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族民间舞蹈中的典型姿态“三道弯”及其应用

时间:2022-07-21 01:55:02

浅谈汉族民间舞蹈中的典型姿态“三道弯”及其应用

【摘 要】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三道弯”作为一种舞蹈姿态,在各民间舞蹈中都有所存在,但同样是“三道弯”,在不同的民间舞蹈中却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动态特征,“三道弯”作为汉族民间舞蹈中的典型姿态,不仅是对各种舞蹈形态的一种融合,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秧歌,“三道弯”的姿态在汉族民间舞中处处皆是,一个“扭”字,把汉族民间舞“三道弯”的势态形象地勾勒出来。胶州秧歌是调动全身各部位“扭、拧、韧、碾”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富有内在激情的动作,活动起来“扭断腰”的动作特点,形成了流动有的“三道弯”。此外,南方安徽花鼓灯舞蹈动作中“三道弯”也是它的亮相特点,无论是“风摆柳”、“三点头”还是“单背巾”、“凤凰单展翅”,此类动作都是呈挺拔向上的曲线造型。

【关键词】民间舞蹈;三道弯;典型姿态

从古至今,舞蹈一直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舞蹈所展现的外在美和内在美都有所不同,通过舞蹈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民族风俗以及地域风情等。“三道弯”是民间舞蹈最典型的舞蹈姿态之一,汉族民间舞蹈中更是缺少不了“三道弯”舞姿的存在。

一、“三道弯”体态的审美特征

“三道弯”在各民族舞蹈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由于“三道弯”部位的高低以及动律风格都有较大差异,所以同样的“三道弯”却也“弯”的不尽相同。站在运动的角度上来讲,“三道弯”是有流动和静止之分的,想要了解“三道弯”的动律特征,我们分别从这两方面讲述一下“三道弯”体态的审美特征。

(一)“三道弯”的姿态美

静止的“三道弯”又称为“体态三道弯”,是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具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就是在舞蹈过程中,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保持相对静止。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其中的“三道弯”舞姿亮相则是整个舞蹈的亮点,舞者动作时左脚在前交叉点地,身体向右斜后方靠,腰部放松时单出胯,这个“亮相三道弯”淋漓尽致的呈现出静止的“三道弯”的姿态美。敦煌壁画中的“三道弯”舞姿是其舞蹈的基本舞姿,壁画中摆出的各种各样造型都离不开“三道弯”,壁画中的舞姿大部分都是静止中的“三道弯”,这更加突出了“三道弯”静止时的姿态美。

静止中的“三道弯”的姿态美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安徽花鼓灯具有“拧”“倾”的特点,欢快、热烈舞蹈风格颇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它“三道弯”的姿态是这样的,舞姿的重心主要在半脚掌上,胯与腰左右横移,整个舞姿造型呈挺拔向上的曲线造型。而敦煌壁画上的舞蹈造型则是下沉、出胯、冲身而形成的“三道弯”,这种“三道弯”看起来刚柔相济、曲线鲜明,因为出胯动作既有线条较硬动作有力的推胯式出胯,又有动作柔和的坐胯式出胯,兼备了柔、韧、沉、曲等综合特点。

(二)“三道弯”的动态美

流动的“三道弯”又称为“动律三道弯”,是指舞蹈者身体的不同部位连续动作所形成的三道弯动态,流动着的“三道弯”着重体现了动作过程中的曲线,展现了“三道弯”的动态过程和“三道弯”的间歇性定型。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体现了“三道弯”的动律特点,主要包括“拧、碾、抻、韧、扭”五种,是以腰为轴,以肩和脚的反向拧动所形成。这五种动作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富有激情和韧性,形成了流动中的“三道弯”,这种舞蹈体现了强与弱、快与慢、收与伸的鲜明对比,舞蹈颇具魅力。

“扭”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处处可见,这个“扭”字,形象的勾勒出汉族民间舞蹈的形态。“扭断腰”指的是胶州秧歌,每一拍的流动部分都形成了“三道弯”的体态。现在很多的舞蹈编剧都会在“三道弯”的舞姿基础上进行改变整合,《一片绿叶》就采用了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元素,通过“拧”和“扭”的舞姿动作,形象的展现出一个柔和似绿叶般的轻盈女人。

二、“三道弯”体态的情感色彩

任何一种舞蹈都具有它独特的艺术特色,“三道弯”又是舞蹈的典型舞姿之一,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感彩。舞蹈是在舞一种心情,是在舞一种情感,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节奏、不同的乐器伴奏,都表达了创造者和舞者不同的心情,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地域风情和文化特点。

(一)姿态展现的外在情感

中国是一个含蓄的民族,不像“东方舞”那么开放那么直接。比如众所周知的“肚皮舞”,其本意就是为了吸引异性,所以会尽情的展示女性独有的部位,比如柔软的胸部和腹部,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较大的差异。舞蹈也反映了人类对美的思维方式,这就造成了中国民间舞蹈的“三道弯”含蓄、内敛的美。

仍然以胶州秧歌为例,胶州秧歌的主要体态特点就是拧碾中的“三道弯”,通过拧碾步法,胶州秧歌有一种流动殊的美感。胶州秧歌的基本动律可以用小扭的过程来勾画:先是提抬起步,经过一个拧动换另一只脚起,先落脚跟,再落脚外边,经过脚外缘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垫后脚支撑,再换另一只脚提抬起步。胶州秧歌的主要是靠肋部的力量来促成腰部的转动,具有拧、碾、忍、抻的动律特点和舒展、婉转的舞蹈风格。由此可见,汉族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主要是流动的,且肚皮、臀部和大腿强力伸张与脚部保持平衡,从而显示出东方女子的体形美。中国民间舞的最大特点就是“扭”,这种扭是以腰为轴,通常是一拍扭动一次,能够清晰地呈现出身体的曲线美,这种曲线也就是“三道弯”。“三道弯”的扭和迪斯科的扭是不相同的,迪斯科强调连续的颤动,闪电似的扭动;“三道弯”的扭是身体自然发散的扭动,内在蕴含着深沉的柔性精神,具有波浪型动势之中的间歇性“定型”。

(二)姿态展现的内在感情

“三道弯”是比较适合中国审美的一种舞姿,东方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舞蹈方式都是曲线的,因此我国汉族民间舞蹈多呈现出“三道弯”舞姿,这也符合了广大群众的审美情趣。由于各民族的生活背景和文化风俗不尽相同,所以“三道弯”展现出来的内在感情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三道弯”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不同舞蹈的宗旨和含义,比如敦煌壁画上的女子,表情内含,舞姿舒展,给我们以安静甜美的静怡之美,这是古代时候舞蹈之美的见证。

“三道弯”也突出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包含了民族思想和文化底蕴,总的来讲,西方舞蹈的力动为放射性,东方舞蹈的力动为内包性;东方舞蹈讲究“礼”“道”,西方舞蹈追求另外的天上人间。汉族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舞姿动作含蓄,柔中带刚,中国人崇尚舞蹈中的曲线之美,认为曲线是大自然的运动方式和轨迹,所以“三道弯”展现出的曲线之美比较符合中国民间的审美要求。舞蹈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即是,舞蹈不仅展现出了美,也展现出了情感和思想。

三、“三道弯”在舞蹈中的应用

(一)“三道弯”在民间舞教学中的运用及方法

不同的舞蹈“三道弯”的表现也不一样,如果从运动力学上来讲,“三道弯”究竟是怎么个“弯”法呢?“三道弯”是静止的还是变化的;“三道弯”是左右的还是前后的;“三道弯”是身体局部的还是整个身体的,这些都会因舞蹈不同表现也不同。民间舞蹈“三道弯”看似简单但却复杂多变,那么在民间舞教学中,如何才能正确的掌握不同舞蹈的“三道弯”风格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给出以下几条建议:

1.“三道弯”在不同的舞蹈中表现不同,在学习“三道弯”舞姿时,应对所学的多种“三道弯”舞姿进行对比记忆,比如不同劲力的运用、身体部位的差异等,以便增强学生对“三道弯”的全面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识别分辨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对舞蹈风格的辨别和把握能力,首先要对民间舞蹈的文化风情和环境影响有个了解,在舞蹈教学中,可让学生多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并让学生从中找出“三道弯”的舞姿,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亲自体验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舞姿,加深不同民间舞蹈“三道弯”的基本动律特征。

3.对比记忆是好的,但还要进行一些“纵向”的多角度文化教学。针对一个舞蹈,学生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从舞蹈美学的角度、从舞蹈含的义角度、从舞蹈形态学角度,来了解不同风格的舞蹈所具有的“三道弯”舞姿的成因、历史背景及审美心态。

4.对不同的舞蹈进行“解剖”式学习,一步一步认真学习,能够使学生正确掌握各种“三道弯”舞姿的身体部位和表现方式,通过分解解剖能够使学生更规范的掌握不同风格的“三道弯”的体态特征。

(二)“三道弯”在民间舞台表演中的运用

安徽花鼓灯动律的基本特征:“梗”、“摆”、“旋”、“弯”,“脚下梗着走”,表现在舞蹈步法中,膝部不能松弛,要控制住脚板,重心略偏后,走起来不能飘,要走出“梗”劲儿。“上身风摆柳”,舞蹈动作时梗的步法引起上身的摆动,同时带动两臂在体旁划圈前后摆动。“拐弯靠着旋”,表现在兰花表演的连接动作中,各种拐弯要做到脚下“溜得起,刹得住”。 亮相三道弯是安徽花鼓灯的体态之一,也是舞蹈中的一个亮点,是一种静止的“三道弯”体态。

胶州秧歌舞台展示主要突出了“拧、碾、抻、韧、扭”五种动律特点,其中“拧”和“碾”形成了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特征的关键。“拧”是舞蹈者以腰为轴,向外拧转而形成的“三道弯”体态;“碾”动律特点在舞蹈中主要体现在脚上;“韧”是通过小臂饶八子,手腕的有机配合,给人以不间断的延伸之美;“抻”体现的也是舞蹈中的力的延伸之美。

东北秧歌的舞台表现特点概括为“扭、稳、浪、艮”,“扭”即是扭腰的意思,也就是身体上下、左右划圆;“稳”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流动中的动作的停顿,是这一动作的情感延续和下一动作的情感互换;“浪”是指身体动态和情感高度结合融为一体的境界,体现了东北人民的动态风韵;“艮”是在膝部形成的“顿劲”和手部反转的“利索劲”的结合,这与东北人民的坚强性格比较相吻合。

中国民间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三道弯”作为舞蹈的典型舞姿之一,也具有很长的历史,直到今天“三道弯”在舞蹈中的编排依然是有增无减。例如孔雀舞,舞蹈期间无论动作怎么变化,最后总是要回归到“三道弯”的曲线中去。在民间舞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都呈现了“三道弯”的舞姿造型,笔者主要有从汉族民间舞蹈中的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东北秧歌等几种舞蹈中研究了“三道弯”,也正由于“三道弯”舞姿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民间舞蹈这么魅力无穷,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 郝颖.试论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三道弯”的同源性[J].中国科技博览,2009.

[2] 严嘉.“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 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 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姬茅.中国民间舞常用动作选萃[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6] 王卫东.中国汉族舞蹈发展脉络概述[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

[7] 刘青戈.中国舞蹈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8]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舞蹈卷)[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9] 董雪.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

[10] 顾兆贵.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

作者简介:巴莹(1986.01- ),女, 2009年7月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同年9月到云南艺术院文华学院舞蹈系任职,在工作5年间,参与编排及表演的舞诗画剧《阿密车》参加云南省第十一届新剧目展演,获作品金奖、编导金奖、参加全国第八届“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获作品银奖、表演银奖;2011年9月参与的哈尼族女子群舞《哀牢响》获第八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比赛表演金奖、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获舞蹈专业组比赛金奖。

上一篇:中学生延时学习判断准确性研究 下一篇:贵阳市城市社区老年人需求及相关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