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

时间:2022-06-12 10:46:07

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

摘 要:“自主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该如何发挥?本文从当前“自主探究”课堂中教师的误区入手,分析了传统与“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并从创设情境、设计任务、制作帮助系统和组织评价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自主探究”中教师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主探究 教师作用 角色定位 教学模式

新一轮教学改革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师生角色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作用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应运而生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导引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因其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许多一线教师的青睐。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教师如何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中正确定位?目前,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教师不敢放手,还是处处框限着学生,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种是过于夸大学生的自主,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导致课堂无序低效。那么,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定位是什么?这确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传统教学与“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

传统教学基本遵循教师讲、学生听、加以辅助练习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突出表现为教师本位。教师本位的表现之一,就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其教学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传输,你接收。在这样的教学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以教代学,教师的头脑代替学生的头脑。其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总认为学生是“未知未能”者,要想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有的教师甚至坚持,怎么教,就怎么学;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这种教与学的本末倒置,势必导致学生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终泯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实质是把教学过程视做师生双方主体性共同发挥与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主体本位的转移,即由教师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

“自主探究”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原有知识结构上主动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突出表现为学生本位。

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有它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这是因为任何教学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决定不了,也负不了这个责任。教师之所以起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受社会、国家和党的委托,“闻道”在先,而且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教和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等他都已掌握;而学生尚未“闻道”,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在发展成长时期,知识和经验还不丰富,智力和体力还不成熟,他们不可能掌握教学方向、内容、方法等。教师依然要掌握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依然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素质结构,形成自己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并把自己的知识才学、品德修养、情感与价值观等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彰显出来,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习。

二、用智慧经营课堂,发挥“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与传统教学相比,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作用也大相径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有效探究,完成从知识课堂到能力课堂的转变呢?教师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探究学习与传统接受式学习相比是一种更具自主性、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它给了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而学生作为十几岁的未成年人,自我约束能力差,如果没有一个他们感兴趣的目标,很容易在自主学习中走向游戏、玩闹。因此,教师在上课初始,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有助于把学生拉进课堂,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觉地开始向未知问题的探索。如:例如:我在上《创业在温州》中职学生创业教育地方课程的单元六主题12《学会分享 学会感恩》时,导入时用《伦敦街头的硬币》的素材,如下:

初到伦敦,因为语言问题,儿子,媳妇上班后,我们(一对老夫妇)从不外出。在儿子教会我们一些简单的问候语后,我跟老伴不愿整天呆在家里,于是常常一起去街头或教堂附近散步。

一次漫步伦敦街头,我发现地上的鹅卵石上有一枚硬币,那枚硬币背面图案是威尔士王子勋章,三根鸵鸟羽毛插在冠状头饰上。老伴接过硬币童心大发:“老头子,说不定伦敦遍地是硬币呢!我们不抬头看‘毡帽’(屋顶)了,还是低头拾硬币吧!”这天,我们还真的拾到23个硬币呢!

后来出去散步,我跟老伴再也不低头拾硬币了,而是有意无意地把身上的硬币丢落在那些鹅卵石的路上。每一次听到丢落的硬币跟鹅卵石相碰的声音,我俩都感到特别清脆,优美。

问:这对老夫妇为什么由开始高兴的捡硬币发展到后来快乐的丢硬币呢?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谁来大胆的猜测一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节课成功展开做了一个有益的铺垫。。

2.设计开放式任务、给予学生探究空间

教学必须有计划,但不可能计划地教学。叶澜教授强调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应该为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教学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或大致的框架,而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紧箍咒”。开放式教学不以完成预先设计的方案为主要任务,不以追求整个教学活动组织严密、环环相扣、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为目的,可以不完全遵循线性逻辑秩序,可以有一些“松散”、一些“随意”、甚至一些“杂乱”。教师要以悦纳的态度和广阔的胸襟鼓励学生向教科书、向知识权威挑战,鼓励学生尝试“错误”、自由遐想,超越“预设的轨道”。在此情景中,师生智慧可以碰撞,情感得以宣泄,广域的反思时空给学生以创造的契机。如:在上《创新在温州》中职学生创业教育地方课程的单元二主题3《最初的梦想》时,要求学生发表对企业创建的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建议,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对经营场所进行创新,正确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样,学生在了解新型企业经营场所的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发散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保护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本能愿望。

3.制作帮助系统、保证学生有效探究

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的过程。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教师的责任就是时刻关注学生的探究进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差错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

在学生探究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做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帮助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分析实验现象,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状态表现,并根据情况调控探究的进程与时间。对个别学生或小组出现的问题可用个别指导方式,对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可在全班指出,提醒全体注意,或共同分析讨论解决。

曾经听了一位计算机老师的课,印象深刻,这位老师就是在课前制作有针对性的帮助系统,如:在“photoshop的图层”这一节的教学中,作为photoshop教学的第一节课,学生对软件的整个界面很陌生,对功能繁多的工具箱也会产生畏缩心理。我在课前制作了一个“实训单”,详细地介绍了photoshop的界面知识和工具箱各种工具的用途,并对本节要完成的任务,部分操作内容录制了“屏幕操作”录像,在学生自主探究困难,难以进行下去时,提示他们观看“实训单”中的帮助系统,进行有效地辅助教学。

4.组织评价,激励学生深度探究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知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必然导致探究的结果各有千秋。学生间对作品相互评价、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学习。但如果组织指导不当,也会伤害学生积极性,影响同学间团结。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要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客观、公正的开展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乐于接受别人的合理建议。如:学校曾经组织学生“制作海报”比赛,班主任把这个重大而光荣的任务交给我这个语文兼创新创业教育老师来完成。在课堂上,我只限定了主题:“运动会”,其它不定,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依据个人的审美观点,综合运用背景、艺术字、剪贴画、文本框、自选图形等多种元素制作出个性鲜明的作品。我组织学生对多幅学生作品从配色、布局、素材选取和主题与形式的合谐等方面进行评价,大家畅所欲言,在自评与互评中,学生深深地体会了一个“优秀的海报”所应有的内涵。审美观在评价的头脑风暴中得以升华。

三、教师在“自主探究”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个新鲜事物,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定位还处于摸索阶段,难免会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几个“度”的把握。

1.把握“情境”的度

在情境的制作中,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设计了与课堂任务无关的情境,而且使情境的展现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因此,把握“情境”的展现度,使它成为教学开始的有效引入,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探索的目标。

2.把握“任务”的度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把握“任务”的难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其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3.把握“帮助”的度

在教学行进过程中,合适的帮助有助于学生的有效探究。但“帮助”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帮助”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愿花精力,花心思自主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的“帮助”应该是,让学生在经过痛苦地探索后能够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之,推行新课程改革后,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作用的降低。教师应从直接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努力营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积极互动的合谐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正午,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自学自探自评"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11)

[2] 张建辉,开放课堂自主探究--高等师范院校理科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理论探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25卷,(03)

[3] 李方珍, 构建"学-教-评"识字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 科学咨询,2008,24

[4]全志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中的“任务”设计初探》,虹职论文集,2008,12

上一篇:在多元的预习中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下一篇:浅谈当前中职美术探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