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金融创新研究

时间:2022-07-20 11:05:57

民族地区金融创新研究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民族地区是其中的弱势区域,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本,许多民族地区由于金融资源的匮乏,甚至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而解决资本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重视和发挥金融的作用,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现状,表明要让金融进一步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化民族地区的金融改革,解决民族地区融资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金融创新;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金融滞后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合理的特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滞后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相对全国平均水平来说占的比重比较大,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中,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很大比重,属于重工业型的工业机构。一方面这是因为民族地区资源禀赋较高,另一方面是建国以来,受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影响,在产业布局上偏好重工业发展的战略。同时,这种重工业型的工业机构与第一产业联系很少,关联效应不明显。金融资源的配置会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微观企业的运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金融应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

(二)地方财政困难,资本积累不足

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税基弱,财政自给率低,地方财政长期“收不抵支”,中央财政补助比重大,这被认为是民族地区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自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时,中央曾承诺通过转移支付将逐渐解决民族地区的财力平衡和经济增长问题。但由于存在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的增加要以中央财力的增加为前提,以及民族地区贫困面大、数量多,还要顾及中部地区等种种原因,实行分税制以后,国家财政收入虽有所增加,但中央财力毕竟有限,转移支付是僧多粥少。因此,这些年来中央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相对于民族地区的财政困难和经济发展来说是杯水车薪。显然民族地区的地方财政不能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本不足的困境。

(三)金融发展缺乏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条件下,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由于贷款的发放在先、偿还在后,违约方往往是借款人,因此,金融债权的保护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但是,民族地区民主法制建设较为落后,“人治”高于“法制”的现象时有发生,体现在金融债权的维护上,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纠问题。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律法规,但在民族地区却难以落到实处,银行和信用社维护债权的行为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政府官员干扰执法和执法部门等现象时有发生,金融案件受理难、判决难、执行难的现象较为普遍,金融部门维护债权的结果往往是诉讼的多、实际收回贷款的少。由于金融债权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金融信贷就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缺乏法律保障的问题。

(四)政策引导不力,金融资源缺乏内聚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信贷配置已由过去的计划投资、下达信贷规模和额度的管理,变为存贷持均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存款成为贷款发放的资金保证。面对金融资源外流问题,政府未能给出有力的政策引导措施,而民族地区也没有认真的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资源外流的问题,从而在解决金融资源外流的问题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虽然金融资源外流有其客观的金融改革背景,但是金融改革政策的制定却给民族地区留有着较大的能动空间,民族地区应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对策,对金融运行加以引导,建立好金融资源的内聚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资源的外流。

二、民族地区金融创新的途径

针对我国民族地区金融业发展情况,当前应进行的金融创新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增强经济对金融信贷的吸引力,夯实融资基础

1、提高经济质量

要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对金融信贷的吸引力,就必须先解决好经济运行质量的问题。针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民族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地理及交通条件,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工业化”与“结构高度化”规律及“专业化”的发展规律,花大力气进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民族地区应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技术跨越原则、产业积聚原则、产业关联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巩固支柱产业发展的农业基础、培植特色、优势产业,并采取“关、停、并、转、嫁、优”等措施改造改善传统产业,努力构建以本地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支柱产业,以与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产业为辅助产业,以满足本地需要的产业为补充产业的经济结构体系。民族地区的企业有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才,可能有比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贷款难和金融资源流失的关键性问题。

2、加强政策引导

针对金融存款资源上存以及信贷资金由于趋利性而外流等问题,民族地区应该对微观金融运行加强政策引导,建立起有效的金融资源内聚机制。可采取的政策措施至少应包括:建立起多贷多存的激励机制,鼓励政府有关部门对新增贷款较多的金融机构给予更大的存款支持,激发其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加强对信用社的业务指导,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增强信用社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吸引力,扩大信用社对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力;积极引导支持民族地区组建商业银行,发挥地方性商业银行资金的洼地效应,拓宽金融资源的供给渠道;政府扶贫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建立起必要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扶贫性信贷资金用于真正的扶贫对象。

(二)加速信用体系建设,为创新提供环境保证

正如前文所述,民族地区仍未走出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模式,资金使用有偿性的观念淡薄,而信用环境不良不利于金融创新。要加速民族地区信用体系的建设,就必须采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评估理论,对民族地区人们的信用进行确定和等级的划分。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资信评估机构应该是独立的中介组织,按照公正、可观的原则自主经营。但是我国目前依然处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也就是说,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无法引导私人部门(相对于公共部门而言)来经营此项内容。因此,我国目前各民族地区小额信用贷款的信用评估组织基本上可以由信用社工作人员、农户代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共同组成。这是依靠乡镇及村委会、村党支部成立的以辖区范围为服务对象的非正规组织。从评估指标确立来看,各民族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有所区别,但一般都是根据农户个人品质、劳动能力的强弱及家庭劳力构成、还款记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对其信用程度进行评定,并据此发放相应的《贷款证》。《贷款证》可以集中体现农户的信用等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贷款额度。

(三)加强金融业务创新,丰富金融工具种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民族地区应着力于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政府宏观调空,改善生活服务环境。目前,民族地区各类金融机构往往仅拥有类同的、最基本的贷款金融工具,缺乏金融创新,涵盖面不足,难以满足各种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采取差别化信贷措施,充分认识到民族地区经济特征,积极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服务、多样化服务、差别化服务。

1、表外业务创新

表外业务是指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总额的业务,包括一些金融创新中的风险业务,如期权、远期利率协议、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等。在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仍存在较大的空白。可以引导当地农民进行与农产品相关的期货期权交易,增加资金投资和获利的渠道。

2、中间业务创新

中间业务在我国金融业中所占的比例目前还很低,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而未来金融业的发展,中间业务是其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对己经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办的业务品种,应适宜地尽快在民族地区金融机构推广。通过业务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机遇,加强与客户的联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点、机构、人才、信息等优势,大力拓展中间业务领域。逐步将金融业务渗透到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产权交易服务等领域。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民族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高收入群体,他们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注意私人金融业务创新,满足居民个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需求,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与个人理财业务等。可以通过个人业务创新,将民间资本引入民族地区。如在宁波、上海、南京等地出现的个人委托贷款方式就是通过金融产品创新积聚民间资金、提供民间投资渠道的一种尝试。

3、担保方式创新

要进行金融创新,应该突破传统担保方式的限制,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范围。

一方面,允许县域中小企业以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和可靠的应收款作为保证,向银行申请贷款。民族地区的农户小额信贷允许用农作物、农产品等作为抵押获得贷款。企业或个人拥有的订单、专业许可证、应收账款、保险权利等可依法转让的权利,应成为有效的信贷创新方式与品种。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接受民族地区的企业用自身的无形资产(品牌、商标、专利)、土地使用权、个人信用作为贷款担保,还可探索试行品牌质押贷款、营运证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等各种担保贷款。探索租赁经营企业的贷款发放创新方式,可实行异地担保贷款,也可督促其出让部份经营权或股份进行异地资产置换而担保贷款。

(四)深化金融机构创新

1、设立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银行

商业性金融机构成为西部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如硬要强求,不但已经启动的改革要中断,而且还要产生新的扭曲。而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和整个经济的开发又需要大量稳定、廉价的资金投入,所以客观地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扶植。政策性金融不仅具有与一般银行或商业性金融相同或相似的基本中介功能(融通资金、分散风险等),而且因为具有财政“无偿拨付”和金融“有偿借贷”的双重性,凝聚了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具有商业金融所没有的特殊功能,可以满足开发性资金的独特需求,发挥特殊的职能作用。

2、探索建立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

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占其企业总数的很大一部分,今后随着市场竞争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自然会出现企业兼并、联营,大企业的数字会逐渐增加。但是,在最近几十年内,中小企业仍然是中国的产业主力军,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区域性金融机构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中小企业是有区域性的,熟悉其信用状况的小型民间金融机构可以配合其发展。建立一些区域性小银行,可以满足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需要。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国有银行不得不要求中小企业融资时提供足够的担保,这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于中小型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与当地小企业也有更多的接触,能掌握中小企业的更多信息,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信息对称性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才成, 沈再新.金融服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与矫正[J].开发研究,2008,(5)

[2]韩世峰,颇乘光.地方金融创新“进行时”[N].望,2007-2-26

[3]陆磊. 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J]. 金融发展研究,2008,(6)

[4]廖群云.民族地区金融支持弱化问题及其强化对策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5]何初阳.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08,(6)

[6]龙远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

上一篇: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信用评级机构:厄待规范的市场“看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