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实词教学

时间:2022-07-20 05:37:07

浅谈文言文实词教学

所谓的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而言的。它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至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古代书面语言。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主要是以文言文作为载体记录传播下来的。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选文大多为文质兼美的名篇。因此,深入地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般认为,阅读文言文在词语方面困难较大的是虚词,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如果不了解古今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不掌握古汉语实词的一些特点,阅读中会遇到更大的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逐步地认识这些差异和特点,以达到以简驭繁、化难为易的目的。本文笔者着重探讨文言文的实词教学。

一、帮助学生识别单音词和双音词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中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应当单独作为一个意义单位来理解。为使学生确切理解词义,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1.不要把文言文中两个相邻的单音词当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来理解。如《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绝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因为“卑”是指出身低下,“鄙”是指见识浅陋,是两个单音词。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中以它为词素的双音词作相对应的解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用微词婉言对人进行劝告”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以“讽”为词素的“讽刺”一词的意思截然不同。这些应当特别留心。

文言文中也有不少双音连绵词,绝大多数是由两个双声叠韵关系的字组成,不能拆开理解,如“参差”(双声)“窈窕”(叠韵)等。

二、帮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不可随意以今义代古义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不能以今义解释古义。古今词义的变化,大概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词义的扩大。如“让”,古义是“责让”的意思,今义扩大到“让予”“谦让”“辞让”等意思。其二,词义的缩小。如“受”,古代有“接受”与“授予”两个意思,现代只作“接受”解。其三,词义的转换。如“走”,古义是“跑”的意思,现代只作“步行”解。这种古今形同而义不同的词最容易使学生误解,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古义和今义比较的方法作重点讲析。

三、帮助学生了解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

在文言文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现象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是结合上下文通过比较来理解。如“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使人遗赵王书”这两句中都有“书”字,但意义不同,在第一句里当“一般书籍”讲,在第二句里当“书信”讲。这两种意思都是凭借它和上下文的联系得出来的。其二,有时为了正确理解词义,还需要通过了解词的本义,从而理解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如“解”的本义是“解剖”,特指厨师分解动物。《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解,判也,以刀判牛角也。”从这个意义出发,“解”字引申出了“分解”“溶解”“解体”“解散”“解脱”等意义。

四、帮助学生了解词类活用的现象及其规律

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其中的规律。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如“沛公军霸上”。2.名词活用为副词,做状语,如“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3.动词活用为名词,做宾语,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如“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宾语或主语,如“将军披坚执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数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如“六王毕。四海一”。此外,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们比一般活用的含义更丰富,同时句式也有所变化,即将谓语部分的复杂结构简单化。

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握上述词类的活用,要注意抓住以下两点:一是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注意辨认哪个词是活用,是哪一类的词活用作哪一类的词。如“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中的“远”,作为形容词在文中讲不通,理解为形容词意动用法,可以译作“以千里为远”,这样就讲通了。二是指导学生通过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辨析词类的活用,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词“名”,后面有代词“其”,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所以,要教好文言文,关键是教好实词。只有弄懂了实词意义,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意义,更好地掌握我国的古代文化知识。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浅谈构建初中科学高效课堂之策略 下一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