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的预习中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时间:2022-07-21 01:13:59

在多元的预习中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为改变预习环节的种种弊端,使预习不再流于形式,而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行之有效的一环,预习的形式必然要更加的多样化,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乐此不疲,才能将预习的效能最大化。

1.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心理学因素;语文学习有语文学习的特点,有不同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应当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启发学生进行语文预习的兴趣。另外,教师也应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案和调动学生预习兴趣的方法,我们不能以问题简单为理由拒绝回答,这样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问题耐心的启发学生,回答学生的疑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增强。

2.预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在预习中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月亮上的足迹》一课的预习,我布置学生在认真阅读原文基础上绘出宇航员登月全程示意图,学生们表现不同凡响,成果图是我预料之外的,不仅有精密工程图,有轻松愉悦的漫画小品,也有引人入胜的连环画。可见学生们真的是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地去尝试和比较,这种探索性的预习题他们还是很乐意完成的。

3.预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预习作业还可以让学生搜集、阅读相关的文章。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诗歌、故事、文章;预习《皇帝的新装》前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等等,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布置预习,还要注意方法的创新

教育学家富尔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而学习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可以通过预习的途径进行,但传统的预习方法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何传新适合语文学习的预习的方法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首先,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预习新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预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自己再摸索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其次,在学生掌握基本预习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制定出将要预习内容的提纲,让学生自己根据提纲自己预习,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最后,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因此可以放开手脚让让学生课后自己预习,预习之后的疑问自己解决或者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另外在预习的过程中,如语句优美的文章可以摘抄、美读,意境优美的诗歌可以配上一幅画、一支曲子,线索明晰的文章可以列出提纲,名家名篇可以收集背景资料,科学性文章可以动手实验……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着眼于教学目标,一定能创造出许多实用的预习方法。

5.为学生语文预习预留时间和空间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由此可以看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倡导终身学习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是养成自学能力的重要的途径。马克思说:“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我们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预习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阅读训练的主要阶段之一,是培养学习能力,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预习应与课堂教学一样,精心地设计与打造,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余文森 《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育研究 2002年

[3]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4]李海林《李海林讲语文》 语文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浅析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的策略及遵循的原则 下一篇: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