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零售商业企业库存管理控制分析

时间:2022-07-21 12:47:34

加强零售商业企业库存管理控制分析

摘 要:合理的库存结构是实现有效销售的物质基础,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企业防止潜亏和长足发展的关键。库存控制是零售企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国内零售企业库存管理水平低,突出表现为:畅销商品断货、滞销商品长期积压、库存记录不准、库存量不安全、库存周转率差等问题。传统零售企业在商品引进时不注意与自身商品经营相结合,没有按品类统一规划适合企业经营的商品组合,并对这些商品组合进行有效的陈列、淘汰更新、促销及补货。

关键词:库存控制;订货管理;库存结构

1 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岗位管理职责不清,权限分配不合理

商业零售企业库存控制尤为重要,可是岗位的权限分配不合理,职责不分,各部门人员不能认真履行职责。例如:库存管理员不按照商品的时间顺序发放,造成商品的过期;商品的录入人员不能及时入账,造成账实不符。

1.2 进货管理与销售管理相脱节

进货与销售相脱节直接影响企业营业收入的实现,采购部门没能按照当前的市场情况,合理的安排采购计划,造成适销商品断货、滞销商品积压,严重与销售相脱节,企业存货周转率低。

1.3 存货控制中的监督考核体系不到位

商业企业大量的库存商品,监督考核体系不到位,是会造成白条抵库、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库存商品的账实不符。

1.4 不能正确利用存货管理系统,库存商品结构不合理

商业企业的存货管理软件较多,企业不能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好软件,造成实际工作与管理系统相脱节。

2 如何解决企业存货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 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不相容职责的控制

商业企业根据存货管理流程,制定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其权限进行合理分工。严禁采购与审批,采购与验收、管理与记账、审计与管理为同一人员兼职。

严把进货关,对大宗商品进货实行事先申报,层层把关。必须经业务员、商场经理、总经理三级签名同意后方能进货,对外付款由总经理审批制,避免盲目进货,多头付款,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办法。

2.2 加强存货采购管理,防治与商品销售脱节

商品销售的实现与库存商品的质量、结构关系密切,库存商品是否适销,库存结构是否合理,怎样才能制定采购计划,采购计划的制定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与商品本身性质有关。商品本身价值的高低,保存期限的长短,销售数量的多少,均影响库存采购计划的制定。以生鲜、食品、日用百货为主的商品库存要求高周转、速度快,这类商品进入商店后,两周内必须实现销售,如经过跟踪,两周内不能实现销售的,必须采取措施,改变陈列或加大促销措施。服饰家电类商品花色品种多,确定时间为一个月,一个月内单品种必须实现销售,如一个月内仍未实现销售的,必须与供应商协调调换新品,或加大促销措施。

(2)与商品的保质期有关。商品保质期管理关键是商品周转过程各环节必须严格遵循先进先出原则。所有与商品接触的各环节员工必须遵守保质期管理的要求,规范操作,才能达到勤进快销、高周转的要求。收货时,所有非生鲜类商品的保质期必须执行最短保持期限制的工作原则,确保商品有足够的销售时间。柜组补货时,必须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并逐一检查商品保质期是否符合要求。

(3)与商品销售管理有关。正常销售情况下,商品的期限与商品本身的性质和保质期有关,但是对脱销、滞销商品应该根据其情况来确定其期限。滞销商品是指那些已经入库但在一定时期内未实现销售的商品。这些商品一般情况下以新品居多,但也有因市场变化商品进入淘汰期,导致一定时期内没有销售的旧商品。零售商店的商品品类多,通过跟踪商品进店后的销售情况,可有效区分商品是否存在滞销情况,因此控制一定期限内未销售的商品库存,并分析对策才能解决好这类问题。

(4)与供应商合作的好坏有关。零售商业企业和供应商存在利益冲突,在商品适销的时候,供应商会限量提价供货,零售企业应该根据其与供应商的关系合理控制好库存。一些适销商品应该在淡季多进,已备在旺季的时候脱销浪费。

2.3 库存商品定期淘汰制度

对长期(三个月以上)不动销的商品果断淘汰,制定具体淘汰原则,促进库存结构的合理。

3 建立健全存货会计核算制度

现在商业零售企业一般使用存货管理软件,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存货管理系统,杜绝人为操作,利用软件及时了解商品的供求关系。库存管理数据准确,才能对所有基于数据的判断有意义。因此基于系统的基础数据必须从系统性的角度进行管理,所有与数据相关的上下工作环节要建立一种相互校验的工作关系,层层有人审核,层层有校准,这种方法的贯彻实施可确保库存数据准确。以此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及时。财务部门根据存货管理提供的基础数据,严格审核,对进货付款实行账期制度,账期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资金计划的合理安排,另一方面,也提高企业的商业信誉。

预提削价商品准备金制度。按照核定的比例,预提削价商品准备金,用于抵补处理有问题商品的损失。

4 建立存货的监督考核体系,优化存货机构,提高管理水平

为使库存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库存管理规律,从健全制度入手,堵塞漏洞,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

(1)进货风险责任制度。规定进货人所进商品毛利不能低于一定的毛利率,商品销售与进货人利益挂钩,造成商品积压而形成的经济损失由进货责任人承担一定赔偿责任。

(2)大宗商品监控制度。对大宗商品进货设监控卡、登记商品的进货时间、品名、数量、付款方式、月销情况、库存等,由业务处进行跟踪监控,以免因大宗商品积压而形成有问题库存。

(3)定期库存商品排队制度。每月进行一次库存商品排队,分适销、脱销、滞销等几大类,通过商品排队监控库存结构,及时采取调整补充,压缩处理等措施,保持库存的合理性。

(4)特种商品临界报警制度。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以及有保质期、有效期的商品实行临界报警制度,各商场设报警员,建立台账,逐笔登记,并于临界期前向经理报告,及时采取换货、退货、优惠销售等办法妥善解决,避免过期造成损失。

(5)处理商品报批制度。对应处理的有问题商品由小组列出清单,商场经理拿出处理意见报主管经理,并由财务、业务、物价等职能处室有关人员现场考查实物逐笔定价,报总经理审批后方能处理。

(6)库存商品定期盘点制度。每月对库存商品盘点一次,列出盘点清单,财务处进行检查,看盘点是否正确,是否有白条抵库,对过期、滞销、残损商品限期解决,对盘亏商品一律按售价由责任人和商场经理一并赔偿,确保财产真实。

(7)经营者离任审计制度。对经营者的离任进行全面审计,包括库存是否真实,结构是否合理,应收账款以及经营成果等,经核实后方可离任。经营者对经营期内造成的库存损失负全部责任。

(8)建立库存指标考核体系。根据管理要求确定的库存管理指标主要由库存商品的经营现状,原定目标、目标与实际运行效果之间的变化率等主要指标构成,成为库存管理的强制指标,指标如下。

总体库存运行质量指标:

①库存周转天数=360/库存周转次数;

库存周转次数=销售额/平均库存;

②库存天数=库存金额/日平均销售额×100%库存金额;

③库存品种数(sku数):考核期内有库存的品种数;

④总商品品种数:考核期内确定必须经营的品种数。

库存期限管理指标:

①滞销品比率=x天内无销售的商品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②超期库存比率=x天内未销售完的商品金额/库存总金额×100%;

③保质期指标:货架商品剩余保质期长度不得低于保质期长度的1/3;

④库存记录准确率=库存记录准确的商品数/总盘点商品数×100%。

库存数据管理指标:

①断货比率=断货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②畅销品断货比率=销售前n个断货品种/总商品品种数×100%;

③低库存品种比率=库存天数低于m天的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④高库存品种比率=库存天数超过x天的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⑤负库存品种比率=库存金额为负数的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库存结构管理指标:

①动销率(商品出勤率)=有销售的商品数/总商品数×100%;

②销售同比增长率=(本期销售额/同期销售额-1)×100%;

③毛利存货周转比率=毛利率×库存周转比率。

以上各项库存商品管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化了库存结构,消灭了潜亏因素,保证了经营的良性循环。

商业信息系统不断优化,库存商品管理系统应随库存管理的要求,不断优化数据结构与分析系统,大量的分析统计工作必须依靠信息系统来完成,减少人为操作,为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提供依据,为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更准确信息。

上一篇: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竞争优势视角 下一篇:浅议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会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