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

时间:2022-07-19 08:20:5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1-120-01

摘 要 操作风险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是一种古老的风险种类。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具有显著的特点,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理解、认识和管理尚处于较低水平。操作风险频繁出现,破坏力量巨大,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命题,本文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防范策略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种风险种类,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相比,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理解、认识和管理尚处于较低水平。巴塞尔委员会在2002 年举行过一次全球性操作性风险调查,被调查银行共计报告47269起损失金额超过1万欧元的操作性风险事件,平均每家银行发生操作风险事件528起。操作风险频繁出现,破坏力量巨大,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命题。

一、操作风险的特点

(一)操作风险的广泛性

操作风险从范围上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既包括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漏洞,也包括关系到银行存亡的大规模舞弊等。因此,企图用一种方法来消除所有领域操作风险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操作风险的可控性

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来自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属于银行的可控风险。因此,各业务部门应当承担第一位责任,董事会应承担最终责任。

(三)操作风险的对应性

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风险与报酬之间存在映射关系,但这种关系对于操作风险并不一定适用。

(四)操作风险的非正态性

当风险资本正常分布于一个置信度高水平时,损失分布的“尾巴”将很长,配置资本已经不可行。

二、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从宏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整体上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

首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管制日益松动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日趋明显,而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知程度明显不足。其次,由于IT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操作风险的类型不断衍变,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最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顺经济周期”特点,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业务会随之呈现超常规发展。

从微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化大银行相比尚存在以下不足:

1.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不强。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规制、理解水平都很有限,未能将操作风险事作一个独立的风险来对待,操作风险管理只是停留在内部控制的层次上。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抛弃职业道德,利用职务之便,处心积虑钻空子,引发了严重的道德风险。

2.控制体系漏洞较多。大多数银行均未设立独立的专业化部门负责管理操作风险,更多的是依靠非独立专业部门来负责。在整个银行系统内,没有制定管理操作风险的统一标准,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3.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未达到定量管理阶段,在确定和应用操作风险的管理模型上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商业银行所采取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难以反映系统内操作风险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滞后于世界上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

4.历史数据积累不足。操作风险管理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明显滞后。新巴塞尔协议规定,内部操作风险计量法的使用,必须需要不少于5年的内部损失数据,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建立损失事件数据库,相关的历史数据缺乏。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1.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必须自上而下建立、倡导、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以董事会和管理层为代表的银行管理人员应首先提高对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在全行范围内广泛开展操作风险培训,增强每位员工的风险意识,使之能够掌握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操作风险。

2.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对新巴塞尔协议所提出的三种计量方法进行研究和选择,在做好数据整理、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系统的风险计量模型。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等系统的信息,充分利用本行内部信息资源并借助IT 技术,建立操作风险历史数据仓库。

3.统一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并执行统一清晰、能最大化体现对操作风险的偏好的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制定指导方针和政策;根据本行业务特点、可收集的内外部资料,规定各业务品种、业务单元的规范流程;选择风险计量和资本分配的方案,确定操作风险的应急预案。

4.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明确风险控制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的职责边界,分清责任主体,强化风险责任追究机制。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操作人员业务培训,负责落实风险控制部门的整改意见;风险控制部门负责对业务操作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形成制度化、经常化的风险责任追究机制。

5.完善业绩考核制度。要把风险控制效果、业务操作水平作为员工业绩考核内容的核心,综合评价员工业绩的质与量,确立操作人员之间的收入层次,变风险控制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从而激发员工的风险控制热情,达到理想的风险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倪锦忠,张建友,闻玉璧.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上一篇:企业存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连锁企业物流信息化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