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2-07-22 03:42:30

新疆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为新疆电视事业的起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开始显现荧屏,至今已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本文以时间和创作机构为坐标,根据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取向、创作倾向的转变,梳理并总结了其发展历程。对理论研究处于空白状态的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而言,本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 发展 现状

中国电视剧发展的50多年历程中,国家一贯重视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理由不言自明,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个民族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登上了新时期的历史舞台,文艺创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没有他们的形象出现的。通过查阅每年的中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的相关资料得知,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等部门的领导年年提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性,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年年制定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在全年电视剧制作中所要占的比例。可是和全国每年生产的7000部左右的电视剧作品相比,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简直是凤毛麟角,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更是罕见。其原因众多,除了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电视剧创作受新疆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等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值得深思。

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概念解读及其文化类型

维吾尔族作为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她的电视剧创作也伴随着中国电视剧的成长而成长。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涉及维吾尔族的饮食起居、婚丧礼仪、宗教崇拜、道德习俗、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所谓的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就是取材并反映维吾尔族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的,表现维吾尔族的思想感情、精神风貌、精神气韵和性格特征的,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维吾尔族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并能够揭示出其文化底蕴的,在镜头表现风格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景观及叙事特征的,形成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识认同的,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具有艺术和文化族群特征的电视剧集成。

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按其表现的文化特征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取向、世俗平民文化取向、历史演义和民间传奇文化取向等三种文化类型。

主流文化取向:这一类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承担着传播和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责,强调主旋律。当下,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成为我国文化格局中最为主要的三种文化形态。由于新疆影视传媒的首要功能和基本价值取向是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宣传与传播,因而主流文化无可质疑地成为维吾尔影视文化格局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文化构成。

从1980年至今的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主旋律作品。如,1981年新疆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合拍的第一部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蓝色的项链》(民族团结题材),随后的《天山作证》(题材)、《绿色的梦》(改革开放题材)、《痴情》(爱国主义题材)、《悠悠远乡情》(支援边疆、建设新疆、民族团结题材)、《电话》(改革发展中的新人新事题材)、《亚细亚阴影》等作品和由天山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咱们的主任迪丽拜尔》、《拾花妹》、《天山紧急出动》、《多雪的冬天》(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反恐题材电视剧)、《苍茫天山》、《愤怒的叶河》、《阳光不锈》等作品强调思想性,反映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意志、价值观,提倡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坚持民族团结、坚持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等为主题。说是主流文化类型,但这些作品并非有泛文化取向。

世俗平民文化取向:是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作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种类型。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戏剧内容展现的平民化和非英雄化,主要以维吾尔族城乡平民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但这并非有与主流文化正面冲突的意思。关于主旋律电视剧与通俗剧的关系问题,曾庆瑞教授曾提到:“主旋律”电视剧集中体现的是主流文化(同精英文化不同),通俗剧表现的是大众文化。主流文化总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分析和解释,希望把大众文化纳入主流文化之中。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流文化才终于逐渐承认了文化分化的现实。进入90年代,当主流文化意识到无法将大众文化同化后,它不仅没有再用文化暴力进行压制,而是正视大众文化存在的现实,并把它看做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同时对文化市场从行政管理逐步地转为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这意味着大众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合法化地位得到承认。而且主流文化的文化产品由于手段的保守和陈旧等原因,虽然资金和人力投入很多,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事倍功半;与此同时,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却如日中天,于是主流文化开始主动与大众文化接近,借用现代大众文化的技术与形式,而不再固守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二者出现了融合的趋势。①

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作品中有100多部通俗电视剧。它们以最世俗化的思想、最世俗化的情感讲述维吾尔族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展现出现代维吾尔人在社会、文化、经济改革嬗变中的思想、情感变化、心理冲突和真实生活图景。如:《新疆姑娘》、《最后的涝坝》、《驿站情》、《哈密瓜的故事》、《西部风流》、《月亮作证》、《果园》、《阿力木江无赖》、《芦花公鸡》、《傻瓜》、《开在岩石上的花》、《手鼓》、《这不是梦》、《卖牛奶的女人》、《农村来的父亲》、《寂寞的黄昏》、《撒旦与警察》、《喜剧演员》、《奇妙的婚礼》、《妈妈,请原谅我》、《雾晨》、《桥》、《被劫持的逃犯》、《三青年》等。这些作品通过正在经历改革风雨中的维吾尔农村生活断面的描绘,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文明与愚昧、科学与迷信、先进与落后、开放与保守之间的冲突与斗争,揭示出城市维吾尔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冲突等客观现实。

历史演义与民间传奇文化取向:“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历史的缺失使历史剧有了不同程度的虚构的空间,演义历史剧正是发挥历史的缺失,借助创作者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去戏说历史。它包括民间文学改变的电视剧和以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维吾尔族的民间文学和传奇都是维吾尔族悠久的生活历史中体验创作出来的,它必然集中反映维吾尔族社会生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它主要的来源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民间传奇。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作品中,这一类电视剧所占的比例不多。如维吾尔民间传奇人物、幽默大师纳斯尔丁・阿凡提为主人公的50集电视剧《阿凡提》,以维吾尔民间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为故事背景的电视剧《阿曼尼莎罕王妃》、《木卡姆往事》,以历史人物毛拉・再丁为主人公的电视剧《阿凡提二世》,根据历史人物额敏和卓的有关史料及民间传说创作的《吐鲁番郡王》,以20世纪初的“喀什土皇帝”马福兴造成的喀什美女康巴尔汗之死为背景的电视剧《病危中的泣诉》等。

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创作机构简介

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作品主要出品于新疆电视台电视剧制作部、天山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其他省市影视制作部门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疆内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等。这些部门出品的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已经达到200多部,其中,民营影视制作部出品的电视剧偏多。

新疆电视台电视剧制作部(中心):在新疆1970年建台以后,从1980年开始生产电视剧,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共摄制了45部125集电视剧作品,其中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共有19部67集。

从1980年到1983年是起步、学习阶段,是边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边学摄制方法的过程。这一阶段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教导下拍摄了《心花》、《蓝色的项链》等短片电视剧。从1984年到1991年是初步形成阶段。中国电视剧的迅速发展、年产量的迅速增加,激励了新疆电视剧的生产。制作部独立摄制了《天山作证》、《痴情》、《三青年》、《果园》、《桥》、《被劫持的逃犯》、《亚细亚阴影》、《快乐的小伙伴》、《奇妙的婚礼》、《开在岩石上的花》、《绿色的梦》等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作品。其中,《果园》在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快乐的小伙伴》在央视播出并荣获第四十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被劫持的逃犯》在第三届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评比中荣获电视连续剧三等奖,《奇妙的婚礼》获电视单本剧三等奖。1988年电视剧部正式成立后,新疆有了具有一定实力的制作队伍。从1992年至今,是发展中阶段,也是对电视剧生产的管理体制进行试探性改革的阶段。1993年成立新疆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后,电视剧创作进入市场经济模式,3年内摄制了27部电视剧。其中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有《悠悠远乡情》、《撒旦与警察》、《妈妈,请原谅我》、《电话》、《雾晨》、《古兰木罕》、《阿曼尼莎罕王妃》、《帕米尔医生》等。《悠悠远乡情》在央视播出并在第五届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天山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6年(当时被称为新疆电影制片厂)。建厂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生产了100多部故事片,49部312集电视剧,为新疆影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天山电影制片厂的电视剧生产是从1989年摄制第一部电视剧《经理的故事》开始的。电视剧产量中,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占多数,如《西部风流》、《哈密瓜的故事》、《驿站情》、《最后的涝坝》、《寂寞的黄昏》、《愤怒的叶河》、《咱们的主任迪丽拜尔》、《多雪的冬天》、《新疆姑娘》、《天山紧急出动》、《苍茫天山》、《阳光不锈》、《吐鲁番郡王》、《木卡姆往事》、《拾花妹》等。从1994年拍的《哈密瓜的故事》开始引起了疆内外受众的关注和喜爱。1998年出品的《最后的涝坝》获第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新疆姑娘》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二等奖、自治区第二届“天山文艺奖”荣誉奖。

民营影视制作机构: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民营影视制作机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兴。它们以制作通俗剧为主,触及了维吾尔族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有塔克拉玛干音像中心、阿塔西音像中心、纳瓦音像中心等40多个民营公司、中心。这些机构在维吾尔族题材通俗剧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代表性作品有《阿力木江无赖》、《刀郎青年》、《这不是梦》、《傻瓜》、《手鼓》、《芦花公鸡》、《月亮作证》、《爱情故事》、《乡村保姆》、《远村教师》、《无辜的罪人》、《卖牛奶的女人》、《有凌的玻璃杯》、《母亲的生日》、《农村来的父亲》等100多部,都具有浓郁的喜剧式悲剧色彩。这些民营影视制作部门的作品虽然没有得到播出,但以音像制品形式,以故事性、娱乐性的风格贴民百姓,满足了百姓少花钱天天乐的简单而即刻的精神需求。

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创作经历了30年的历程,共有200多部电视剧,跟其他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相比可以说处于优先发展阶段。但在电视剧评论和理论研究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笔者通过一番搜集、整理,简单地梳理了其发展现状,以迎合国家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发展的号召,我们要加大关注力度、挖掘题材、不断提高其文化品位、寻求本土创作的可能性。从整体而言,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从类型到创作观念到创作格局都显得单一和陈旧,还需要在创作观念和格局上进行改革,要突破现有的模式和观念,吸收和借鉴优秀电视剧的创作经验,认识并积极利用本土资源优势,着重培育本土影视人才,创作触及生活、及时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民族精神世界,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来抗衡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日趋庸俗和商业化、程式化的不良趋势。

注释:

①曾庆瑞、郝蓉主编:《通俗电视剧艺术论――世俗生活的神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参考文献:

1.吴素岭:《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切吉卓马:《藏族题材电视剧类型分析研究》(硕士论文),2007年版。

3.《开拓进取、迈向二十一世纪》――庆祝新疆电视台建台30周年论文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部资料,2000年新华印刷厂出版。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生,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讲师)

编校:郑 艳

上一篇:融合新媒体优势 强化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高校手机文化的形成因素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