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体验式作文教学指导

时间:2022-07-20 03:07:47

例谈体验式作文教学指导

这是一堂作文课,针对学生作文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一现实问题,指出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路径,即关注生活中的体验,让学生达到会写作文、写好作文的理想状态。

(一) 引入问题

以本班同学一篇随笔所展示的问题为切入点。

“又要开始语文学习的‘五个一’工程了,觉得很烦,很累……特别不想写文章。作文,作文,写什么呀?什么都写不出来,怎么办?怎么办?……呵呵,那么多问题,作为一个学生,要做的事情很多,一切都要自己来解决。”

看到这段话,我觉得受到强烈的冲击,从中读到两个信息:一是作文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感觉很无奈;二是作为学生,又确实想写好,心情很急迫。

(二) 思考解题

为此,这堂课我要和大家探究一个话题:当体验从我们心灵轻轻走过,怎么用真实而自然的文字把“春天”留住?

【注:春天可以指美妙的景色,也可是美好的情感、光辉的人性和灿烂的人文。】

(三) 明确标准

展示语文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

关于体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体,是以身体之,是实践,用身体去感知;验,以心验之,是认识,用心灵去思考。写文章首先得去体之,发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功能,即直面;但这还不够,还要去思考,去回味。

(四) 唤醒体验

以近几年中考题为例,让学生谈自己的相关体验。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常被身边的点点滴滴所触动。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象,深刻的哲思,一瞬间漾遍全身,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并且学会生活与创造。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怦然心动的感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6年江苏某市中考题)

2. 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2007年江苏某市中考题)

这两道中考作文题,一篇是话题作文,一篇是命题作文,都要求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如果从这两篇作文中由你任选一篇来写,你可能会写什么?打算怎么写?

教师点拨,学生自由谈经历和体验。

(五) 探索实践

通过归纳几点写体验作文的启示,明晰体验式作文在体验的方式、行文思路、增加篇幅及语言等方面要求。即:

1. 直面与回味

2. 情绪――干扰――情绪改变

3. 增加篇幅,细致描写(联想、插叙、心理、景物)

4. 运用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

5. 真情体验

设计两个作文题进行练笔。

6. 表达体验

学生抒写体验、展示与点评。

这堂课总体而言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探索与实践,课堂气氛活跃热烈,情感的表达自然活泼,课堂有序的、生成性的发展,给听课老师留下深刻印象,更给学生指明一条写作的路径。本堂课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在新课程背景下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对于作文教学的指导,也是一个有益有效的探索。

根据体验式教学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的教学目标,可以采取“领情入境,审美体验――对话移情,探究体验――实践抒情,评述体验”的三环节教学样式。

一、 领情入境,审美体验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构建的适合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学氛围。“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主体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因此,教师要借助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作用下发挥自主性,将自己被激发出的积极情感贯穿到学习过程中,把学习视为自己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让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味的,激发出投入感和参与感,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为教学活动的继续展开并取得成效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和合理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尤为重要的。

二、 对话移情,探究体验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进入教学情境之后,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情境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对话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理解的过程……”对话也促进了移情。移情即感情移入,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感情的相互作用。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促进了彼此的相互理解,有利于双方将积极的情感移入教学过程,并获得初步的愉悦感受。对话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过程。教师要在对话中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学生学习的思考武器。如果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有的学生会探究无路,无处下手;有的学生会因方法不当而探究失败。这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失败感、挫折感、无助感,进而影响学生继续探究的信心。同时,“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学生在对话中产生积极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以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逐步内化,从而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为下一步主动探究做好准备。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法指导落到实处,并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认知周围的事物,学得更有个性,就要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在前一阶段学法指导和思维方式引导的基础上探究问题,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主体与知识、环境客体相互作用并产生悟性的活动过程。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有强烈的欲望,达到了“动情”的状态。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习得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又使情感得到升华,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三、 实践抒情,评述体验

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探究习得的知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证实,将所学知识加以合理应用,还得通过实践练习方能达到这一目的。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在实践练习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做到扶放结合,对水平高的学生着眼于“放”,对水平低的学生着眼于“扶”,对中等水平的学生着眼于“半扶半放”。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如果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都达到了质的飞跃,那么学生就有了成就感和成功感,就会产生一种“高峰体验”,就会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纵情”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中,既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进一步陶冶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学生通过前几阶段的学习,获得了知识,丰富了情感,锻炼了能力,但教学过程并没有结束,还得有“评述析情”这一阶段。评述即评价概述,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述,学生之间的评述和学生自我的评述。其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主评述为主。通过评述,学生能认清自己的已有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差距,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在评述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感受,积极的情感感受会唤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好学乐学,大多数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然,个别学生也会因学习不顺而产生消极的情感感受,产生厌学情绪。师生要对这些情感感受的来源、强度和持久性进行分析,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之中,不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因此在“评述析情”的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公正,同时,又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乐观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

上一篇: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原则与角度 下一篇:优秀班主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