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语言范文

时间:2023-11-17 05:36:30

vb语言

vb语言篇1

关键词:VB语言编程;教学对策;计算机技术

一、VB语言编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VB语言主要是针对设计对象进行可视化的编程设计,能对页面进行可视化设计,而且具有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等功能,其重点在于如何设计友好界面、如何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省去了针对过程语言的一些程序,使编程设计更加轻松方便,有利于程序开发效率的提升。

该课程是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将程序设计运用到实际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多数学生而言,以前并未接触过语言编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当,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许多学生因为理论的难以理解而止步,以至于VB语言编程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

VB教学通常有两大版块,一是界面设计,操作较为容易,但需注重细节的处理;二是程序代码设计,需要极好的抽象逻辑思维,对学生有难度。

二、提升VB语言编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1.深入研究教材,选择典型例子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材料,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对于初学者,常常没有头绪,且对学习重点认识不清,在茫然中极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提前认真研读教材,理清思路,突出重点,让学生有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时,务必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后,再利用适宜的方法对其逻辑思维进行训练,保证学生初步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然后由浅而深。因为VB的逻辑性较强,教学过程务必要重视前后的逻辑关系,将内容互相衔接,环环相扣,无形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如,从普通变量到数组变量,再到数组控件。须注意的是,教材内容要结合实际所需,根据实际变化而做适当的调整。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内容,需要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理论内容枯燥,学生容易反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尝试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供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环境,常用的方法有演示法、讲解法和小组学习法、归纳法等,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需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以一些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令其独立思考,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for循环语句的讲解中,可利用印度“象棋数麦粒”的故事吸引学生,令其对循环有初步认识,将理论和实际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必会主动思考学习内容。针对数组中的数据排序问题,教师可通过演示法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方式演示排序过程,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学习课堂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逻辑方式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结构都存在着差异,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而应掌握多种方法,为全体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课后实践实例的选择

课后实践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绝不能忽视,只有养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才能提升程序设计水平。VB编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其目的也是学以致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主要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开展具体的实践练习。教师可留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为拓展实例,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同时,既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巩固,又积累了实践经验。

实例应符合两点要求,尽量贴近实际生活,和所学内容相关。如,某些常用控件的内容,可借助腾讯QQ的普及性,让学生进行QQ登录界面的设计;控件数组的教学,可以计算器的制作设计作为实例;在菜单、多文档等操作中,可让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一些简易文档编辑器的制作。

VB语言编程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加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教师应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引进一些有针对性的例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应多加实践。

参考文献:

[1]肖天灿.VB语言编程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27(3):190-191.

[2]王素芳.关于提高学生VB语言编程能力的方法探讨[J].科技视界,2013,27(4):213-214.

vb语言篇2

关键词: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案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7-6696-02

当前,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在普通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结合各专业课程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继续不断完善。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后续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具有阅读程序、理解程序的能力,并能把程序设计方法应用到本专业与相关领域,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Visual Basic由于语法简单,以其图形化的界面和事件驱动编程机制大大简化了程序设计的复杂度,学生容易上手,可以高效开发出标准的Windows应用程序,成为非计算机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首选。

在传统的“VB 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以教为主”的讲授教学法。信息单向传输,学生被动接受,尽管可以让学生初步接受VB 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结构等基础知识,却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编程动手能力,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案例或者一个情景的描述进行思考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或“学教并重”,改变重视教学的结果为重视教学的过程或过程和结果并重。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涉及到程序结构和一些常用算法,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作用。

1 VB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征

成立于1908年,被誉为商界“西点军校” 的哈佛商学院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与其独特的案例教学模式密不可分。

布鲁纳认为,应该培养学生提出假设、推测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中心的分析、讨论、总结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符合布鲁纳教学理论。

现代教育观是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反映当代教育需求的教育观。现代教学强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人类学习知识和积累技能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 从形象到逻辑, 从感性到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学习过程也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2]。

案例教学具有情境性、主体性、互动性、问题性、实践性五大特征[2-3]。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身边案例作为课程学习的切入点,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探讨所讲授的知识,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贯穿在每一次案例中,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空间。

为了解决案例内隐或外显的问题,学生个体或群组自主分析和研究案例资料,不断地从教学案例中感知、提取信息,进行“交互”。学生个体之间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对问题可以形成更丰富、 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问题解决方案。

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不自觉地得到提高,并亲身感受到程序设计的实际价值,提高了学习兴趣及程序设计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 VB案例教学法的框架结构

在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一个案例一般就是一个软件项目。VB案例教学是师生双方通过共同实施一个较为完整的软件项目而进行的[1]。

VB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应遵循软件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区别于一般的零碎实例教学,VB案例教学法将一个较为完整的软件项目贯穿在VB课程教学中。

作为教学案例的项目被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子项目,将新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个个子项目中。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一个个子项目的设计和实现,加深了对新概念、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VB案例教学实现了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软件开发过程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的有机统一。

VB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通过如图1所示的框架结构进行描述。

VB案例教学以案例项目的分解、子项目的分析、子项目的设计实现和子项目的扩展为轴心,教师的主导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两翼,对称平行推进。

3 VB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有大量生动、丰富和新鲜的案例。多元化的案例来源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基础,校企合作、校际合作、软件项目实践、教师平时的案例积累、教学课题组成员建的交流、师生互动交流等都可成为案例的积累形式。

在案例教学的案例准备阶段,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实用型强、易于扩展的VB典型性案例。对于学生自己准备的、反映兴趣爱好的个性化案例,教师尤其应加以重视和引导。案例成果可以采用案例数据库形式存储。

案例教学开始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3~5人为单位,自主结合进行分组,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案例小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的职责是制定计划、任务分工、人员组织协调、过程监控、难点攻关、业绩考核、文档管理等。组员接受组长分配的任务,进行资料检索和任务实施,并进行个体评价和组员互评。按照敏捷软件开发的方法,每组以两人为单位,进行结对编程准备,相互学习和互相促进。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案例演示,进行案例情景构建,使学生了解项目的背景、实际意义和应用需求,以便达到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效果。案例情景构建通常在案例开始时进行,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

教师通过对案例子项目的分解,将教学案例项目划分为若干子项目。教师应注意子项目的层次性,把握好难度梯度,子项目通常与教学章节相对应,并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有机结合。课程开始前,各案例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讨论,将问题细化,做出子项目分解预案。这种练习开始较为困难,但在下一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软件工程思维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对案例子项目的分析暴露出既有知识的局限,继而自然引出本次课的新的教学内容,确定完成子项目任务所需要的新概念和新知识。案例小组通过子项目分解,明确学习重点,进行子项目任务解决的知识储备。

在案例课程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子项目的设计与实现,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知识讲授完以后,立即将新知识应用到子项目的设计和编程实现中去,增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生通过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讨论,积极思考,平等参与设计,不仅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也促使子项目的设计和实现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vb语言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改革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一种构造性的技术。程序设计教学本身是枯燥、严谨的,而且在学习中是很难理解的,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如果教师在组织程序设计教学中缺乏相应的良好的教学方法,考虑不到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这门课程就会既难学又难教。VB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功能强大,应用广泛,使用窗体和控件设计应用程序界面,采用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相对Delphi,Visual C++来说简单易学。笔者通过几年来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现代高职学生的劣势与优点

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的“对口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性。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学习的方法问题,因此,学习缺乏兴趣,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与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限制。由于就业的压力,学习的务实心理,许多学生片面重视实践操作,而忽视理论的夯实,也使学习的心态变得浮躁,难以坚持。

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社会对高职存在偏见,高职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不稳定的,具有盲目性的倾向。由于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为突出技能,忽略理论,学习追求实用,致使理论课的学习情绪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又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

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思维活跃爱劳动,爱表现自己“才华”。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所谓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比较深层次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要我学”,整体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构成,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灌输的对象,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当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长期占据教育阵地的统治地位,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日益凸显: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因此,教学模式的转化已成为在各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三、教学改革的实践

1.教学内容的设计

VB程序设计的内容与大多数程序设计教材一样,首先介绍对象及其属性、数据类型、函数、方法和事件等一系列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接下来介绍程序结构:顺序、选择、循环、数组,最后是一些数据库的应用。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来看,这样安排无可非议,但从认知规律角度考虑,毫无知识背景的学生一开始就学习这些难懂、抽象的概念,不仅会增加他们理解这些概念的难度,更会挫伤他们学习编程的积极性。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差异,从各个方面创造机会,以便学生能够根据课程及本人实际情况来亲自操作。事实上,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中才能学好VB课程,这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抛开原先以课本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的教学模式,先不讲基本概念,而是化整为零,以案例教学为主,任务驱动实施教学。在前期的备课时,教师将所有理论知识安排在一个个具体实例中,每个实例互相联系层层深入。在授课时,教师引出实例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通过分析来共同完成实例的制作,并总结所涉及的知识点。每次授课都预留一段时间,在学生完成案例的基础上,增加难度,举一反三,这一步需要学生自行动手操作,而且需要学生和教师密切配合。如果有一堂课学生没有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课后又没有及时进行复习,那么可能就影响他下一次上课的效果,如此往复,这门课程学习起来就非常吃力。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会不由自主地变被动为主动,即“我要学”,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2.实验环节的加强

课上得再好,学生上课效果再好,最终都要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所以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度没有正常授课高,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大多只是对书中的例子依样画葫芦,只求运行出结果就万事大吉。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实验课也进行了重新设置,所有实验项目都对课本中的实例进行了改变,并增加了新的任务。学生根据课堂知识进行现场操作,独立完成。而且每次实验的内容都与后续的考试相关,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考核模式的改变

在正常授课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并经常把学生中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

过去的VB考核,通常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加,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应该体现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所以笔者将整个考核改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按百分制来计算,平时表现为10分,过程考核为60分,期末考核为30分。平时表现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堂纪律、课堂表现、讨论问题的参与度。过程性考核在整个考核环节中分值最高,任务最重。考试的内容是对平时的练习和实验进行整合,并增加难度,学生在测试时觉得题目曾经做过,但又不太一样,测试后就会更加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和实验训练,使学习过程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整个授课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测试,采用上机考试,给出试题,一人一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考试内容,操作完毕后保存,教师评阅学生成绩,这种考试方式既体现了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又检验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职业资格是劳动准入的重要依据,国家社会劳动保障部提出:“要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和劳动准入制教育培训的实施。”我校在计算机专业就推行了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VB程序员认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有针对性的练习,一方面可以达到劳动准入制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能力,获得就业的敲门砖,另一方面可以更进一步掌握控件属性、方法、事件的具体运用和小型应用程序的编写、调试方法,提升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性人才是教师的使命,因此教师需要在授课中不断完善,研究教学方法和经验,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层次,提高教学能力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谭浩强等.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宁常鑫,孙达辰.高职VB教学改革的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

[3]柳青等.VB程序设计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vb语言篇4

【关键词】《VISUAL BAISC6.0程序设计》 教材建设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1 引言

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等有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是信息系统学科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是经济、公管科各类专业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Visual Basic(下面简称VB)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较流行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语言,利用它可以快速方便的创建具有专业外观的用户界面的编程工作简单易行。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示例的分析,掌握使用VB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一般方法和特点,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开发简单的Windows应用程序,并为今后进一步使用VB或其他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打下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程序实验环节只是配合每一章所学的内容进行在计算机上的实践,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只是孤立的了解了某些VB 6.0程序设计知识,所涉及的知识面较窄,缺少学科的综合性,且动手能力很差,无法将实际的具体问题和VB 6.0程序设计知识联系起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VB课题组申请了学院的校级项目——《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建设,对VB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2 教学改革方法

2.1 教材建设——沟通性

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媒介,其作用十分重要,针对当前市场上课本多在语言细节上浪费笔墨,不但容易使得初学者迷失在这些复杂而庞大的细枝末节上,而且不能很好的掌握VB 6.0程序设计的实质。我们VB 课题组根据多年从事VB 6.0教学的经验和实际开发软件项目的经验编写教材,强调程序设计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比对语言细节的理解重要得多,而对语言细节的透彻理解只有通过大量的时间和长期的编程实践才能获得。

我们VB课题组自行编写《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和《Visual Basic典型例题解析和习题解答》,先后被吉林大学、广西大学等多所高校使用。本套教材具有极大特色:(1)一题多解;(2)技术讲解注重让学生知其所以然;(3)针对VB二级等级考试编写。

2.2 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性

编程实践是学好VB程序设计语言的关键。我们在讲授理论课时,采用调试技术现场编程,组织学生课上亲自调试和共同分析程序,强调如下内容:

2.2.1 调试工具的运用

VB 6.0的理论知识是以实践作为依据,程序的执行过程涵盖该程序所有知识点,我们强调利用调试工具帮助编程者分析程序,采用单步执行、设置断点、添加监视框等三种调试工具,对程序执行过程进行跟踪监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程序的结构等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2.2 重视对警告信息的改正

学生在编译程序时会出许多错误,大致分为语法错误和语义错误,我们认为学习VB 就是一个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强调学生自己的去发现和改正错误。VB 6.0集成开发环境会提示两种信息,一种信息为错误信息,另一种信息为警告信息。一般情况下只要将错误信息改正过来,程序就能通过运行给出结果,这样警告信息往往会被忽略。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警告信息与错误信息一样重视,在调试过程中遇到警告信息必须改正,因为警告信息的出现说明了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偏差,让学生通过改正警告信息来正确的理解理论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3 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性

2.3.1 “照猫画虎”培养编程能力

在VB的教学开始就引入软件下程的理念,强调学生们从一始了解到养成良好的软件设计规范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去分析设计实现一个具体的MIS系统。 具体说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针对VB语言特点,极易上手,强调学生的基本技能。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实践VB 6.0的每章的各个理论知识点和熟悉使用VB 6.0编译环境。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题目,并引入综合中“大作业”,由教师给出实验题目,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查阅相关的资料,写出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步骤与教师一起讨论,确定实验方案;然后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相关的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等实验报告,初步掌握VB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运用VB进行软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2.3.2 利用网络资源加大教学资源

当今的学习具有“随时随地”的特色,VB课题组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发教学网站提高学生的自学的积极性,增大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方式,让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

VB课题组的教师通过VB网站布置作业,学生提交,教师批改等方式,以及留言板和学生沟通,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采用每人一天的值班模式回复学生的各种问题,发表通知公告或进行解惑。特别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在留言板上留言。另外,利用QQ群等方式加强课下师生间的交流和讨论,建立朋友的关系,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问题所在,以便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试题库是检验学生每章或每课阶段性成果的有力工具,我们VB课题组编写VB试题库,具有3000多道习题,其中将试题按章节内容安排,让学生在每个知识点都可以进行自测,对自己的学习质量给与评价,使得学生尽快知道自己哪一方而不足,还有待加强。试题库的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等多种类型,并每道题目都给出解析过程、难度系数、标准答案。

3 结束语

通过我们VB课题组教师的集体努力,VB课程建设从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出发,使得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实践编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此表明我们VB课题组的课程建设的探索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是他们对于课本知识理解更加深入了,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文浪,周元哲主编《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2] 周元哲,乔平安编著《Visual Basic典型例题解析与习题解答》.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3] 周元哲,杨立法 《C 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2(2):1170-1172.

[4] 沈备军,顾春华.软件下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40-42.

vb语言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 Visual Basic语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一种,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启发受教育者对基本知识、原理、方法的理解掌握,激发受教育者对基本知识、原理、方法的理解掌握,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法学、商贸学及医学教学活动中已得到很广泛的应用,随着案例教学内容、方法和经验的日趋丰富和完善,案例教学法已成为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但如何在Visual Basic(以下简称为VB)语言中采用案例教学,是需要进行认真探索和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VB语言课与案例教学

针对本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本文所称的案例主要是指,在VB语言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把学生分成3—5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每组通过对案例、程序源代码进行分析,并提交相应的分析报告;在分析的过程中去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建立起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在分析过程中穿插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一方面增长知识视野,丰富分析应用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如何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一)、VB语言课的特点。

计算机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同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的工具性、计算机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都非常强,对VB语言的应用,是通过语言编程来实现的,学习VB语言,就是学习如何去编程。而这种编程的过程,就是学习VB语言的过程。对VB语言的教学,不仅仅是教VB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利用VB语言知识去编程,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案例与举例。

教学案例与经常采用的举例说明虽然都是引用案例,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是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技巧能力,只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程序,包含的内容多,程序代码量大。对案例的分析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全面提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与教师的引导控制相结合来进行,需要一定的学习环境。而举例则多是对某一变量或应用进行使用练习,可在课堂上也可在上机课中进行,同样,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举例。

(三)、案例教学与传统模式教学。

传统模式下对VB语言课的教学,多采用“板书”(多媒体)+上机实践的方法,总是先介绍语句的语法规则举例讲解(演示)课后习题上机验证,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教学媒介体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一些理论课较适合,但对VB语言课,无法检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同时也容易增加学习的枯燥感,甚至学期结束,也只能完成简单的程序设计。

此外,传统模式下是按教材、分章节按部就班地讲课的,往往造成教师因“材”施教。而采用案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已不再局限于教材本身,此外,案例教学的教学内容的外延性非常强,强调学习的知识性、应用性、系统性、严密性,体现知识体系的建立。在授课方式上,不局限课堂上按章分节的顺序讲课,而是把课堂内外VB语言课与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课堂内外研读源程序,产生疑问,课堂向老师发问释疑,在教学行为上,案例教学中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发挥出主导、组织作用。

二、案例教学在VB语言课中的作用

以案例为中心来组织VB语言的各方面,实际也就是模拟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环境、开发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其身份已不仅仅是学生,而可能是当今软件开发工程中的一个角色,学习VB语言主要是为了应用,如果不能应用于实际,那么,学习的专业知识将是空泛的,无法产生实际效果,案例教学在VB语言课中的应用,它的主要积极作用是:

(一)、案例教学是知识共享、创新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迅速建立VB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并提高操作应用能力。

在案例分析思考过程中,学生将会把有关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是对知识完整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记忆。案例教学对学生是采用分组学习的,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环境的再现或虚拟,通过集体讨论,启迪思路,在自我思考、自我总结中启发思路,在相互探讨、切磋中引发思维共振,共享知识,逐步强化自己分析案例,实际应用操作能力所需的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职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其所学知识、技能的多少,而更注重于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实战能力。而大部分职校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仅仅在毕业前让其作一次毕业总结,具体实际能力很难练就。案例教学是把学生到社会去实践的那个过程提前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战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实战型人才。

此外,案例教学还可以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在分组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

三、计算机语言案例教学实施

作为案例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教学小组,但需要在开课前有详细周密的教学安排,其内容包括案例实施的时间过程及安排,学生的分组组织,案例素材的发放等,案例分析中哪些是理论分析,哪些是应用操作分析等,并对案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外延知识及对策做出安排。

(一)、结合语言特点,选取教学案例。

VB语言是一种具有面向对象的可视化设计工具,它是以事件驱动来进行编程,是一种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

在传统模式下,教学活动过程的开展往往是逐一地讲解各语句,加以举例说明,最后学生针对课后练习上机进行验证,整个学期由于受教学课时的限制,数据类型、数组及函数重要概念和应用的讲述,已没有更多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去做一具体的整合性学习。可以说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仅仅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本门课中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系统、全面地认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这样就导致学生在从事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缺乏创造性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在案例选取时,就应使案例能够包容上述知识,体现出编程的概念及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案例是一些贴近生活的画面,如绘制函数、“红绿灯”程序、制作mp3播放器;还有《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系统中用到的各种数据、变量等与学生的自身信息紧密相关,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

(二)、案例的开展和实施。

根据案例教学法及VB的特点,在简要介绍VB的基本操作后,即可进行全面讲解分析案例。《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是一个与学生自身信息紧密相关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基本信息,成绩、图书借阅等子系统。可利用系统实现对学生信息的浏览、查询、修改等,这些就可以通过编程来完成。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教材分课时对程序进行部分分析,也可根据程序的模块进行讲解,使得课程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这个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这一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案例,不仅改变VB学习从传统、枯燥的理论开始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应用的灵活性和设计的多样性,从点上具体明确了VB的作用,面上体现出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体现VB各功能系统间的联系及实际应用系统的构成。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进行精心组织,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编程的技术,具有解决一定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考察。

在进行案例分析的同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际,学生3—5人一组,每组针对案例写出案例分析报告,这份案例分析报告实际上相当于软件开发工程中的系统分析、设计说明。然后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程序,应用领域可以自己定,给他们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最后完成程序设计,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想,使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系统、牢固。教师也可以据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来代替传统的考试,并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以引导解决。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案例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案例教学中教师从主讲的身份转化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主导者,其性质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由以前的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知识流动、行为互动转变。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广博的案例知识积淀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为依托。不但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解案例中所隐含的学科理论知识。教师不仅要有每一节课的备课,还要有课堂教学设计及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

(二)、案例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

从学生角度看,案例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养成了学生的被动学习,考试靠记忆力来死记硬背概念的行为,严重影响到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影响其主动性的发挥,制约了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部分学生甚至存在心理障碍,还需要一定的心理辅导。

(三)、案例少。

VB语言课中采用的案例,与其他学科中采用的案例不同,由于计算机的种类非常多,而且应用的学科交叉性非常强,在实践中单纯采用VB语言的应用程序很少,针对VB语言的案例大多需要教师进行开发,无形中又增添了教师的工作量。

五、结束语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更快地适应时展的需求,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也促使学生们期望改变过去以考定论的学习方式,而更多地关心知识与能力的自我提升,因此,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案例教学,提升VB语言教学质量,是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Visual Basic精彩编程200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1;

2.高职艺术课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石凯定,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79-80;

3.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改革措施的尝试,黄晓彬,广东医学院外语教研室,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1)-111-112;

4.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罗学义,王云鹏,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电化教研室,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31-32;

vb语言篇6

【关键词】VB通讯数据;局限性;Byte型变量

引言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有关科学研究人员的努力下,现已达到一定高度,不管是在工业还其他通讯行业等,其科技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我国通讯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态,用于处理通讯数据的语言及方式也在不断改善及更新,现用于通讯行业最为普遍的是VB语言,其编程方便快捷,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所需要功能。但是,其因本身编程、字节及字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其在处理数据时存在一定局限性,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VB通讯数据的局限性

1.1VB在通讯编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长期经验的总结及分析我们可知,VB语言在众多的实际编程当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因VB语言处理通讯数据时是利用String型变量来进行的,而导致其只能处理ASCII码为00H-7FH的文本类字符,对于从单片机处发送过来的80H-0FFH字节不能进行处理。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人提出采用VB5.0所携带的Example程序中的StrConv()函数来解决,但是结果表明此方法并不能处理这一问题。介于此问题的未解决,现单片机若想要把处于存储单元当中的某个字节如OABH发送到PC机上,就必须先将其拆成“A”和“B”这两个字符,然后再将其分别以41H以及42H的形式改送出去。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不太适合通讯数据的处理。所以,VB实现不了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讯。

1.2VB语言中的字符与字节概念不同

对于VB语言来说,字符与字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VB系统在出现VB3.0以后,其将variant型变量引入系统当中,对于通讯控件所接收及所发送的数据的存储,其都是以variant的型变量进行操作的,因为这样可以在处理数据时一次性将多个字符进行处理,而不必对字节一一进行处理,并且具有强大的灵活性。虽然VB系统当中的variant型变量可以处理多种类型的数据,但其同时存在一些不能处理的数据类型,而且因其灵活性同时也会产生很多原因未知的错误。比如说位于单片机存储器中的数据是按字节的方式进行存储的,在通讯的过程当中其接收与发送也都是按字节进行,所使用进制数为00H-0FFH型的16进制数,通常来说对这种数据的处理是采用数值的方式来操作。而在VB在引入variant型变量后,其通讯控制会将所收到的字节以variant型进行存储,其也可通过赋值给String型变量的方式将其以字符的形式显示出来,但是其却不能通过赋值给Integer型变量的方式将其作为数值进行处理,若强行编程,系统就会存在编译错误。这样,若单片机将某个字节如OABH以字节41H的形式发过来,在VB系统中可将其显示为“A”,但是整个字节OABH却不能显示。即使利用系统中的Asc()函数来将“A”再次转换为所对应的ASCII码的41H,Asc()函数也不能处理单片机所发送过来的OABH这个字节。

通过对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明白了,因标准的ASCII码只能处理ASCII码为00H-7FH的文本类字符,所以其在将字节进行数值转换时也只能对此类字符进行正确地转换。除此之外,为能将更多的字符进行存储,Windows95以及NT等对于文本字符比如汉字等的存储都是以Unicode的方式将其作为两个字节进行操作的,而且其也都是利用字符代码来替换ACSII码。虽然VB也兼容Unicode,但是因其在字符与字节之间的体现不一样,且其与DOS以及单片机当中的字符概念完全不同,所以在利用VB进行编程时要特别注意。

2解决VB通讯数据局限性对策

针对于VB在处理通讯数据时所存在的局限性,我们尝试着用Byte型的数据来解决。在VB系统当中存在一种Byte型的数据,若将字节以Byte型变量进行存储,那么其只占一个字节,且其可取的数值在0到255之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00H-0FFH型ASCII码。由此可以看出,Byte型数据和单片机当中的字节概念是相同的。所以,若要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串行通讯,对于所发送过来的数值为00H-0FFH的字节能够全部正确接收,就必须摒弃String型变量以及字符的概念,将所接收及发送的数据都以字节的形式进行处理。在对数据进行接收时,要利用AscB()函数,因为其可在接收的缓冲区内将所接收到的字节转换成范围在00H-0FFH内的数值,然后再利用Byte型变量将这个数值接收下来,同时若PC机要将数据发送给单片机时其数据处理也就利用Byte型变量来进行。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将其具体转换方式其实现方法进行分析。

如:要实现pRecByte=AscB(MSComm1.Input)。在VB语言编辑的环境下首先将一个MSComm控件从工具箱中拖出来并放入Forml中,且将其命名为MSComm1;然后分别将一个Label及一个Timer添加在Fomm1中,并设置Timer的中断时间为每次500ms,此作用主要是用来将收到的字节进行定时处理,并且在Label上将其以16进制的形式进行显示;最后加入两个CommandButton,将其中一个命名为Trans,另一个命名为Exit,其中Trans是用于数据的发送,Exit是用来结束程序的运行。

在VB的环境下,用户进行串行通讯时可采取查询或中断的方式来操作。若是采取中断方式,VB是利用所提供的OnComm事件结合用户的设定,在接收或发送数据时对OnComm事件进行响应并处理,其与DOS下所利用的中断服务程序类似[5]。介于单片机的独特之处,在对通讯程序进行设计时,PC机的数据接收要采用中断方式,使其每接收一个字节就能对OnComm事件进行响应,将该字节从接收缓冲区接收下来并将其存储在Integer型数组当中。而对于这个数组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时,我们可将其放入用户的子程序当中,依照有关的通讯格式来对其进行处理。这样就会使PC机在接收数据时因中断程序的作用而避免受到数据帧格式的影响,使系统具有强大的灵活性。

3结语

通过分析及实践我们可知,VB编程语言当中在处理通讯数据时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AscB()函数及Byte型变量来解决。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在对于通讯数据进行处理时,我们要时刻牢记使用这两种方法来解决,以保证通讯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使得通讯行业能够平稳健康地发展,以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薇,董恒,冉蜀阳.基于VB的PLC与上位机的通讯[J].机床电器,2009(03).

[2]陈海云.巧用VB的Byte型变量实现与单片通讯[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3]袁明新,张友亮,储浩.基于VB6.0的远程无线通讯的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3(06).

vb语言篇7

VB教学通常做法是先介绍操作方法和功能以及在程序中如何使用它,然后就是举例做练习。教师虽然认真备课、讲课,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程序设计接触很少,进入大学之后计算机相关的先修课只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而它只有极少篇幅提到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开设 VB 程序设计课程,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过程中的理解、掌握程度较差,这直接影响到 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VB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

分析VB课程的特点,不难发现,VB采取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思想,这使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一定的趣味性。课程分为教学篇和实验篇,采用多媒体教室教学与微机室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实现掌握一种可视化开发工具、一门基础编程语言和结构化编程基本思想的总体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程序编写,实现一定的界面功能,同时养成严谨、良好的程序开发习惯。它的实践性要求很强。VB 程序语言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多,知识面也非常的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教学难点之后,借鉴别人优良的教学技巧的同时,自身也应该多进行思考及尝试,使教学中的难点能够化难为易,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通过和学生交流可以发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 VB 程序设计课程认识不够,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学习程序设计对他们没有任何用处,与今后就业的关系不大。而VB到底能做什么,学生也不清楚,只是因为学校安排才学习。有上述想法的学生,他们在学习 VB程序设计课程上就会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不可能真正学好这门课程。VB 教学往往从讲授语法入手,语句格式如何,有什么样的功能,以及在程序中如何来用它,最后再来举例做练习。但学生往往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于实践中来解决问题,体现不了 VB教学的优势。VB 程序设计知识体系庞大、涉及内容繁多。对每一节课或每一章的知识点,及时地梳理归纳和提炼总结,对于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很重要,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

二、VB课程教学方法改进

首先可以采取实践与理论的主次分层结合。即理论课上也要实践,实践目的是解决小知识点;然后在后续的实训课中,实践目的是解决理论教学中更为系统性的问题。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缺乏知识背景的前提下,理解VB中的抽象概念是有难度的,不同学生间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差异。对此可以采取分层分类教学方法,即引入问题分层、案例分类的方式。

另外,在实践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程序调试的教学。学生遇到较难的编程题时,一次性编写并不能完全正确,反复调试不见运行结果后,学生会失去耐心,时间长了将就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调试技巧的锻炼,当运行结果中出现bug时,使其能自主发现错误所在,进一步成功修改它,从而积累经验与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vb语言篇8

【关键词】VB 数值型 三角函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51-02

VB(即Visual Basic以下简称VB)是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现已被许多高校定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因其本身理论性、实践性强,与英语和数学知识结合紧密,又由于许多学生初学VB,不能快速的掌握学习VB的基础知识,就无法很快地入门,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本文以此为例进行论述,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VB,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套新的学习方法,为掌握和学习VB中的编程语言夯实基础。

1.将数学概念渗透到数据类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降低了对新知识认识的难度

在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中,学习数据类型是编程的一个基础。在一个最简单的程序中数据类型是可以不作规定的,也就是说,变量可以使用各种类型,但是在一个复杂的程序里,这样做就很危险,因为很可能给同一个变量赋予了不同的类型,而导致程序出错。因此,如何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数据类型是很重要的。

上述数据类型中,数值型的种类最多,而其中的整数和浮点数则是数值型中的重点,仅仅单纯的讲解,并让学生将其规则记忆理解,会让学生感觉到晦涩难懂。但如果引进旧知识,再和新知识相结合,那么学生就不会觉得难懂。学生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科学记数法的概念,代领学生一起复习这些知识,然后让他们来看这个概念,引导他们去寻找概念中和上述已学过的数学概念有哪些相似性。

实践证明,通过已有数学概念的引入,降低了新知识的难度,学生们一听,茅塞顿开。使得枯燥乏味的VB基础知识中,能够很轻松的掌握了,为以后的编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引用数学知识,讲解三角函数在VB中的用法

VB中的函数概念与一般数学中的函数概念相似。在VB中包含了很多内部函数,其中就有数学函数,在这里我主要讲解一下三角函数,原因在于三角函数的用法和在数学中的用法有点不同,需要给学生们讲解清楚,以便混淆。

3.结语

针对初学编程语言的学生而言,如果不打下夯实的基础知识,无疑为以后的编程埋下了隐患。在教学最初阶段,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入门,掌握基础知识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作为切入点,使学生们能轻松、深刻地记住基础知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乏味,达到了我们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c语言指针范文 下一篇:语言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