单明了,又充分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便于学生自然很快接受,当然代码要非常少而且简单,这样做,是为了实现引导学生轻松入门的目的。为此,很多的教材中所提供的例子并不合适,要做到适时适地适合学生,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动脑来设计一到两个自己课堂上所适合的实例,而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我在教学中对第一次课中的实例有这样的要求:①简单明了,让学生能当堂轻松的记下来,并于课后较轻松的能够模仿出来;②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做到这两点,上完课给学生一个跃跃欲试的效果,并且,让学生课后能自己动手轻松的模仿做下来,达到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的效果。

总结第一次课的关键是举例得当,一定不能多,操作尽量简单明了,代码少而易记,例子本身又有实用、美观、新颖、接近生活等特点。这样就对备课教师的要求很高,因为要精心地去选择,制作这样适当的一个例子,不是容易的,对于学生看来简单易行,对教师则是周密精心的设计来达到的,千万不可草率了事,任意找几相例子演示一下,或者是按照教材照搬硬套,那样将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给后续的教学设下无形的阻力。

学习VB,模仿是入门的捷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第一次课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模仿,培养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课程深入学习做好准备,这样才是第一次课教学的目标所在,这里,传统的把教学目标设定在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上,是不恰当的,但虽然不强调要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而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在课后的模仿过程中能够充分主动的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

二、准确把握语句教学难点所在,在教学中做到化难为易

有人说长篇的代码很让人头晕,让人觉得编程很难,的确是这样的。很多的学生确实对编写代码头痛,无从下手。这其实是一种假象,就象再宏伟的建筑,也是由砖瓦,水泥等基本元素构筑的一样,再复杂的程序,也都是离不开三种基本结构,学习VB,学生作为初学者,主要就是学习使用三种基本结构,并不去设计非常复杂的代码,这样就简单多了。可以说,在VB教学中,核心就是选择与循环结构,难点也是选择与循环结构,其实整个的VB教学就是这两种结构的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一关健点与突破点,力求做到顺利突破这两个难点,并且借此给学生一种很有趣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编程的乐趣,自觉地去探寻更高的应用编程,从而使VB教学由难而易且趣味倍增。

这样,在教学中就简单多了,选择与循环结构的教学就是语句的使用教学,学生对于语句的使用有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应该是清楚明了的,有了针对性的教学,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所以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学生情况与教材情况,这也是教学中能够熟能生巧,化难为易的关健。在以上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成功的突破选择与循环结构的教学难点这一关,就不难了。

选择结构的条件语句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学生在使用中较难掌握条件语句的变化多端的格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举实例,充分强调各种条件语句的格式,使学生清楚的区分开,比如行结构,块结构,嵌套结构的格式不同,使用情况不同等,把握各种出错的情况,对于学生易于出错的地方要有充分的了解与总结,使学生清楚明白,预以避免。同样的,对于循环语句,难点也是在于语句的变形较多,教学中除了认真分析语句的执行流程,让学生充分理解语句之外,还要充分举例来说明格式的变形及易出错的情况,让学生全面的把握与灵活的运用。

三、代码编写难下手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是VB教学中很突出的问题,在编程中如果有事例模仿,学生很容易做,但如果是新问题,没有事例可以模仿,学生就会感觉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学生编程缺少经验,针对这一问题,有很简单轻松的解决方法,学生很容易掌握。笔者由长期的教学与编程经验总结出:①任何复杂的程序都离不开三种基本结构,即顺序,选择与循环;②任何复杂的程序通常都可划分为输入,计算与输出这三大块。语句部分的教学前面已说过,而后者则是解决学生编写代码难下手的捷径所在,针对问题,学生只需要象填空一样,填写程序的三大块的内容,自然代码的下手处就有了,更为巧妙的方法,是教会学生从后往前推,来编写代码,更为顺畅。即先确定程序输出什么,再确定计算什么,最后确定输入什么,这样非常容易得到下手处,因为程序的输出部分是已知的,这样由已知来推出未知,学生容易做到。比如,给出圆的半径R,输出相应的圆面积这一问题,代码很少,能清楚的说明这一倒推的方法的使用之巧妙。PI=3.14:R=VAL(TEXT1):S=PI*R*R:TEXT2=STR(S).如果让学生从输入开始下手到输出,往往不易确定先写什么,而且学生容易漏掉某些部分,但如果从后往前推,先确定在TEXT2中输出面积S值,则倒推的话,前面就要计算面积,进而其前面就要给出PI与R的值,这样,代码自然就完整了。

四、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做好过渡,也是很重要的化难为易。

在教学中,做好过渡,能很顺利自然的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消化前面的知识,并且也是化难为易的关键所在。比如,选择结构有单分支与多分支,讲完了单分支,如何过渡到双分支,多分支,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之好坏。如果分开单独的来讲多分支,会让学生感觉难以理解,容易混淆,不易掌握等。而如果教师灵活的设计教学,采用由单分支来解决多分支的问题,从而引出多分支结构及其语句,就能轻松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前后内容自然连接,而且让学生学会灵活的使用单分支来解决多分支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多分支语句的执行效果等。从而实现由单分支自然的过渡到多分支。

同样的,循环语句的教学也存在过渡问题,比如由连加过渡到连乘,再到双重循环的过渡教学,学生能很快的把前面所学所掌握的知识内容的理解运用到新的教学内容上来,既巩固了前面的内容,又加深了对新内容的理解。所以,一定要在教学中做好应有的过渡。

由以上总结来看,突破VB的教学难点并不难,只要教师注意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改进的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枯燥为兴趣,化难为易,就能实现VB教学效果的改进。?

上一篇:构建良性沟通的信息技术课堂 下一篇:基于手机终端移动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