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

时间:2022-07-21 11:17:29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77-01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属,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病人生活质量低下,住院率高,病死率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现将我院从2006年至2009年收治的3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例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临床观察病例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4―76岁,平均58岁。基础心脏病病程5―35年,发生慢性心力衰竭时间11个月―10年。基础心脏病包括;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9例,发生心力衰竭时间3―9年;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间2―6年;冠心病11例,发生慢性心力衰竭时间1―7年;扩张性心肌病4例,发生慢性心力衰竭时间6个月―2年。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6―74岁,平均59.5岁,基础心脏病与观察病例组相同,发生慢性心力衰竭时间6个月―10年。

1.2 诊断标准

按照《内科学》第6版,HYHA功能分级,分级均达到Ⅱ―Ⅳ级。

1.3 排除标准

血压≤90/60mmHg,心率

1.4 治疗方法

对于不同的基础心脏病,积极针对病因及诱因予以治疗,在发生慢性心力衰竭时,两组均根据个体差异,予以正性肌力药物,如西地兰、地高辛;利尿剂,如速尿、安体舒通等治疗,同时治疗组加用卡托普利小剂量12.5mg,每日2次,倍他乐克12.5mg,每日2次,观察14天。若能耐受,则加大卡托普利用量至25mg,每日2次,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长期服用,观察1―3年。根据个体情况两组均适当调整地高辛、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消心痛等药物的用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详细地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心电图及症状、体征的改变。

1.5 疗效评定标准

①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为显著,Ⅰ级以上为有效,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②在心功能改善的基础上,以6min步行试验为标准,门诊观察治疗组病人3年的生活质量,以及住院次数。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及t检验方法。

1.7 结果

①治疗组有效率93.5%,对照组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是:心肌重构、心室重塑和神经激素细胞因子之间的恶性循环。心肌重构、心室重塑易诱发心律失常猝死,心力衰竭死亡,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激活,心肌的β受体兴奋性增高,可致心率加快,易发生心律失常,增加心肌氧耗,兴奋α1和β受体,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导致周围动脉、静脉收缩,周围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可引起:①强有力地收缩血管;②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③促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分泌;④水钠潴留;结果是使心肌肥厚心肌细胞凋亡;血管收缩,循环血量增加。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血浆肾素活性可不增高,随心力衰竭的发展而逐步增高,至有症状心力衰竭阶段则显著提高[1]。卡托普利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ACEI能逆转心室肥厚,防止重构;保护肾小球;防止动脉血管中层肥厚,从而减轻心脏负荷,维持水钠平衡,降低血压,改善器官灌注[2];而且ACEI具有明显的调节内分泌的作用[3]。倍他乐克属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是:①减慢心率,减少氧和能量的消耗,增加心脏的工作效率;②逆转儿茶酚胺引起的左室顺应性减低;③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④纠正心衰心肌异常细胞的钙调节;⑤逆转衰竭心脏中β受体下调;⑥纠正可能存在的G蛋白调节的信号转导障碍;⑦恢复心衰中免疫功能的改变;⑧减少心律失常而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发生率;⑨逆转左心室病理性的心肌重构[4]。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轻心力衰竭的症状,改善患者的临床状态,提高患者的总体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的危险[5]。因此,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除基础用洋地黄、利尿剂外,合用卡托普利、倍他乐克,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降低死亡率,改善心肌的重塑,改善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少病人住院次数,是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值得推荐的基础方法,同时价格便宜,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在应用中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根据病人耐受程度增加剂量,以求达到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2―165

[2]王双,董碧蓉,向兵.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循环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7):432.

[3]武育蓉,陈树宝.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剂量问题.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5):321.

[4]张金涛,任虹,崔海.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6):558.

[5]黄迪. 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6):561

上一篇:4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救治分析 下一篇: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