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会展实践反思高校会展专业

时间:2022-07-19 10:46:10

从学生的会展实践反思高校会展专业

摘要:随着我国会展业的高速发展,高校会展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随之而来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又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国高校会展办学中的问题。本文从会展专业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探究了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中诸如专业定位、师资和校企联合办学的问题。

关键词:会展 会展专业 实践

一、会展和会展教育

会展是会议、展览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由多个人集聚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会展的外延很广, 它包括各种大型会议、展览展销活动、体育竞技活动、集中性商品交易活动等。会展最早起源于德国,迄今为止,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无烟的绿色经济,不会对城市造成污染。同时举办会展给城市带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一般认为,在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城市举办一次会展,能对该城市的相关产业拉动产生9倍的效应,带动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业、商业、广告 、旅游、金融等行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交换愈来愈频繁,举办会展成为人们展示新产品,促进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

以会展作为研究对象, 是会展成为学科的前提。1978年美国内华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旅游会展管理在美国开设了第一门会议管理课程,德国瑞文斯堡大学于1986年成立了会展管理系。

我国会展专业最早由中央美术学院在1991设立,那时国内开展会展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2000 年 12 月 10 日的《证券时报》上,记者于凌波在《中国会展业迈向入世高门槛》 一文中曾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学院和专业机构设立会展专业,展览从业人员大多靠自我摸索,专业知识不足。在与国外展商竞争中必然会处于劣势地位,难以靠专业服务取胜。”

十几年时间里,会展专业在我国高校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截至到2009年,全国至少已有123所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其中高职院校97所)、76所高校在其他专业下设有会展方向定向招生(其中高职院校57所)。每年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约达1万人。会展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二、我国会展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与我国会展专业开设红红火火的情况比较起来,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并没有那么好。据报道:“上海凡高展览策划有限公司天天在招聘,每天投入邮箱的应聘者简历众多,可就是难以觅到合适的人才。”“在宁波,1500人应聘华博会议展览公司的6个职位,招聘方开出了10万元年薪的诱人条件,却招不到一个合适的会展职业经理人。” 一方面很多公司需要会展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会展专业的学生却应聘不上这些岗位。针对这一问题,不少企业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从学校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多,但缺乏实践经验,工作不能很快上手。

实践在会展这一学科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会展专业著称的德国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因此,许多专业人士指出:会展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没有太多高、精、尖的东西。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开设会展专业是都已认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在开设这一专业时业已与诸如会展中心的会展企业开展了合作,确保了学生有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为什么仍会出现培养出来的会展学生应聘不上对口专业的情况呢?

(一)培养目标与实践实际的偏差

事实上,学生确实在大型的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实践的岗位往往是引导、验证、接待服务员等层次较低岗位,学生所学的会展策划、会展营销等知识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经过几次这样的“实践锻炼”之后,学生怨声载道,甚至不愿意再去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

如是情况,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其所属学校对会展和会展就业市场的认识不无关系――一般认为,会展的顺利进行需要三类人才: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和会展支持人才,其中对会展核心人才的要求最高,需要的人数最少。会展强国德国的瑞文斯堡大学每年招收这方面的学生仅为70人,而我国相当大一部分高校的会展专业的目标定位都在会展策划,那么,这么多的学生想到本身就寥寥的岗位实习,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而引导、验证、接待服务员等岗位对劳动者的需求量非常大,自然欢迎学生去实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岗位虽然对劳动者的劳动技术要求低,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属于会展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是否把其考虑在培养目标之内?是否考虑到如何把这些工作做出特色、做得更好?若未考虑在培养目标之内,学生在实习中产生抵触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二)师资力量与实践要求的偏差

我国会展专业的师资力量绝大部分来自于管理、旅游、酒店、外语、中文等传统专业,进入会展可以说是半路出家。这些专业虽然都与会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绝不代表会展专业的全貌。老师固有的知识不能很好的与会展很好地融合,其他领域的知识欠缺,至于有会展的实践经验那就更谈不上了。没有参与过会展实践的老师如何培养得出能真正懂得会展的学生?创意是会展的灵魂,会展企业同样需要真正懂得会展的学生为他们带去会展发展前沿的、给企业注入活力的东西。而目前我们培养大多数的学生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那也就是说,在实践这一过程中,企业的需求并未得到很好地满足,那么企业积极性不高也在所难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宁波华博会议展览公司的合作活动说明了这一问题,华博公司大胆地安排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参与到其品牌展会“第五届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的展会设计中。将自己的展会拿出来给学生们练兵,企业不惧怕风险吗?宁波华博会议展览公司董事长杨杰的解释颇值得玩味:“将‘家博会’作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考察实践对象,对我们而言其实是利大于弊,不仅能让我们对家博会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完善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令我们的服务对象――展商受益,但合作首先是基于对学校实力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师资力量是这次合作的保证,会展系主任吴亚生主持过众多品牌展会设计,屡获设计大奖,同时学校引入了荷兰、日本、英国留学归来的师资力量。可见,师资力量的强弱与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也紧密相连。

三、如何解决上述实践中的问题

要解决“培养目标与实践实际的偏差”,首先要求学校对市场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哪些人才需求较大;以及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培养的学生需要胜任怎样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这样可避免学校盲目寻找实习单位以及实习岗位和学校预定的实习目标不符,造成时间、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另外,学校在寻求实践单位时也不能只盯着大型会展,应该放开视野,找到适合自己情况的合作单位。

要解决“师资力量与实践要求的偏差”,派教师到会展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会展人才,派教师到会展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者要求教师与行业协会保持紧密联系都是可行的。

但是,上述的措施操作起来随意性较强,推行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练”――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让“知识载体”和“实践载体”撞击出璀璨的火花需要制度的保障。也就是说,让“知识载体”(学校)和“实践载体”(企业)联合办学,使二者成为一个利益整体。企业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处于学生培养的主导地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具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的话,文中提到的实践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了吧!

参考文献:

[1]沈丽:《会展人才培养的“伤口”该敷哪味药》[J].中国会展;

[2]卢小金:《关于高校会展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 2006年第10期;

[3]陈慧丽:《 会展人才的培养实践和探索》[J].科学之友: 2008年11月(32);

[4]刘萍:《会展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 展会实务。

上一篇:基于multisim 10的模拟电路教学初探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