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弱势学生” 实现班级内学生均衡发展

时间:2022-07-19 05:00:20

关爱“弱势学生” 实现班级内学生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建设公平的教育和均衡发展的教育。学校要达到这个要求其基点在于实现班级内学生均衡发展,而“弱势学生”的教育,直接与班级内学生均衡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关爱“弱势学生”,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笔者依据多年的教育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关爱“弱势学生”,实现班级内学生均衡发展。

一、尊重学生人格,公平热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是对“弱势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不觉得有受冷落和被歧视的感觉。因此,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必须从情感着手,从心灵上触动这些“弱势学生”,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乐学”。对于“双差生”不要纠缠于他的每一个过错,尽量不在公共场所训斥、批评他们,要包容他们所犯的一些小错误,要用宽容的心对待他们。对于“贫困生”要从经济上多关心他们,但不宜在班上大肆宣传他们贫困,因为他们不想在班上“低人一等”,这样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羞于接受他人的赞助。可以私下结对扶持或借助社会力量进行资助,这样“贫困生”的心理感觉会好些。对于“弱智生”,我更多的是教育周围学生来关心他们,严禁其他学生取笑、挖苦、讥讽“弱智生”,而且要求其他同学多与他们交谈和共同参与活动,从而让“弱智生”在班上不孤独,让他们及其家长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对于“残疾生”,我更多的是从生活上去关爱他们,例如在座位、铺位、活动安排及上、下楼梯等方面都要细致考虑到他们的安全因素,尽量安排细心且有爱心和体格健壮的同学与他们同坐或同行。在班级内,对“弱势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给予更多的关注,能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人格的尊严,体会到教育的公平,有利于实现班级内学生均衡发展。

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回归

近年来的基础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首先从培养他们的特长入手,他们建立信心,展示他们的优点,树立他们的“威信”,这样就为他们与全班其他同学间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平台,融洽了同学间的感情。如有一个“双差生”彭××的篮球打得好,我就推介他参加了校队,后来又让他当班上的体育委员,从此他乐于助人、积极上进,赢得了全班同学的信任,他的文化成绩进步也很大,并经常协助我管理班级事务。我通过发现班内“弱势学生”的“闪光点”,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让他们以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活动途径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达到班级内学生均衡发展。

三、建立“导师”“伙伴”制,帮助“弱势学生”成长

对于“弱势学生”,他们的一个共性就是性格孤僻,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所致。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采取了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加强他们与全班同学的交流和合作,消除学生间的隔阂,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导师制”和“伙伴制”。“导师制”就是科任老师在完成教学工作外,再负责1~2名“弱势学生”的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工作:个别谈心,导师每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情况;校家交流,导师每两周与家长电话访谈一次或网络视频一次,每学期家访至少两次,通过校家通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和交换意见;档案记录,对所负责指导教育的学生的原始情况、成长记录、活动状况、心理变化等内容进行一一记载和对比,及时提醒他们或鼓励他们。我通过“导师制”教育方式,对“弱势学生”进行针对性、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引导,及时发现和化解他们成长中的问题,让教师成为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伙伴制”就是让学生间自愿结成伙伴关系,具体做到“六个一”:交一个好伙伴,互换一本喜爱的书,互赠一张激励卡,互学一种好习惯,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共享一份好心情。通过“伙伴制”促进学生间的心理相融和情感交流,结对伙伴尽己所能给对方精神鼓励和学习帮助,充分体验伙伴友爱,取长补短、快乐生活、共同进步,实现班级内学生均衡发展。

综合上述,我想起了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的一句话:“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稳定器,是社会进行再分配的一个调节手段,通过给社会弱势人群以教育保障,使之接受教育向上层流动,从一定程度上增进社会公平度。义务教育中在班级内关爱“弱势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哲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过程探究 下一篇:雕饰天然,芙蓉出于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