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方式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7-21 06:08:57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方式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

历史上,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方式在新疆高师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把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理念,与当代高师音乐教育进行有效整合,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进而反思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将成为当代音乐教育的宝贵资源。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的教育理念,将为当前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带来新的启示。

文化背景濡化民歌双重乐感高师音乐教育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作为基础教育之一的音乐教育,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正积极投身其中。然而,从这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觉得,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认识和实施,并非一时就能奏效。造成这一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个人观念的转变。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价值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当代音乐教育传承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我们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研究还处在一个理想思辨的层面上,缺少实证性研究。这将成为制约本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探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与当代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传承,力求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的切入点,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的。

一、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界定

根据王耀华的论述,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式特征的音乐”。狭义的是指,它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作品。广义的是指,除了上述以外,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特征的音乐作品。世居新疆各地的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的音乐文化及其基本属性自然也完全符合上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界定。董维松目前对传统音乐的分类(五类),已将中国现存音乐从题材和形式上进行了科学的涵盖,我们可以结合新疆的地域特点,为其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一般包括:

1.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将各少数民族的各种传统音乐体裁按原生概念分类,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伊犁古歌、那格拉鼓乐、达斯坦等。

2.新疆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指在深入学习和继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方专业音乐的技巧手法,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如由专业音乐家创作的小提琴曲《新疆之春》《阳光照耀着美丽的塔什库尔干》,管弦乐曲《故乡》《哈萨克组曲》等。

3.新疆严肃音乐。指学习和接受了西欧古典传统的技法,并按其技法思维、逻辑写出来的音乐。

4.新疆少数民族的流行音乐。这类音乐目前较为普遍,如少数民族音乐台或歌舞晚会中的部分节目,刀郎、艾尔肯等。

5.新疆现代音乐。运用20世纪先锋派手法创作的音乐,目前本地区也有人涉足这一领域。

二、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

1.传统就在现在

为什么中国文化历经几千年沧桑,纵使王朝交替更迭,仍能维持其文明性格的一贯性?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广阔而深厚的精神矿藏,它是我们民族的魂魄和依托,这种文化上的趋同,正体现着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在巩固民族社会心理、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所转化成的一种民族凝聚力。由于在历史上,新疆各少数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族源、生产方式、宗教等),所以他们的音乐形态也就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貌似相同的音乐术语,往往指的不是同一事物。它告诉我们应该对一些所谓的基本法则和概念进行认真的探索。

2.依托于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早期传统文化大多是以口耳相传为基本方式而传承的。作为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从历史上看,其方式仍然以口耳相传为主,同时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传承也正是在社会化进程这一大背景下实现的。社会学家一般认为,“社会的进程是个体学习文化的过程,是接受文化熏陶和适应文化环境的过程。”在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独特的传承方式中,在多数场合下,对音乐的学习都是听会的,因此也就有了这样的哈萨克谚语:“音乐伴随他们来到人间,同时也伴随他们步入天堂(阿拜语)。”在文化人类学家的眼中,传统音乐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传承绝离不开音乐的环境(文化语境),可见音乐行为自然要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与制约。

3.新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及影响

知识的更新分化出许多新的学科,无疑,这标志着学科研究的深入。但从教的视角来看,就难以调整好新旧教学内容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增多,要求学校的课程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补充,将新知识纳入课程结构,使课程能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动态,跟上时代步伐。

4.新疆少数民族的“濡化”教育是对高师音乐教育的补给

如上文所述,当代新疆高师音乐教育,虽然拥有其庞大的教师队伍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但这种机械化的教育,只是在做一个较为低层次的教育重复。这种依托于本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音乐濡化教育方式,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不难想象在生产手段还不够发达的新疆少数民族中,这种“濡化”教育的作用,无法被当代的音乐教育方式所替代,这种“濡化”教育也只是保证一个民族高度纯洁的强有力手段。“濡化”对人的思想、情感、人格、态度、品行的完美塑造,不正是我们今天教育所期望的么?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就是强调其民族的文化传统。巩固其庞大的民族心理,增强其自信心。继而可以转化为一种民族凝聚力,最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转第47页)(接第44页)

三、寻找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突破口

1.注重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教育

由于新疆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产方式等,我们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首先应从上述方面入手,而不能把会唱几首少数民族歌曲作为一个了解其民族的重要依据或窗口,应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民俗、禁忌、宗教传统、经济发展状况等。把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放置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并从中得到系统的科学阐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去真正感受其音乐的价值所在,如果有“文化隔阂”的存在,传统音乐的价值就难于得到真正把握。所以,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本地区传统音乐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2.注重各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人文教育资源

在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传统民歌所占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每一个民族的民歌便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风俗等某方面的缩影,我们不难从其歌词中领略到它的价值所在。

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歌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的积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变异性等特点。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歌,尤其是那些以游牧为生产方式的草原民族,都惯于用人情体察鸟、兽、草、木的境遇,用人意描摹山、川、风、云的状貌,牧歌里充溢着对景色的感受,如他们对骏马的盛赞、对湖泊的厚爱、对故乡的眷恋,情感已丰富到了惊人的程度,当歌词投射到音乐中就化作起伏不羁、疏密有致、伸缩自如的音调与节奏了,让人惊叹不已,所以,我们应建立一种崭新的教育制度,让草原民族的新一代人人都能自幼扎根草原文化的优秀遗产与民族传统的音乐教育之中。

3.双重乐感的培养,有望在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得以有效实施

双重乐感(具有感知和把握两种异质音乐构造的能力)这一概念由赵塔里木于1996年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首次运用于音乐教育领域中,它已在新疆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其方法论的倡导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目前的新疆教育现状来看,我们仍没有摆脱诸多因素的制约。

结语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试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中寻找到一些对当代高师音乐教育有益的启示。力求在今后的新疆高师音乐教育中主张共享新疆各民族音乐文化,理解人类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拥有某种文化能力,最终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日益变迁的社会,这也是共创新疆各民族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

[2]冯光钰.传统是一条河——关于弘扬民族文化的断想[J].人民音乐.1990(3).

[3]赵塔里木.蒙古族额路特人的音乐观、民歌的分类和传承方式.王镇华,修海林,李文珍.中华音乐风采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2.

[4]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教学问题[J].中国音乐,1997(1).

[5]赵宋光.草原音乐文化的哲理启示[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1989(1).

[6]赵塔里木.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J].中国音乐,1996(2).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一中学

上一篇:“时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艺术品消费的... 下一篇:如何在高师器乐教学中更好体现师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