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2022-07-21 03:51:28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根据这一教学标准,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数学中就应力求从多渠道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鼓励学生对问题不拘一格的思考,要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激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利用教具与学具,激励学生思考敢于提出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质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导火索,而思维的发展又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探究欲望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还要充分利用教具与学具,进行有效教学,教具与学具能够形象的展示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极大地增加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出示了一个仿真月饼,让学生质疑:看到这个月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详细看了月饼,思考后提出了如下的问题:月饼的面积有多大?月饼的周长是多少?月饼有多少个重?要如何才能计算月饼的面积,等等。利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与探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场所。又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观察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的实物,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卡纸,数一数有几条边,并动手折一折,再观察对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然后与正方形、三角形纸片比一比,引导学生质疑:长方形有什么特征。由于有了前面的直观教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最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看谁能摆出一个长方形,加强认识的效果。通过这样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生活与知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生活经历,寻找解决问题的瓶颈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就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具体的现实背景。只有当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老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敢于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这一小节的例2前,就先让学生回家动手实验,把一盆的水分别装入同样大的矿泉水瓶,并记录下结果。结果第二天早上上课时,我一出示例题时,学生马上自己解答出来,也懂得用“进一法”计算结果,并会利用生活经验,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需要用“进一法”,哪些是用“去尾法”。通过事先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教学效率也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分析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三重曲”。不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利用周边资源,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编写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有关人员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努力寻找与数学课程相关的本土资源,探索乡土资源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利用身边资源激发学生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使学生从被动地学习转化为主动接受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小数乘法的巩固练习时,就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小明的妈妈是一位下岗女工,为了生活,小明妈妈在我们家小区的附近摆摊卖豆浆、花生汁和烤肠。小明妈妈的生意很好,以致于妈妈忙得都顾不上小明了。看到别的同学在休息日跟着妈妈逛街、去游乐园,而小明只能在家中看电视、做游戏,心里不止一次的埋怨过妈妈。晚上妈妈回来后,小明终于向妈妈抱怨起来:“妈,卖豆汁这么累,又不挣钱,你也没时间陪我玩,干脆别干了!”这时,小明的妈妈语重心长的对小明说:“儿子,不是妈妈不想陪你玩,越是周末,妈妈的生意越好,平均一天能卖200杯花生汁、150杯豆汁和100根烤肠,按花生汁和豆汁每杯盈利0.15元,烤肠每根盈利0.3元,你自己算算,妈妈一天能挣多少钱?”同学们你们能与小明一道给小明的妈妈算算,小明的妈妈一天能赚多少钱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进行计算,(200+150) ×0.15=52.5(元),100×0.3=30(元),52.5+30=82.5(元)。结果一出来,大家大吃一惊! 照这样计算,妈妈一个月能挣82.5×30=2475(元)!妈妈摆摊挣的钱比爸爸1000多元的工资要高很多!通过这样创设情境的教学。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不仅巩固了小数乘法的知识,还了解了做小生意辛苦与利润的丰厚。一举两得,老师也教得轻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问题是多样的,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难度也加深了,这时,单靠以前的直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是需要教师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能从别人身上获取思维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场所,我们要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独立学院《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体育教学目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