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新型农民及其培育路径

时间:2022-07-19 11:00:02

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新型农民及其培育路径

一、为什么——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1.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首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我国目前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7.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70%以上,高中文化只占16.8%,而城镇受教育程度平均在11年。{1}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对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与吸收的能力。只有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其次,提高农民对优化产业结构的认识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迫切需要。当前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的运作特征,决定了农业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农民对优化产业结构的认识提高了,不仅能增强规避市场风险和驾驭市场的双重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本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动因素。

2. 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渠道

第一,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提高农民素质,可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通过推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实现转化增值。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越高,其劳动生产率越高,获得的非农收入和个人发展机会也越多。第二,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迫切需要。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把大批农民转向非农产业,已成为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当务之急。但能否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大批转移,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文化素质越高,职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越强。提高农民素质,可使其具备在非农产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技能,获取更多的就业与择业机会,就有可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3. 培育新型农民是树立科学思想、实现乡风文明的基本前提

第一,具备一定的科学思想是破除愚昧迷信的基础。当前,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完全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一是“小富即安”、“富不思进”的小农意识比较突出。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理比较普遍。三是“害红眼病”、“看人笑话”的妒忌心理比较典型。四是“烧香拜佛”、“占卜算命”等愚昧落后思想有所抬头。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让农民抵制和摆脱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乡风。第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前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民素质的提高相辅相成。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和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活动严重缺乏,致使农民的理想信念淡化,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提高农民素质,摒弃不良陋习,减少违法行为,从而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

4. 培育新型农民是营造良好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至关因素

其一,培育新型农民,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育新型农民,有助于广大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爱护村容村貌,从根本上治理乡村脏、乱、差的生产生活现状,实现村舍美化、村容整洁。其二,培育新型农民,有助于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新农村新的发展空间。将高耗低效的资源型生产转变为低耗高效的科技型生产。比如利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生产生物基和化工能源产品,既能为实现村容整洁提供一个重要条件,又能为农民展示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和增收渠道。

5. 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强民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必然要求

首先,培养新型农民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政治文明建设进展显著。但目前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仍然较弱,违法事件时有发生,不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管理民主的前提条件。农村基层选举、村规民约等民主制度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只有培育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以及培养农民对农村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引领他们通过推进科学参与、实现管理民主,促进农村工作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2}

二、是什么——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对新型农民的基本要求

1. “有文化”——新型农民的基本前提

第一,一定的文化基本知识和相当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农民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内在地决定着人们的命运。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不仅要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具有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崇尚科学,实现科学种田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第二,一定的现代意识和价值取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动力要素。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必然会导致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变化。一些农民缺乏现代观念和行为,缺乏远大理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比较严重,对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标准相对模糊,这对新农村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必须培养农民的现代文明意识,加强价值取向的引导。

2. “新理念”——新型农民的关键要素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农民形成了勤劳、朴实、忠诚、善良等优良品德,也养成了保守短浅、自由散漫等消极习惯,这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相背离。因此,改变传统落后的观念,引导农民培养合作意识、开拓精神、公共意识、奉献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合作意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新型农业主体,落实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这就要求鼓励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包括多方面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新型合作的组织联户经营,这就更加需要农民之间的合作意识。第二,开拓精神。作为新型农民要敢于创造和追求新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新的就业观念,富有事业心,哪怕弃土离乡也义无返顾。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科技创新农业,从政策措施的落实与保障机制的创新方面加强培育科技型、文明型、创业型新农民的构想,尤其需要培养农民的开拓创新精神。

3. “懂技术”——新型农民的重要条件

“懂技术”是对农民在生产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即是要求农民不断提高技术素质,熟练掌握专项的生产技能。通过把农村文化基础教育和技能技巧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使农民成为具备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其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民掌握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生产者除了具备生产技艺外,还必须掌握与之相关的生物、化学、物理、电子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产出率。可以说,只有使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被农民所掌握和运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二,农民具备科技致富的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要求农民熟练掌握尽可能多的从事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3}

4. “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发展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的能力,科学组织各项生产和市场经济活动,以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实现致富的目标需要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实践证明,现代市场经济和机制条件下如果农民光靠“土里刨食”和“粗放式经营”,很难走上致富之路。只有会经营、懂管理,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致富的目标。其次,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拥有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民不仅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且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市场主体。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既善于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通过市场把产品变成货币,也善于通过流通把货币变成资本和财富,通过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实现靠经营致富。

5. “守法纪”——新型农民的利益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新型农民尤其应具有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第一,具有规则意识,养成守则习惯。对于新型农民而言,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有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第二个层次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在没有强制性力量阻止违反规则的时候,也自觉予以遵守。第三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第二,具有法制观念,塑造守法精神。新型农民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律理性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首先必须学好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民法、合同法、农业法、种子法等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其次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三、怎么办——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培育新型农民的路径选择

1.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未来高素质农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高农民素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同时,着力开展多层次的农村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在优先位置,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儿童学习的基本权利,结合农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进程中,首先,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政策,为培养农村后备劳动力奠定基础。其次,重视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要求的教育模式,在注重升学的同时重视致富能手的培养。{4}再次,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全面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的重要任务。

2. 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一,明确培训工作的必要性。目前,受落后思想的影响,部分农民缺乏自觉培训和学习的意识。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舆论宣传和榜样示范,使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和本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和培训。第二,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从事不同产业的农民有不同的需求,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从事种植、养殖、劳务、加工、经营等不同行业的职业群体。因此,区别对待,按需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5}因此要坚持实用与实效原则,使农民学有所用、各得其所;培训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要力求通俗易懂,为农民喜闻乐见。第三,实现培训形式的多样性。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传播手段的普及、农民知识需求的增强,需要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形式与方法。因此,农业部提出要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6}

3. 发展农村先进生产经营方式,培育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

与传统农民不同,现代农业新型农民需要有更强的抵御市场风险和驾驭市场的能力。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懂得按照市场的需求,发展农村先进生产经营方式。在当前,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重点是提高农业的“四个化”(农业的组织化、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农业产品的市场化),并实现“两结合”(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相结合、农业和服务业相结合)的水平。要放手发展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在“公司+农户”、“特色项目”、“拳头产品”上做足文章,发挥本地创业致富典型的引领作用,适时把农产品变为增值后的商品。

4. 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

第一,发展农村经济,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经济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前提。在当前我国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7}第二,发展农村文化,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精神条件。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经济发展、社会前进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首先,用先进文化教育和武装广大农民,增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共同的认识基础。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使农民逐渐摒弃旧思想、旧习惯,积极参加文明、健康而又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第三,发展农村政治,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制度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治文明的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一要提高认识。广泛开展法制宣传,使农民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二要把单纯的守法教育转变为法制意识的培养,不断塑造新型农民的守法精神。三要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政治依附心理和政治冷漠态度,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和对等的权利义务观念,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注 释:

{1}杨雄年:《中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就业培训不到20%》,[2008-04-25],中国网,http://.cn/education/txt/2008-04/25/content_15016904.htm。

{2}李晓翼、李臻:《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乡镇经济》2009年第9期。

{3}赵丽霞:《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学理论》2009年第7期。

{4}李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培育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杜爽:《谈谈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的必要性和措施》,《中国农村教育》2009年第7期。

{6}农业部发言人解读一号文件:《谁来种地已成严峻问题》,[2012-02-01],中国新闻网,http:///cj/2012/02-01/3637720.shtml。

{7}肖卫东:《培育新型农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李菊英,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校:文 一)

上一篇:论刑事诉讼法“涉审”规则的二元性 下一篇:助人为乐的小秃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