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社区心理干预观察

时间:2022-07-20 11:42:4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社区心理干预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心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理状态及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居住本市某社区的COPD患者58例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的其他治疗方法基本相同。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疗程1年;分别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SCL-90因子评分有显著性差异,且与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有效率为89.66%,显著高于对照组17.24%的有效率。结论:社区心理干预对COPD的控制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910(2009)02(c)-110-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及预后康复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在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系统管理和实施保健、防治措施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可使医疗保健及预防服务工作产生更佳的效果。本文就我们将心理干预措施对COPD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产生的影响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居住在我市交通社区的COPD患者58例,男36例,女22例;年龄48-70岁,平均57.4岁;病程4-12年,平均6.8年;所有病例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排除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疾病患者。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家庭状况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心理状态测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LE-90),SLE-90包含90个项目,每个项目设有9个症状因子(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强迫、精神病性),分别按1-5级评分(1分为无症状、2分为症状很轻、3分为症状中度、4分为症状偏重、5分为症状严重)。由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培训的医师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心理干预前后进行测评。

干预方法: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社区医生对患者的各种负性情绪要包容,自始至终要尊重患者、关心患者、鼓励患者;通过社区医生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的影响患者的感受,使其信任医生、积极遵守医嘱、乐于接受治疗。②认知疗法。针对患者在长期患病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及所引起的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淡漠等,社区医生可向患者介绍COPD的病因、疾病演变过程及预防康复知识: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同时介绍一些成功病例以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③行为治疗。教会患者运用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复发,如戒烟、重建腹式呼吸模式、进行有氧运动、每日做防感冒操等。通过实践使患者感受到这些措施确能有效减少疾病的复发。从而增强了患者对COPD预防和康复的信心,更加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④家庭心理支持疗法。社区医生要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指导家属在日常生活的谈话中运用解释、指导、鼓励、语言暗示等技巧使患者振作精神,提高克服疾病的信心。⑤方法的实施与修订。社区COPD心理干预采取“一对一”方式,在每2周1次的家访时进行,社区医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心理干预,并将每次心理干预过程详细记录,分析效果,不断修订干预方法。

1.3疗效评定

采用SCL-90总分和因子分为统计指标,总分分数下降45分或总分在160以下为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IO,O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SCL-90因子测定结果

观察组干预前后SCL-90因子评分有显著性差异。且与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26例,无效3例;对照组有效5例,无效2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30.669 1,P

3 讨论

3.1心理社会因素与COPD的关系

目前COPD病因尚不十分明确,而其具有病程长、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且呈逐年增加趋势的特点。近年来。临床上应用心理疗法以减轻支气管的痉挛、改善呼吸困难,已取得很好疗效。我们在心理干预中发现,观察组患者在通过心理干预后,在焦虑、恐惧、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好转时。其临床症状急性加重的情况就明显减少,由此表明患者的心理状态对COPD病情的控制有关系。

3.2心理干预对COPD的影响

COPD是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日常生活质量下降等特点,患者通常心理负担较重,可产生各种负性心理,因而临床上仅仅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必须配合心理干预方可产生良好的效果。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前后的SCL-90因子评分差异有显著性,而干预后的临床疗效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干预对COPD患者的心理状况及临床药物资料有较好的效果。

3.3社区对COPD防治的影响

由于COPD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还很贫乏,且分布不平衡,如果像COPD这类慢性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工作能在社区完成,其不但能减轻国家、个人的负担,而且可以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此外,社区也有其他医疗机构不能比拟的优势,如社区医生对患者躯体、心理、社会情况都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而心理干预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对COPD患者心理干预最好也只能在社区完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社区对COPD缓解期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其对COPD临床症状的控制、减少急性发作和病情进展,对预防肺源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都具有较好的作用,值得积极推广。

上一篇:医疗设备投资的市场分析 下一篇: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研究及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