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研究

时间:2022-07-20 06:34:52

1型糖尿病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6例糖尿病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1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通过实施心理护理,提高了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使血糖保持理想水平。结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能解除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康复。

关键词 儿童 1型糖尿病 心理 护理对策

儿童糖尿病主要为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需终生注射胰岛素。由于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且患病后,患者及其家属均会产生许多不适应而致心理问题,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1型糖尿病患者16例,通过分析其心理问题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儿童糖尿病患者16例,均为1型糖尿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17岁,平均10岁,其中11例以酮症酸中毒而住院,5例因血糖过高且不稳定而住院调整。

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入院评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患病后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家庭的饮食习惯等,由患儿及其家长填写,当场收回。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

结 果

16例1型糖尿病患者经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血糖保持理想水平,达到了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讨 论

护理:⑴分析1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①恐惧、焦虑心理:部分孩子对病房陌生的环境和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产生恐惧感,对测血糖、注射胰岛素害怕,特别见于年龄小的患儿。②控制能力差: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年龄小的孩子可能更喜欢吃零食,学龄儿童白天大都在学校,有些孩子还需要在学校吃午餐,而学校不可能单独为这些孩子提供糖尿病饮食,使患儿难以按医生的要求实施饮食管理,此外,运动量也难以控制,使得胰岛素日使用量变异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③处于生长发育期,饮食不合理:由于患者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不少家长在给孩子制定饮食时,能量大大超标,他们担心孩子吃不饱,长不高,因而他们不遵循医务人员的饮食指导,盲目给孩子加餐,吃零食,导致患者血糖的达标困难。⑵入院评估: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交谈、了解其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及入院的目的,详细地进行护理体检,查阅病历,发放评估表并解读填表方法。评估之后,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⑶健康教育:1型糖尿病患者年龄不同,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力不同,因此,在进行教育时,范围要扩大到整个家庭,而且要个体化。针对儿童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效果,我们利用“看图对话”、放映动画幻灯片等方式给小患者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快乐地参与其中。⑷给予心理护理:1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十分脆弱,让1型糖尿病患者清醒的认识1型糖尿病不可怕,只要接受好的糖尿病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建议,您还有机会享受与健康人一样的幸福生活。也会让他们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幻灯片,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危害。从而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⑸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糖尿病是个终生性疾病,为了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互动联系,给患儿和他们的家长一个连心卡,上面有主管医生的联系方式,让他们随时随地与专业人士联系,为他们提供全程、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提高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保证糖尿病治疗规范,促进患儿康复。

糖尿病是公认的身心疾病,儿童与成人一样,不但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和管理,而对于孩子的心理护理更为至关重要。对儿童糖尿病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获得更好的代谢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爱琼.儿童糖尿病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3(16):286.

2 刘岩,王海丽,孙翔.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09,16(4):217-218.

上一篇:糖尿病的社区管理 下一篇:手术室骨科外来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与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