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关爱·发展

时间:2022-05-10 05:48:48

尊重·关爱·发展

【摘要】什么是“以人为本”? 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尊重幼儿、关爱教师,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实现师幼的共同发展。尊重幼儿,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关爱教师,要引导教师以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工作,以探究的目光研究幼儿,以审视的眼光反思自己,走上幸福教育的道路,做快乐的幼儿教师,培养乐观的幼儿。

【关键词】尊重;关爱;发展;以人为本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说要“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好像我们都知道。事实上,我们的理解是有些偏颇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不是以社会为出发点,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客体来塑造,而是以人为出发点,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这并不否定社会对人的制约性,而是要改变人与社会关系中人的被动局面,确立“人是社会主体”的观念。教育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与对话。教育与人的关系是教育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将人作为教育最直接、最基本的着眼点;同时,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这里的“人”既指幼儿,也包含教职工。只有这样理解“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在行动中落实,实现发展人的目的。

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观点,发现必须重新认识“以人为本”。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尊重幼儿、关爱教师,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实现师幼的共同发展。

一、尊重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总则第5条极力强调对幼儿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以幼儿为“主体”,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创造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和教育他们。

尊重幼儿,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也是所有的幼儿教师耳熟能详的话。但是,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细读《纲要》,我们发现自己对幼儿的尊重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关爱。我们的课程设置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我们的活动开展关注的是教师的表现,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忽视孩子,习惯性地代替孩子去想、去做。我们理所当然地将这种束缚称之为“尊重”。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尊重”?

1.尊重幼儿的想法

尊重幼儿,就要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就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就要为幼儿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尊重幼儿,要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捕捉孩子的内心活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活动。作为教师要勤于观察,善于捕捉并分析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教师要细心观察,用心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反思的依据。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发展,从幼儿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活动是否适合,并做相应的调整。教师要善于把握最佳教育时机,走进童心世界,真正读懂儿童这本书。只要用心与幼儿沟通、交流,在逐渐领悟“尊重幼儿”的同时,一定会收获与幼儿心灵碰撞的喜悦。

尊重幼儿,要做到“心中有幼儿,眼中有幼儿”。“心中有幼儿”要求教师在选材、目标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从幼儿的需求出发预设课程。“眼中有幼儿”要求教师在活动中要关注幼儿的行为,对幼儿既“放手”又“关注”,加强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自主体验。

尊重幼儿,要提倡“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这不仅是教师的改变,也不只是为了表示成人对孩子的“亲密接触”,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示成人对孩子的尊重。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既在有形之中缩短了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形体距离,使孩子没有压抑和恐惧感,又在无形中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人一样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

2.尊重幼儿的权利

留美博士黄全愈曾说孩子应该有六种权利:发问的权利和了解的权利;说‘不’的权利;不同于他人的权利;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保有个人秘密的权利;发展自己个性和兴趣的权利。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这些权利,尤其是孩子学习的主动权,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孩子之间进行高层次的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差异决定了世界的多样和丰富,差异是万事万物得以存在的最根本的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一个孩子性格不同,出身环境不同,所受家庭教育不同,但他们却各自有着不同的优点。作为教师就要用发现的眼睛、欣赏的目光去探求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平等地善待每一个孩子,切忌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好比是花园里的花,玫瑰有玫瑰的艳丽,有的清香,每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正是因为百花齐放,各有不同,才真正的赏心悦目。所以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公平、民主的对待每个孩子,学会赏识每一个孩子,以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的进步与发展。

二、关爱教师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种理解将“以人为本”窄化为“以生为本”,仅仅关注了作为受教育者的幼儿,而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社会的发展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来自社会、家长和幼儿园的压力让我们感觉疲倦、痛苦、无奈,开始丧失工作的激情,走入职业倦怠的怪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同样需要被关注。关爱教师就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积极提高自己,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走上幸福教育的道路,做快乐的幼儿教师,培养乐观的幼儿。

1.教师要以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师的研究蕴存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以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日常工作。教室就是教师天然的实验室,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在自己的教室里进行观察与研究的过程。在这个实验室里,幼儿是熟悉的,环境是熟悉的,工作内容是熟悉的。哪些孩子性格内向,哪些孩子富有创意,哪些孩子需要鼓励,哪些孩子渴望教师更多的关注……这些情况教师都了如指掌,易于收集到珍贵的原始素材。教室犹如一台摄像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游戏都无一遗漏地呈现在教师面前,自然而真实,便于教师去观察,去发现,去理解,去欣赏。这样的研究紧密结合了教师的工作,既不会增加教师的额外负担,又易于达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2.教师要以探究的目光研究幼儿

幼儿教师的研究离不开幼儿,最终的目标也是服务于幼儿。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尊重幼儿,了解幼儿,以探究的目光研究幼儿。

瑞吉欧的发起人马拉古兹写过一首诗《其实有一百》。他说:“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还有一百种……/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但被偷去九十九种……”在这首诗中,儿童被视为一个自己能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幻想和表达世界栩栩如生的孩子,一个富有巨大潜能的孩子。这种“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正是瑞吉欧教育成功之处。教师研究幼儿,就必须承认“其实有一百”,就必须聆听童声,走入孩子的心灵。

尊重幼儿,了解幼儿,并不是一句空话,应当体现在行动上。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是孩子内心强烈的渴望;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或许是孩子无数次努力的结果;一次错误的背后,或许隐藏着孩子好奇、探究的科学精神……。只有尊重孩子,才会主动接近孩子,才能破译孩子的密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为他们提供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只要仔细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教师要以审视的目光反思自己

反思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倡“一日三省乎己”,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更应该以审视的目光反思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师应该反思些什么呢?反思我们设计的教育活动是否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关注点?反思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是按自己预定的计划一成不变地实施,还是根据孩子的反应做一些灵活的调整?反思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让孩子能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工作,积累经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更符合新《纲要》的理念。通过反思,教师能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反思中学习,反思中提高,反思中成长。

三、发展能力

教育是现实的,但也应该是浪漫的。教育要引导人追求幸福,自身就应该充满幸福。

《纲要》对幼儿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树立整合的理念。幼儿园的分科教学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五大领域的划分也不是截然的。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早操活动、教学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对幼儿各有其发展价值,如果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教科研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能力。以科研课题为载体来贯彻《纲要》、《指南》是每一位教师的实践之路。教研与科研并不是两张皮,将二者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更能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帮助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学会研究,在研究中促进工作。教师要学会在日常工作中寻找研究点,从研究的角度思考日常工作,并坚持运用科研的方法,帮助自己进一步提高。

尊重幼儿,让我们更贴近幼儿的世界;关爱教师,使我们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尊重与关爱是两把钥匙,引领教师和幼儿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

上一篇:浅谈现代社会幼儿教师的角色要求 下一篇:体验性学习,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