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堂资源拓展有效策略思考

时间:2022-07-21 04:39:31

初中科学课堂资源拓展有效策略思考

为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我省对基础教育课程做出重大改革,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在初中自然新课程中,教材更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即采用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手段;在内容上,篇幅简洁、精炼、短小。教师教学过程要想达到一定效果,必须在教材编排内容的基础上兼顾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有目的,适当地进行内容上的删减和补充,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那么在内容的补充方面,我们又该补充什么,怎么补充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自己从以下几方面对课堂补充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尝试:

一、补充内容的选择

1.因地制宜性。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地方区域的特色,将本地区特有的事物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如我在教学“如何防止或减缓微生物的生长”这一课时,首先简单介绍了金华本地土特产——火腿。问:(1)火腿是采取什么方法避免变质,增加保存时间?(2)这一方法破坏了微生物生长的哪一条件?(3)哪些食物也可以这样处理,其他食物还可以有哪些方法,原理是什么?体现了微生物什么生长哪方面特性?本节课我利用学生常见但并不都知道火腿制作方法作为背景,缓缓引出缓微生物生长条件、防治。学生听得兴趣盎然,回家后甚至有学生要求家长自己腌制火腿试试。知识与智慧在学生脑海中得到了升华,课堂和生活产生了共鸣,既落实了知识要点,又丰富了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班级现有环境资源,将这些有形无形资源纳入教学,使现有资源运用达到最大化。

2.贴近生活,启发思维。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典型实例放入教学当中,有时会让你的教学变得异常形象生动,学生过若干年后都记忆深刻,回味无穷。如我在讲解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这一课时,除了说明它们的概念和本意外,还出示了两组照片作为补充。第一组是美军攻打伊拉克费卢杰时士兵及坦克的照片;第二组是全身涂满铜色的人站在街头,模仿雕像摆出各种怪异动作,引得行人驻足欣赏的照片。刚开始,学生不明白这两组照片放在课堂上的含义。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美军的衣服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稍加引导,学生就发现美军的穿着及坦克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土壤,房屋颜色极其相近。如果角度放得更远些,已很难分出人和土谁是谁了。那么,这种颜色上的相近对于士兵在战场上会起到什么作用呢?(不被敌人发现,起到保护作用)他们与动物的哪种适应极为相像呢?学生稍加讨论就可知,动物的某些生存技能在人类中同样得到实战的应用。有了前一组照片的启发,学生很快将第二组照片与动物的“拟态”行为联系到一起。搞笑的是,动物的生存行为在人类当中被作为艺术来表现。学生在一片笑声中将知识潜移默化了,印象深刻。两组照片虽小,但因贴近课本内容,有现实的应用效果。照片的内容同时向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的新视角,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是无穷的。

3.体现新视点、新问题。科学技术总在不断发展,同时也会不断出现一些新视点、新问题。作为一名一线工作的教师,需时刻了解关注,并在第一时间结合教材反馈给学生,并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其中。如2009年发生日食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太阳可以看到的亮面形状。要求标出每个形状对应的时间点,第二天我把他们画的每个时间点图形打乱,要求学生重新排序,我再出示时间,看是否顺序正确。另外,我经常把学生分组,要求学生就某一科学热点搜索排版供全班学习。一般来讲出现一个热点我就要求学生出一个专题,时效性强。学生积极性高,本身对新鲜事物也有欲望去了解,观看的同学也觉得学到很多书本所没有的知识。到后来我班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敏感,最近有什么科学事物发生,说的头头是道,有些时候了解的比我还广。学生的知识不知不觉就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由静态的书面知识联系到动态人文自然。

二、补充方式

结合科学课程的特点,我们补充的内容应直观,紧扣课本内容,体现科学和生活的关系,所以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进行:

1.图片、视频。有些事物并非是我们自身周围所具有的,学生即使走出课堂到生活中也不一定可以看见或感受的到,这时候就可以借助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讲动植物分类时,对非本地区的植物和动物,图片就是很好的素材;讲到的危害,用视频展示吸毒者的情形,对学生的心灵就会产生很大的震撼,明白远离有利身心健康。

2.信息公布。有些数据或信息,学生由于现有条件和能力难以通过家庭小实验及其他渠道获得,教师可直接公布,省去学生这方面时间的浪费。这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直接提供,如在解决一些化学综合题时,有些化学反应在初中是不做要求的,学生了解也不多,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提供信息,解决这方面困惑。

3.自主收集。学生自己通过家庭小实验或多方渠道获得一些有益信息,参与教学,互相交流启发。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学生积极性高,表现欲望强,主动性容易发挥,对知识有切身感受。如上面讲到的日食观察,学生家里观察完了,回到学校后一直都还很兴奋,有种“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感觉。

总之,课堂补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结构,优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切不可喧宾夺主,为了一味的补充而破坏课堂结构。

上一篇:给自己“阵地”添“光彩” 下一篇:“砸缸”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