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行业类报纸转型发展之路探析

时间:2022-07-21 09:36:02

新媒体环境下行业类报纸转型发展之路探析

[关键词]行业类报纸转型;必要性;措施

行业类报纸具有专业性突出、读者群集中、政治性、服务性强等特点,它既是连接大型企业与职工群众的纽带,又是宣传行业政策、传播行业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黑龙江省内的行业类报纸不仅种类众多,而且历史悠久,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在行业内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如《黑龙江林业报》、《北大荒日报》、《大庆油田报》、《鸡西矿工报》、《哈尔滨铁道报》等等,如何发挥行业类报纸的优势,不断扩大影响力,将报纸的重要角色延续,是当前需要我们去探讨和分析的问题。

一、突破宣传内容单一问题,增大报纸信息量

从内容上看,目前各行业类报纸基本都是周三刊、周五刊甚至周一刊,每期四版,报纸的信息量不大,大部分都是以各基层单位驻站记者稿件为主,图片新闻数量不多,视觉效果不够突出。要想突破单一的宣传形式,就要增大报纸的信息量。

近几年,《黑龙江林业报》经历了增刊、扩版、小报变大报等多项改革,报纸的信息量、显著性、阅读量、影响力在不断提高。

报纸是一种文化产品,文化属性和信息属性才是根本。因此,行业报对信息资讯的处理,必须从实用信息向新闻资讯转变,在版块和栏目设置上以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资讯为主,以实用商业消费信息为辅,实现新闻资讯和实用消费信息互补与互动。另外,应该注意对本行业领域新闻的深入报道。深入报道既是行业媒体的优势,也是行业媒体的生存之道。行业媒体立足于某一行业,专研于某一领域,可以深入剖析行业内事件。对受众产生有效阅读。无论是传播内容还是新的形式都要求行业媒体记者必须深入基层,沉淀下去,这样才能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鲜活性。

行业报在内容上可以多做解读性报道。为业内人员指导方向。多下基层采访,使版面内容更加专业化、社区化。专业是行业报立足的基层,没有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能力,就无法融入本行业。听不懂行业的“行话”。看不明白行业内的大事小情,交不上行业内的朋友,接不上地气,就办不成好的行业报。行业媒体的品牌一方面来自其行业专业背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更愿意相信专业来源的信息: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修炼”――通过大量收集行业相关信息,进行专业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形成自己的独特l布渠道。

例如一版在以时政为主,报道重大事件、领导活动的同时,还应把目光放长远,把新闻的触角延伸。在报道本系统工作的同时,应该突出“××”行业二字,关注东北乃至国家的一些时政动态和消息,通过报道,使地方与中央工作联系的更紧密,也会对本系统的工作起到参考、指导作用,真正发挥新闻的及时性和指导性。

各行业报的二版基本都以经济为主,但更要起到服务经济大局的作用。可以选择成功的优秀企业进行典型报道,找好角度让企业现身说法,谈谈改革的历程和成功的经验,既宣传了该企业,又对其他企业的发展起到指导借鉴作用。目前的行业类报纸与领导的互动性不强,可以开设“高端访谈”或“焦点时评”专栏,针对当前的某一政策出台,可以让领导谈谈如何解读和利用好这些政策。以《黑龙江林业报》为例,如国家在实施森工林区全面停伐后,就开辟了专栏请领导及专家谈论森工企业应如何积极应对转型,把握好这一政策时机,帮助企业驶出“独木支撑”的困境。经济版要做大做深,更要策划好选题,往深处挖掘,多做深度报道。

三版是地方新闻,各行业报都会把平时各基层驻站记者的稿件集中放在此版刊登。主要是宣传各基层单位的社会新闻,稿件要尽可能短小,要鼓励多发图片,体现各单位的地方特色,使版面看起来更生动活泼,弥补一版二版略显严肃的不足。编辑发稿时应多筛选,没有时效性的稿件和人情稿尽量不用。《黑龙江林业报》就开辟了“梦想家园”专栏,每期都以短小精悍的稿件来反映林区百姓的呼声和梦想,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此外,要力求将摄影报道放到与文字报道同等重要的地位。适合摄影报道的新闻就用摄影来报道,而不是单一用文字报道包揽,并且把重要的摄影报道放到版面适当的、显著的位置,以充分发挥摄影报道的独立载体作用。

四版基本都以副刊为主,可以在副刊开设交流互动专栏,解答读者的提问,多与读者互动,可以使报纸得到更多的关注,在“眼球经济”中将品牌资源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使机关报看起来不死板,不脱离群众,还能及时发现问题,改进不足。

二、推广行业优势资源,增强新闻策划能力

行业类报纸还要多推出策划专题并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宣传覆盖面。重大事件、热点新闻要提前策划,在发挥组合报道的威力上下功夫,要让主流新闻吸引人,就必须摒弃简单的新闻思维,改变一篇消息或一篇通讯就交差的做法,充分发挥组合报道的威力。每逢重大政策出台和重大事件报道,要在一版发消息、图片和导读,再链接到后面做专题、做专版,用深度报道、图表、相关背景等各种新闻手段。把新闻的深度、广度、厚度一网打尽。结合热点问题,多组织一些与读者互动的活动,对增强报纸的亲和力也不无裨益。

《黑龙江林业报》近几年相继推出的“奥运”号外、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刊、建国60周年“七一”特别报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寻找抗联足迹弘扬抗联精神”大型异地采访活动等等,以专刊的形式进行回顾,内容翔实、资料全面、可读性强,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报道。在读者群中的反响强烈,引来了很多读者纷纷收藏。

旅游业已成为黑龙江近几年经济发展的新支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森工系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媒体宣传平台,要及时把自己的优势宣传推广出去。《黑龙江林业报》在周末版开辟了“旅游”专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刊登游记、美食、风光照片等等,来推广森工的旅游资源,做大旅游文化,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在报道中突出各地的不同特色,可由驻站记者供稿,体裁主要以游记或散文为主,必要时还会派本报记者亲自到达现场体验采访,拍摄图片。“旅游”版一经推出,就有很多读者纷纷收藏,作为今后出行的参考资料。

三、革新媒体先进技术。走新媒体融合之路

如今是数字化的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媒体。新媒体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媒体受众结构趋于向新媒体偏重,信息源趋于向网络媒体转移,读者的阅读方式趋于数字化,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被压缩,未来发展面临挑战。办好报纸网站、加强报网融合、提升数字版阅读体验、创建手机端app等,已成为纸媒应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普遍选择。目前,媒体态势呈现分化、创新、融合、发展的方向,分化是形式的分化,融合是内涵的融合,创新是理念的创新。发展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综合的发展。

一份报纸要想持续发展,站稳脚跟,走市场化“全媒体”之路已是大势所趋。总体上应该围绕“打造系统、再造流程、拓展渠道、培养记者”展开。在这个全媒体系统内,通过多种媒体记者合作采访或者全媒体记者采访,完成信息采集过程,由新闻采编、、经营等多个平台协同处理记者采写的稿件,并按特定流程和媒体特点进行不同渠道的。这些工作的前提必须是各个平台、各个环节、各个媒体深度融合。只有这样,行业报的媒体融合才能由浅入深,进而实现由报网松散联动向台网一体化的发展转变。

以我国为例,有学者指出,中国报业的报网互动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简单的电子版。就是把报纸内容简单搬到网站上:第二个阶段是报纸纷纷开办网站,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媒体: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报网融合。

要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机制,形成权威快捷的对外主流声音,正确及时地引导网络舆论,对新闻素材的新闻价值进行准确判断。贯彻好行业发展的工作意图,当好“把关人”。同时,针对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主动引导舆论。建立媒体发展平台,报、台、网还共同搭建“稿件共享平台”,对稿件、图片、版面、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报道,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工、挖掘,实现报台网的信息增值、资源共享。在这个全媒体管理系统内。通过多种媒体记者采访合作或者全媒体记者采访,完成信息采集过程,由新闻采编、、经营等多个多平台协同处理记者采写的稿件,并按照特定流程和媒体特点进行不同渠道分发。

四、多媒体交融共生。尝试多渠道经营策略

(一)推出行业报电子版。把每期的内容定时在网上,使读者能方便快捷地阅读当天报纸,查找往期内容。这也是很多读者的愿望和呼声。网站还可以扩大信息量,做到突发新闻第一时间,并对时政新闻进行滚动播出,对报纸受版面限制而不能l表的内容,还可在网站上进行,增大信息量。每篇报道都开设评论专栏,让读者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并欢迎转载,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开设读者论坛。读者论坛将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言论空间,使报纸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更便捷高效,读者的言论和建议可以在论坛上,同时开辟驻站记者专栏,以便及时与报社记者、编辑进行沟通,提供新闻线索,编辑可在网上公布近期的选题策划和所需稿件,有利于集思广益。网上论坛由专门的网络编辑负责,要把好言论关,真正实现互动。

(三)发挥微信公众号、网络图片及视频功能。对重大的新闻事件,开通网上视频直播功能,进行现场直播。通过图片和视频多渠道宣传,可以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还可以开通行业微博,来提升人气。具体流程是:报社新闻中心在采集和编辑信息后,通过手机报快速,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同时,通过互联网媒体做第二次,展示新闻的各个侧面,紧接着,报纸网站则以声像的形式进行生动报道。最后是纸媒进行第三次。这样就形成了信息的一次生成、多次的模式,使有价值的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制作和传播,与此同时,报社也扩大了受众群体的覆盖面。

五、全方位服务,多元化经营,提高发行及广告创收

任何一份报纸都离不开广告创收,而当前这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作为一份机关党报,要主动把自己推向市场、赢得市场。走市场化路线要从新闻采编、品牌拓展以及广告营销等方面着手,突破当前,积极创新。行业报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上,也就是品牌上,因此,利用品牌优势,为读者服务,是提升企业报市场的重要手段。

行业报应积极融入行业产业链。全方位服务,多元化经营,是传统行业媒体实现市场化转型的最佳途径。有条件的行业报,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同时,也可以更多扮演服务者的角色,尝试发展多元业务。简言之,就是面向行业群体,锁定核心用户,建立服务平台,实现价值转换。在市场条件下,行业报所服务的对象要由狭义的“读者”扩大到整个产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一切产业链相关人员都是行业报的现有或潜在用户。

要打造品牌优势,除了在提高报纸自身内容上下功夫外,还要通过平时多举办活动,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报社可以每年定期举办4――5场大型活动,提前策划好主题,如《黑龙江林业报》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举办“绿色旅游生态行”,“黑龙江绿色食品节”、“黑龙江绿色生态摄影大赛”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打造声势,把企业类报纸的影响扩大,这些就会直接带动广告额的增长。此外还要通过一切有利渠道宣传推广自己,如《黑龙江林业报》每年在哈洽会上免费为市民送报纸的行动,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从而提升地方党报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六、提升专业人才素养,打造过硬采编队伍

行业类报纸要紧紧依托报社拥有的采编资源。加快培养一支适应互联网发展的高素质记者队伍,要求记者不仅具备系统行业知识,还要不断增强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素养,确立从信息到信息观念的转变,实现报社记者、通讯员等同时给报纸和网站供稿,全媒体记者与专业记者互为补充,为受众管理、集纳好信息的碎片,增加网站的信息量和稿件质量。从新闻采编的角度来说,原来的单一媒介记者要转身成为全媒体记者,不再仅仅是一次采集完成,而是要熟悉多种媒介类型的内容生产,利用多种采访手段进行报道。因此,一专全能型记者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对编辑而言也是如此,要对技术平台上全媒体资源进行策划组织报道,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资源进行新闻深加工,以最大化体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不断提高现有编辑的业务素质,确保主要新闻权威、及时,特色鲜明。报社采编人员除参与网站写稿、编稿外,还可以在网上组织论坛,进行读者调查等。人力资源平台的关键在于减少中间环节,实行扁平化管理。人员精干,一专多能,一人多岗,有团队协作精神,员工各司其职,主管领导加强督察。

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只有革旧除新,与时俱进,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实现新闻联动效应。行业类报纸才能迎来再次发展的春天。 (编辑/丹桔)

上一篇: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兴趣走进学生心田 下一篇:去车展,看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