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点燃智慧之光

时间:2022-07-21 08:02:29

兴趣点燃智慧之光

摘 要: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教师应运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改进自己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语文教学兴趣 信心 潜力 灵感

何谓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教育心理学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而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把激发兴趣作为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转变观念:学生是主体

传统的教育,一直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学习主动性被极大地束缚了。长期下来,对老师的依赖渐渐埋没了学生创造的灵性,这使得我们的教育成了众矢之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之一——语文课堂,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该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之一——让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1.关爱——树立信心

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这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

初中生已初步具备了独立意识,他们同成年人一样需要理解和尊重。如果教师因为他们年龄小,便随意嘲讽、斥责、甚至于侮辱和惩罚,就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有什么差错,我总是说:“你再认真想想,这样做合适吗?”学生不知道怎样做,我说:“建议你这样试试,也许会有合适的结果。”学生取得了成功,即使很小,我也会说:“有努力就有收获,你真棒!”这样,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尝试到成功的滋味,就会越来越有信心,当然也会越来越自信。

2.鼓励——发掘潜力

常言说得好,良言一句暖三冬。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力求做到态度亲切言语和蔼。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做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课堂上的提问,我从不要求学生做出非对即错的程式化回答,总是给予他们充满热情的鼓励与赞赏。在学生举手后却又不能够回答或吞吞吐吐回答不上来时,我微笑着说:“还没想好,先坐下,想想,一定会想出来的。”对于绝好的答案或后进生的回答,我会夸奖:“你真棒!”“很有思想。”“你有不同的角度,很善于思考问题。”等。热情的鼓励与真诚的赞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提醒自己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观点,确信“每个学生都充满着无穷的智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才会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着激情,充满生命活力。

3.民主——启发灵感

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参与”和“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就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

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拓展延伸中,我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现在要重修圆明园,你是否赞同,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讨论后,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要发表意见。

(片断)生1:老师,我不赞同重建。重修圆明园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经济,不如把这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生2:我赞同重修,重修可能耗资巨大,但建好后,可以作为旅游景区向国内外游客开放,这不也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建设吗?

生3:我也不赞同重修圆明园。但是刚才两位同学都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的,我认为更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考虑。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这座举世无双的“万园之园”虽为帝王所有,却是古代无数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留着残迹也不是为了激起什么复仇思想,只是为了告诫后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这屈辱的历史才能永远不再上演!(掌声响起)

原本看似普通的讨论,通过学生的自由说话,讨论交流,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可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何等地重要。

二、情感共鸣:和谐的课堂

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共鸣情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又是激发兴趣,帮助学生打开领悟知识大门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学研究表明,师生感情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非智力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情感是一种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它不仅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功能,而且具有心理催化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学就难有成效。”

对此,我深有体会。每节课,我都会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即使是下午的课,学生看到神采奕奕的老师,也会感觉到精神振奋而不会昏昏欲睡。在授课过程中,用生动的脸部表情和积极的视觉交流吸引学生专心听讲,用真诚的微笑、幽默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开口,放开自己。在回顾所学课文内容、复习巩固旧内容,以及学习新内容的时候,提问的难易因人而异,难度大的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回答,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并在回答后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使得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无形地鼓励了学生。一段时间以后,我惊喜地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对我的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课堂上能见到一双双高举的小手,就连回家的作业也能够认真地完成,正确率较高。这难道不是师生情感的升华而带来的一种积极的效应吗?

我想,正是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使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意义,激情的迸发,使他们敢于别出心裁、敢于质疑、敢于分析、敢于辩论、敢于畅所欲言,从而激起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老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课堂成了我们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

三、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以浓厚的兴趣参加到学习活动中,那么必定能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思维活跃,联想丰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从教材入手,从学生入手,改进教法,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以导入激趣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需要一个好的开场白,好的导入语。一段精巧的课堂导入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熊熊的智慧之火,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习《桃花源记》时,一上课,我用一连串描述性的句子,将作者陶渊明带到了同学们的面前:“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隐士;他不曾做过什么大官,41岁时放弃了县令的职务,回到老家;他躬耕、爬山、作诗、喝酒;他终年辛劳,常常弄到难以糊口的地步,但他仍然写诗,写他钟情的自然和田园,那在晨曦雾霭中浮动的绿色,悠然而自在的水流;他对自己困窘的生活际遇淡然置之。他,就是陶渊明。”如果说以前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只停留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畏权贵的傲骨,那现在他们则对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作者写作《桃花源记》的目的和原因。

学习《生命、生命》这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听完后问学生:这是首什么曲子?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在学生谈感想时,我借机引出作者杏林子,她和贝多芬有着相似的命运,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至此,学生不仅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更为作者惊人的意志力而震撼。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深切地感受着作者的情感、领悟到本文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导入新课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将学生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为教学过程创设最佳开端。

2.以研讨激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可见设疑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除了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间还可以互相质疑问难、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

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由于这是一篇经典散文,教学的重点为引导学生感受父子亲情,品味朴实而动情的语言。在阅读重点段落的时候,我在投影屏上出示了精心设计的问题: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个人的话多些呢?父亲一般沉稳少言,朱自清的父亲也一样。大家找找看,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当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了问题后,我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了这一片断。学生已经从阅读文本体会情感到表演时的真情流露,台上台下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学生的兴趣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3.以形式激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法,有其长处,也存在着弊端。如果教师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就会禁锢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情趣荡然无存。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的形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喜欢采用一些新奇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背默文言文和古诗词,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协作精神,又造就了学生竞争意识,在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学习中,学生轻松愉快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成了学生的快乐享受。个性化的演读课文《安塞腰鼓》,先个人体味式朗读,再分角色像表演诗朗诵一样组织演读,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学习古诗词《使至塞上》、《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为古诗配画。学生不但能深入理解诗意,还能提高创造力。编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课》,综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享受、得到快乐、学好语文。教《苏州园林》一课时,按课文顺序播放苏州园林录像的精彩剪辑,学生在欣赏了幕幕优雅美丽的园林景致之后,在看、听、想中仔细体味“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是一幅画”的优美境界,从而激起一股热爱之情、自豪之情、赞美之情。学生在趣味盎然、情绪兴奋的状态下,何愁不能把握文章的精妙呢?

潜移默化的兴趣培养对学生学习语文非常重要,教师应力争让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成为颗颗火星,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光。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主编.初中语文创新实用教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品牌故事:阿玛尼(ARMANI) 下一篇:“教学做一体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