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不再是新闻

时间:2022-07-20 07:00:16

愿“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不再是新闻

河北某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苗卫芳,2011年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于是重新回到农村老家种地。已经41岁且因考研、读研而离婚的他回家种地的事情,导致其父苗风山吃安眠药自杀。一时之间,此事成为国民热议的话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学历甚至名牌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没有找到所谓的好工作的大有人在。苗卫芳大可不必将父亲喝药后在医院抢救的经过传送到网络,也实在没有必要放大自己的悲怆。

随着高等教育由培养精英到大众化,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毫不夸张地说,从楼上洒杯水,可能淋着一堆研究生。再者,在全国就业形势持续严峻的今天,硕士研究生找不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还真算不上新闻。

因此,苗卫芳这一近似极端的个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将来的日子,可能会有更多的翻版。在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其报刊、网络、电视新闻中经常有博士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报道。

但是,苗卫芳这一个案,毕竟会让很多人产生误读。在广大农村,“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读书真的无用”等论调,再次有所抬头。

据媒体报道,河北省某些地方,初中生辍学率近90%。湖南某些乡村,家里有大学生不再是荣耀的事情,初中生辍学现象严重,“读了书也是为了出去打工,还不如早点出去找工作”成了学生放弃学业的理由。

有关苗卫芳的新闻被爆料后,“孩子书读得越多,家庭经济状况就越差;供养大学生越多,家庭就越贫穷”的言论又多了起来。被抢救过来的苗风山“后悔供儿子念书”也被无限放大。

虽然苗卫芳的这一窘境有诸多原因,但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思考之一,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职业教育。在强调人才强国的同时,还要强调人才强农。在农村,人才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特别是实用型人才。农民子弟读书只是为了读大学的传统思想需要转变,否则考不上大学的话,十几年读的书真的无用。

思考之二,读书之始就应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仍如老祖宗一样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通过读书才有好的工作和前途,特别是农家子弟。但是,我们还要明白: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特别是一些父母,可以考虑读书的投资性价比,从长远来看,读书绝对有用!

思考之三,仅有学历但没有能力是走不远的,有理想不等于有思想。毕业生要先放稳心态,适应社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先找一份合适的工作,“骑着驴再找马”是很有用的一句老话。

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考。不过关于第三个思考,愿现在的和将来的“苗卫芳”们能够看到,最好是好好地思考一下。

上一篇:中国文字的纵谈 下一篇:转型即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