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情·知·能”教学初探

时间:2022-07-20 01:56:18

高中化学“情·知·能”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201-02

概括地说:"情・知・能"教学就是将人的认知因素与人的情性因素辩证统一起来,进而以最快的方式形成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情・知・能"教学的理论框架为:

由框架图可知,"情・知・能"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实现了学生认知因素的同时,强调学生的情性因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完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教学思想虽然也讲非智力因素问题,提倡学习过程中兴趣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但是都是把这些情性作为认知过程的辅助手段,并不作为教学目标来看待,它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认知目标。它的教学过程是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等去掌握理论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而"情・知・能"教学的目标有三个:一是认知目标(同上);二是情性目标。它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性格、自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优良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三是能力目标。它的过程是形成学生的理解、思维、观察、动手、创新、语言表达、推理判断、空间想象、材料组织等能力的过程。当前的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培养即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又要具备过硬能力的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过程中三个目标的统一。

例如:对于《化学必修1》氯气溶于水,氯水中存在的哪些微粒这个问题,如果仅仅通过对过程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结论,但是若用"情・知・能"教学方法来分析上面的过程,那就只完成了一个目标――认知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溶液中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我们知道情感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感觉愉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情愉快,这种良好的心情恰恰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需要,当这种认知需要得到满足时,学生便会在愉快的心情下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记忆知识,而这种记忆的保持时间相当长久,甚至可能终生不忘。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不但观察学生对该实验结果的理解程度如何,还注意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是否认真,态度是否端正,感情是否投入、观察方法是否正确等情感问题,并且要求这方面与学生是否掌握实验结论同样重要。教学经验告诉我,一个掌握实验结论但不认真的学生和一个没有掌握结论但十分认真的学生,近期教学效果一样的,但是长远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别。培养学生情感的完全投入,才能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自发性与自觉性,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动作用,才能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自发的对知识的需要感,从而使学生体验到需要得到满足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掌握知识是基础,如何掌握是方法,最后形成能力才是最终目标。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主要起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中,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三个教学目标全部达到。学生既掌握了扎实的文化知识,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又练就了过硬综合能力,教师也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只有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性因素与能力因素的辩证统一,才能达到认知目标、情性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辩证统一。情-知-能的发展,常常是一先一后、互相促进,又常常互为条件、和谐共进、互相发展的。因此,在情知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具体说就是教师讲课时要充满激情,给予学生充分信任、期待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进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

2、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问题设置由浅入深,承上启下,给各类学生以充分表现的机会,特别是成功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

3、信息传递为立体结构,教师应该面对全体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补充、纠正及教师的点拨、启发、指导,使这种传递的信息趋于完善,使整个课堂能以愉快为基调,形成轻松、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促进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同时认识过程的顺利进行,又使他们进一步坚定了学习信心,逐渐养成追求不足、积极向上、永往直前、乐观进取的性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又为探索未知领域储存了强大的能量,这种以情促知、以知促能,知情能并进的过程,达到了情、知、能互相促进的目的,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证。

上一篇:小议同素异形体现象 下一篇: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