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

时间:2022-07-02 04:36:06

浅析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

内容提要: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适时实施把民族经济区地的发展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大舞台。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大前提,也是促进各地区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必然趋势。针对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局面,国家和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的民族金融优惠政策,分析了优惠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优惠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1-0120-04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长期处于非常低下的水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众多,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以索洛、斯旺、米德为代表的新古典区域均衡增长理论认为,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民族地区,更离不开国家政策性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对于民族地区的贷款、融资问题也引起了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制定了多项优惠的金融政策去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

一、 民族金融优惠政策回顾

民族地区的金融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通俗一点说,没有钱,就谈不上发展,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升,优秀人才的引进,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从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期间,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民族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198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下发了《关于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给予低息贷款的通知》,要求对生产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定点企业所需流动资金,给予低息贷款,利率优惠1.08个百分点,1988年起提高到优惠2.88个百分点。这项金融民族优惠政策对发展“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和“民族贸易”发挥了很大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信贷扶贫政策,贷款利率先是执行优惠1.44个百分点,后来执行优惠2.88个百分点。这项金融民族优惠政策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规定:“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银行根据商业信贷的自主原则,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国债配套贷款项目的评估审贷,根据建设进度保证贷款及早到位。对投资大、建设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国家开发银行新增贷款逐年提高用于西部地区的比重。扩大以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权或收益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范围。增加对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优势产业、小城镇建设、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在西部地区积极发放助学贷款及学生公寓贷款。农村电网改造贷款和优势产业贷款中金额较大的重点项目,由农业银行专项安排和各商业银行总行直贷解决。有步骤地引入股份制银行到西部设立分支机构。”

国家和政府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和优惠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这些优惠政策对于民族经济的发展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

二、民族地区实施金融优惠政策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是一个内部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到上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里所提到的中西部地区,自然也就是我们所讨论的民族地区。金融水平的提高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落后的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的支持显得尤其重要。

(一) 金融优惠政策是民族地区改变长期落后的面貌必然要求

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这种落后是历史性的、长期性的,民族地区在包括经济、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落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市场竞争越加激烈,民族地区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显然不能够应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如此一来,只会让贫穷的地方更加贫穷。因此,落后的民族地区比其他较为发达的地区更加需要优惠政策的支持。而一个地区要发展,资金是基础,在众多优惠政策之中,金融优惠政策更显得重要。另外,由于国家首先发展东部地区,国家的很多政策法规都是根据东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的,很多在东部地区取得了成功的政策直接引用到西部民族地区,

显然是不适用的,甚至会带来不好的效果。因此,制定相应的适合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优惠政策,才是落后的民族地区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金融优惠政策是民族地区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

民族地区企业的特点是亏损严重,适应市场能力差,其国有小企业多,改革进展缓慢,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差,技术水平低,经营效益不高,特色产业产品不突出。如自治区国有企业60%亏损,大多数企业已没有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维持。也就是说,民族地区对于银行贷款的依赖性比其他地区都要大,而且这种依赖是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实力较为落后的企业提供大量的低利率的贷款无疑是为其打了一针强心剂。从另一方面说,民族地区要发展,单靠当地民族企业的发展是不太现实的,而由于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投资环境,其他发达地区的优秀企业自然不会主动前来投资,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企业还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低利率的贷款和低费率的保险也降低了其他企业前来投资的风险,一旦企业在此取得成功,自然会对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企业如果碰到了经营困难,较低的贷款利率也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企业的损失,并且还有保险公司对企业进行补贴。

尽管民族地区地理环境恶劣,但是不可否认其丰厚的资源储备,而且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西部要开发,民族地区要开发,就必须好好利用其自然资源。但是,就目前来说,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些甚至遭到了破坏。资源要开发,环境要保护,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只有更多优惠政策的支持,才会有企业愿意去开发和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从而推动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优惠政策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要求

不仅民族地区的企业要发展,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也要发展。目前民族地区金融业总体较为落后,集中表现在规模小、金融运行环境不理想、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经营困难。金融机构要发展靠的是企业有更多的贷款需求,人们拿出更多钱投入到证市场和保险市场中,而金融优惠政策所规定的低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无疑正符合民族地区企业和群众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肩负着政府对于部分民族地区区内银行出现资金不足时,发放再贷款支持的责任。这些政策都对推动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更多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贷款需求时,各大金融机构必然会提高自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推出最新的

金融产品,这种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会促进整个民族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而民族地区企业和群众都会是这种良性竞争的最终受益者,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三、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部分特殊的优惠政策支持下,民族地区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金额每年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融资融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民族地区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不仅优化了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对于民族企业的发展也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并且吸引更多的外资投资。

但是,在金融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自然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也是可以解决的。下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

(一) 优惠政策难以真正执行

虽然国家和政府制定了相应的金融优惠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政策终归只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自然会碰到很多的阻碍。

国家和政府给予民族地区低息的贷款是为了支持民族地区民族产业、民族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带动民族地区金融产业本身的发展,这些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的,由当地的营业所负责实施。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金融体系自然也不够完善,单从数量上来说,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会远远少于其他地区,金融机构之间缺少必要的竞争,比如说很多偏远的民族县市中仅仅只有一家农业银行,这家农行肩负着该地区所有的金融业务,即使中央政府制定较多的优惠政策,其商业化的经济方式与优惠政策之间必定会产生矛盾。这是因为民族地区的很多贷款存在着点多、面广、周期长、利润低、风险很难控制的特点,导致很多优惠政策在银行内部就被腰斩。当地的企业和群众根本无法享受其带来的优惠。

另外,尽管有较多的金融优惠政策,但是目前的贷款体制依然不够完善,很多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贷款手续日趋复杂,贷款权限日益上收、变小,群众或者企业要申请一笔贷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不一定能够申请成功;同时,对于一些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些政策,因而很难调动当地群众和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即使政策已经安排,也难以真正地服务于人民。

(二)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缺乏管理机制

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对于金融优惠政策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竞争小,导致各大金融机构管理不到位,产生的结果便是在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很多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型企业贷不到款,而银行内部却有很多余款贷不出去。

由于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不足;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未来偿债能力有限;市场竞争力不足,经营风险较大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以风险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管理的商业银行不愿意把资金贷给中小企业。加上几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遗留问题严重,造成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非常谨慎。更重要的是优惠利率政策规定,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利率一律按比全国低两个百分点执行,不得浮动,这对贷款的额外风险无法补偿,银行对小中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内部资金往来上,现行管理制度有弊病。如:各行上存资金利率偏高,比有的商业银行总行一年期优惠贷款利率还高,中国人民银行赋予地方银行再贷款利率制定权,并且赋予地方再贷款以不低于存款准备金利率为原则。因此,三家商业银行转存款利率明显高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这样做的结果,虽能有效地调动基层组织闲散资金向上级行集中的积极性,但也带来基层行坐吃存款利差,不主动拓展信贷业务,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造成了银行有大量的资金却不贷,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却又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又无其他的融资方式,经济上面临无法正常运行的局面。

(三)金融优惠政策导致民族地区资金外流严重

在金融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民族地区的存款余额逐年增加,特别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二者有了更加迅速的增加,表现出了金融优惠政策确实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资金需求,也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同时民族地区的存贷差却也在逐年增加,并逐步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存贷差总额已经超过贷款余额。这表现为一方面银行有大量的剩余存款贷不出去,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农牧民以及基础建设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

大量的存款剩余就有可能存在资金的外流,有理论认为判断一个区域的资金是否有可能外流,就应该看贷款占存款的比重,贷款占存款的75%是正常值,如果低于75%,则表明资金有可能外流。比如自治区,它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地区,历年来地区贷款占存款的比例大多都低于75%的水平线,在1959年至2003年长达44中。仅仅只有4年的比率超过了75%的水平线,它们分别是1990年、1993年、1994年和1997年,这就表明的银行长期处于高剩余储蓄余额水平,由于民族地区实施的金融优惠政策导致银行区内贷款的收益大大低于向区外贷款收益。这是很多民族地区在金融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导致民族地区急需建设资金却得不到相应金融支持的困窘局面。

四、提高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民族地区拥有诸多金融优惠政策条例,但是由于分配不当、实施不力或者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这些政策不仅没有能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反而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不仅没有为民族地区的引资带来金融帮助,甚至使得本来缺乏资金的民族地区资金进一步外流。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便是完善其优惠政策,并提高这些政策的使用效率。

(一)完善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

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是这些优惠政策的直接接受者和直接实施者,政策能够切实完整的实施,就必须有一个认真负责的政策实施者,因此,要提高政策的使用效率,首当其冲的是整顿和完善当地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

作为营利型的商业机构,各大银行自然要为自身利益考虑,银行也不是慈善家,特别是作为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其工作环境和收益状况和其他地方是没有可比性的。中央政府应当了解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中央银行应当及时对当地银行进行奖励和补贴。要切实实施这些优惠政策,地方银行必定会有较大的损失,相应的补贴是必要的,而适当的奖励则更能够调动地方银行的积极性,更好地实施政策。而作为当地的银行,也必须制定确切的法规约束自己,上级颁布的保证每一条章程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当地银行必须要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大局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只顾自身的利益得失,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加大政策地宣传力度,让政策能够走到更多的企业和群众之中。另外,要适当的简化贷款程序,制定统一的贷款评级格式,对所有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将每一笔贷款落实到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和个人。

(二)利用优惠政策培养优势产业,完善基层设施

对于民族地区的第二产业来说,现在产业中还未能形成使地方财政增收的主导产业,尚不能通过财政分配为其他产业提供资金帮助。从资金的角度,任何产业都没有对产业群的总体发展起到向导和辅助作用;从技术的角度,尽管各产业向技术进步的方向发展,但技术辐射和带动能力还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应对全区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之后,对区域具有潜力发展的产业、绝对优势产业以及比较优势产业具有相当的认识之后,注重对这些产业的培育,并通过积极的、优惠的金融政策加速这些产业的发展,使之培育出区域的主导产业。对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首先要加快中小企业的改革步伐,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次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贷款担保体系和信用保险基金,逐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缓冲机制,只有好的信用保证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银行信贷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对铁路、公路、机场、水电、热能、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要给予优先支持,加快贷款的审查、评估和发放进度。

(三)完善优惠政策内容,协调优惠政策体系

要提高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率,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根本入手,即不断完善金融优惠政策的内容,并适当协调优惠政策的体系。

首先是完善利率优惠政策的让渡办法。现行的让渡办法在收贷结息中体现,直接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不仅企业实际经营成果无法真实反映,而且银行让出的利息被分光吃光,达不到优惠的目的。为此,必须变暗为明,银行先按照同类贷款项目基准利率向企业结息,年终企业结算后返还利差部分给企业直接抵账,限定80%以上用于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其次是完善利率优惠政策的计息办法。对扶贫贴息贷款五年周转期限内,收回再贷仍实行优惠利率,对逾期贷款只实行正常的贷款利率、不再实行上浮、加息制度。再次是完善专项贷款的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各种专项贷款发放对象和管理层次的不同。扶贫贴息专项贷款必须改变原来的贷款发放办法和指标管理方式,贷款发放由二级分行对专业银行中支行改为人民银行县支行对专业银行县支行,贷款指标按季下放给人民银行支行。人民银行县支行掌握实贷权后,根据专业银行县支行申报项目与借贷企业合同及项目用款时间,提前到五天安排专业银行县支行发放贷款,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对农户贷款由有关专业银行县支行在人民银行预算支付指标内“实贷实报,资金先垫付后划拨,其他专项贷款则按项目申报评估进行逐个发放。

其次是协调优惠政策体系。改变金融部门执行优惠政策孤军作战,相互抵触的环境,依靠全社会共同建立和健全扶贫系统工程的政策体系。第一,行业政策与金融优惠政策协调。行业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组成部分,以计划、物价、财政、税收等部门的政策与金融优惠实施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建议这些部门应研究制定如何配合金融优惠政策和措施。如税务部门应在税收分配比例上给予优惠政策,物价部门应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格上给予优惠政策,继续执行物价补贴或运杂费补贴的政策;第二,监督政策与金融优惠政策协调,监督部门应给予贫困地区金融部门创造一个较好的经济利益环境,因为同量贷款在发达地区可以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增加职工福利待遇,民族地区由于执行优惠政策、收入少、流利微、福利差,因此,应允许民族地区金融部门在不突破费用限额的情况下自主使用按比例计提的费用资金,上级行给民族地区职工增发的福利等资金不应计奖金税或以违纪违法处理;第三,分配则很难观测应与金融优惠政策协调,民族地区金融部门执行特殊的信贷资金营运环境,就应享受一种特殊的分配政策。建议一是提高贫困地区金融企业的利润分成比例;二是贷款按基准利率执行所应得的收入计提各项费用,以改善民族地区金融部门实施优惠政策自身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清娟,李季刚.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8:369.

[2]路完民,杨建新.正确认识民族优惠政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7,(3).

[3]黄勇.西部民族地区融资对策思考[J].新西部,2008,(8).

[4]李铀,李宏伟,张春清.西南民族地区金融政策研究[J].西南金融,2000,(9).

[5]郑飞跃.试论如何进一步发挥农发行在民族地区的作用[J].现在审计,2003,(6).

[6]郑飞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更需要政策性银行的支持[J].西南金融,2002,(6).

[7]罗莉.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支持[N].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8).

[8]吴锦华.贫困地区金融优惠政策浅议[J].广西城市金融,1992,(8).

[作者简介]赵志刚(1973―),男,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农村金融。

[收稿日期]2009-12-09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长期处于非常低下的水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众多,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以索洛、斯旺、米德为代表的新古典区域均衡增长理论认为,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民族地区,更离不开国家政策性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对于民族地区的贷款、融资问题也引起了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制定了多项优惠的金融政策去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

一、 民族金融优惠政策回顾

民族地区的金融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通俗一点说,没有钱,就谈不上发展,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升,优秀人才的引进,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从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期间,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民族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198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下发了《关于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给予低息贷款的通知》,要求对生产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定点企业所需流动资金,给予低息贷款,利率优惠1.08个百分点,1988年起提高到优惠2.88个百分点。这项金融民族优惠政策对发展“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和“民族贸易”发挥了很大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信贷扶贫政策,贷款利率先是执行优惠1.44个百分点,后来执行优惠2.88个百分点。这项金融民族优惠政策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规定:“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银行根据商业信贷的自主原则,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国债配套贷款项目的评估审贷,根据建设进度保证贷款及早到位。对投资大、建设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国家开发银行新增贷款逐年提高用于西部地区的比重。扩大以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权或收益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范围。增加对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优势产业、小城镇建设、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在西部地区积极发放助学贷款及学生公寓贷款。农村电网改造贷款和优势产业贷款中金额较大的重点项目,由农业银行专项安排和各商业银行总行直贷解决。有步骤地引入股份制银行到西部设立分支机构。”

国家和政府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和优惠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这些优惠政策对于民族经济的发展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

二、民族地区实施金融优惠政策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是一个内部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到上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里所提到的中西部地区,自然也就是我们所讨论的民族地区。金融水平的提高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落后的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的支持显得尤其重要。

(一) 金融优惠政策是民族地区改变长期落后的面貌必然要求

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这种落后是历史性的、长期性的,民族地区在包括经济、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落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市场竞争越加激烈,民族地区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显然不能够应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如此一来,只会让贫穷的地方更加贫穷。因此,落后的民族地区比其他较为发达的地区更加需要优惠政策的支持。而一个地区要发展,资金是基础,在众多优惠政策之中,金融优惠政策更显得重要。另外,由于国家首先发展东部地区,国家的很多政策法规都是根据东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的,很多在东部地区取得了成功的政策直接引用到西部民族地区,

显然是不适用的,甚至会带来不好的效果。因此,制定相应的适合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优惠政策,才是落后的民族地区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金融优惠政策是民族地区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

民族地区企业的特点是亏损严重,适应市场能力差,其国有小企业多,改革进展缓慢,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差,技术水平低,经营效益不高,特色产业产品不突出。如自治区国有企业60%亏损,大多数企业已没有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维持。也就是说,民族地区对于银行贷款的依赖性比其他地区都要大,而且这种依赖是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实力较为落后的企业提供大量的低利率的贷款无疑是为其打了一针强心剂。从另一方面说,民族地区要发展,单靠当地民族企业的发展是不太现实的,而由于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投资环境,其他发达地区的优秀企业自然不会主动前来投资,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企业还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低利率的贷款和低费率的保险也降低了其他企业前来投资的风险,一旦企业在此取得成功,自然会对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企业如果碰到了经营困难,较低的贷款利率也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企业的损失,并且还有保险公司对企业进行补贴。

尽管民族地区地理环境恶劣,但是不可否认其丰厚的资源储备,而且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西部要开发,民族地区要开发,就必须好好利用其自然资源。但是,就目前来说,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些甚至遭到了破坏。资源要开发,环境要保护,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只有更多优惠政策的支持,才会有企业愿意去开发和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从而推动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优惠政策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要求

不仅民族地区的企业要发展,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也要发展。目前民族地区金融业总体较为落后,集中表现在规模小、金融运行环境不理想、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经营困难。金融机构要发展靠的是企业有更多的贷款需求,人们拿出更多钱投入到证市场和保险市场中,而金融优惠政策所规定的低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无疑正符合民族地区企业和群众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肩负着政府对于部分民族地区区内银行出现资金不足时,发放再贷款支持的责任。这些政策都对推动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更多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贷款需求时,各大金融机构必然会提高自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推出最新的

金融产品,这种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会促进整个民族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而民族地区企业和群众都会是这种良性竞争的最终受益者,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三、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部分特殊的优惠政策支持下,民族地区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金额每年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融资融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民族地区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不仅优化了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对于民族企业的发展也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并且吸引更多的外资投资。

但是,在金融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自然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也是可以解决的。下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

(一) 优惠政策难以真正执行

虽然国家和政府制定了相应的金融优惠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政策终归只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自然会碰到很多的阻碍。

国家和政府给予民族地区低息的贷款是为了支持民族地区民族产业、民族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带动民族地区金融产业本身的发展,这些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的,由当地的营业所负责实施。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金融体系自然也不够完善,单从数量上来说,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会远远少于其他地区,金融机构之间缺少必要的竞争,比如说很多偏远的民族县市中仅仅只有一家农业银行,这家农行肩负着该地区所有的金融业务,即使中央政府制定较多的优惠政策,其商业化的经济方式与优惠政策之间必定会产生矛盾。这是因为民族地区的很多贷款存在着点多、面广、周期长、利润低、风险很难控制的特点,导致很多优惠政策在银行内部就被腰斩。当地的企业和群众根本无法享受其带来的优惠。

另外,尽管有较多的金融优惠政策,但是目前的贷款体制依然不够完善,很多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贷款手续日趋复杂,贷款权限日益上收、变小,群众或者企业要申请一笔贷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不一定能够申请成功;同时,对于一些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些政策,因而很难调动当地群众和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即使政策已经安排,也难以真正地服务于人民。

(二)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缺乏管理机制

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对于金融优惠政策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竞争小,导致各大金融机构管理不到位,产生的结果便是在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很多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型企业贷不到款,而银行内部却有很多余款贷不出去。

由于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不足;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未来偿债能力有限;市场竞争力不足,经营风险较大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以风险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管理的商业银行不愿意把资金贷给中小企业。加上几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遗留问题严重,造成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非常谨慎。更重要的是优惠利率政策规定,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利率一律按比全国低两个百分点执行,不得浮动,这对贷款的额外风险无法补偿,银行对小中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内部资金往来上,现行管理制度有弊病。如:各行上存资金利率偏高,比有的商业银行总行一年期优惠贷款利率还高,中国人民银行赋予地方银行再贷款利率制定权,并且赋予地方再贷款以不低于存款准备金利率为原则。因此,三家商业银行转存款利率明显高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这样做的结果,虽能有效地调动基层组织闲散资金向上级行集中的积极性,但也带来基层行坐吃存款利差,不主动拓展信贷业务,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造成了银行有大量的资金却不贷,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却又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又无其他的融资方式,经济上面临无法正常运行的局面。

(三)金融优惠政策导致民族地区资金外流严重

在金融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民族地区的存款余额逐年增加,特别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二者有了更加迅速的增加,表现出了金融优惠政策确实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资金需求,也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同时民族地区的存贷差却也在逐年增加,并逐步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存贷差总额已经超过贷款余额。这表现为一方面银行有大量的剩余存款贷不出去,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农牧民以及基础建设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

大量的存款剩余就有可能存在资金的外流,有理论认为判断一个区域的资金是否有可能外流,就应该看贷款占存款的比重,贷款占存款的75%是正常值,如果低于75%,则表明资金有可能外流。比如自治区,它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地区,历年来地区贷款占存款的比例大多都低于75%的水平线,在1959年至2003年长达44中。仅仅只有4年的比率超过了75%的水平线,它们分别是1990年、1993年、1994年和1997年,这就表明的银行长期处于高剩余储蓄余额水平,由于民族地区实施的金融优惠政策导致银行区内贷款的收益大大低于向区外贷款收益。这是很多民族地区在金融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导致民族地区急需建设资金却得不到相应金融支持的困窘局面。

四、提高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民族地区拥有诸多金融优惠政策条例,但是由于分配不当、实施不力或者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这些政策不仅没有能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反而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不仅没有为民族地区的引资带来金融帮助,甚至使得本来缺乏资金的民族地区资金进一步外流。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便是完善其优惠政策,并提高这些政策的使用效率。

(一)完善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

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是这些优惠政策的直接接受者和直接实施者,政策能够切实完整的实施,就必须有一个认真负责的政策实施者,因此,要提高政策的使用效率,首当其冲的是整顿和完善当地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

作为营利型的商业机构,各大银行自然要为自身利益考虑,银行也不是慈善家,特别是作为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其工作环境和收益状况和其他地方是没有可比性的。中央政府应当了解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中央银行应当及时对当地银行进行奖励和补贴。要切实实施这些优惠政策,地方银行必定会有较大的损失,相应的补贴是必要的,而适当的奖励则更能够调动地方银行的积极性,更好地实施政策。而作为当地的银行,也必须制定确切的法规约束自己,上级颁布的保证每一条章程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当地银行必须要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大局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只顾自身的利益得失,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加大政策地宣传力度,让政策能够走到更多的企业和群众之中。另外,要适当的简化贷款程序,制定统一的贷款评级格式,对所有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将每一笔贷款落实到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和个人。

(二)利用优惠政策培养优势产业,完善基层设施

对于民族地区的第二产业来说,现在产业中还未能形成使地方财政增收的主导产业,尚不能通过财政分配为其他产业提供资金帮助。从资金的角度,任何产业都没有对产业群的总体发展起到向导和辅助作用;从技术的角度,尽管各产业向技术进步的方向发展,但技术辐射和带动能力还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应对全区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之后,对区域具有潜力发展的产业、绝对优势产业以及比较优势产业具有相当的认识之后,注重对这些产业的培育,并通过积极的、优惠的金融政策加速这些产业的发展,使之培育出区域的主导产业。对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首先要加快中小企业的改革步伐,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次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贷款担保体系和信用保险基金,逐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缓冲机制,只有好的信用保证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银行信贷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对铁路、公路、机场、水电、热能、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要给予优先支持,加快贷款的审查、评估和发放进度。

(三)完善优惠政策内容,协调优惠政策体系

要提高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率,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根本入手,即不断完善金融优惠政策的内容,并适当协调优惠政策的体系。

首先是完善利率优惠政策的让渡办法。现行的让渡办法在收贷结息中体现,直接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不仅企业实际经营成果无法真实反映,而且银行让出的利息被分光吃光,达不到优惠的目的。为此,必须变暗为明,银行先按照同类贷款项目基准利率向企业结息,年终企业结算后返还利差部分给企业直接抵账,限定80%以上用于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其次是完善利率优惠政策的计息办法。对扶贫贴息贷款五年周转期限内,收回再贷仍实行优惠利率,对逾期贷款只实行正常的贷款利率、不再实行上浮、加息制度。再次是完善专项贷款的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各种专项贷款发放对象和管理层次的不同。扶贫贴息专项贷款必须改变原来的贷款发放办法和指标管理方式,贷款发放由二级分行对专业银行中支行改为人民银行县支行对专业银行县支行,贷款指标按季下放给人民银行支行。人民银行县支行掌握实贷权后,根据专业银行县支行申报项目与借贷企业合同及项目用款时间,提前到五天安排专业银行县支行发放贷款,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对农户贷款由有关专业银行县支行在人民银行预算支付指标内“实贷实报,资金先垫付后划拨,其他专项贷款则按项目申报评估进行逐个发放。

其次是协调优惠政策体系。改变金融部门执行优惠政策孤军作战,相互抵触的环境,依靠全社会共同建立和健全扶贫系统工程的政策体系。第一,行业政策与金融优惠政策协调。行业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组成部分,以计划、物价、财政、税收等部门的政策与金融优惠实施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建议这些部门应研究制定如何配合金融优惠政策和措施。如税务部门应在税收分配比例上给予优惠政策,物价部门应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格上给予优惠政策,继续执行物价补贴或运杂费补贴的政策;第二,监督政策与金融优惠政策协调,监督部门应给予贫困地区金融部门创造一个较好的经济利益环境,因为同量贷款在发达地区可以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增加职工福利待遇,民族地区由于执行优惠政策、收入少、流利微、福利差,因此,应允许民族地区金融部门在不突破费用限额的情况下自主使用按比例计提的费用资金,上级行给民族地区职工增发的福利等资金不应计奖金税或以违纪违法处理;第三,分配则很难观测应与金融优惠政策协调,民族地区金融部门执行特殊的信贷资金营运环境,就应享受一种特殊的分配政策。建议一是提高贫困地区金融企业的利润分成比例;二是贷款按基准利率执行所应得的收入计提各项费用,以改善民族地区金融部门实施优惠政策自身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清娟,李季刚.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8:369.

[2]路完民,杨建新.正确认识民族优惠政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7,(3).

[3]黄勇.西部民族地区融资对策思考[J].新西部,2008,(8).

[4]李铀,李宏伟,张春清.西南民族地区金融政策研究[J].西南金融,2000,(9).

[5]郑飞跃.试论如何进一步发挥农发行在民族地区的作用[J].现在审计,2003,(6).

[6]郑飞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更需要政策性银行的支持[J].西南金融,2002,(6).

[7]罗莉.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支持[N].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8).

[8]吴锦华.贫困地区金融优惠政策浅议[J].广西城市金融,1992,(8).

[作者简介]赵志刚(1973―),男,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农村金融。

[收稿日期]2009-12-09

上一篇: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多方共赢的高技术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