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癌风波”谁来埋单

时间:2022-09-08 05:51:35

2007年4月7日,国家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消息,声明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澄清“海南香蕉致癌”的传言。当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就“蕉癌”风波做了调查分析。4月8日,自3月下旬以来一度十分低迷的海南香蕉价格,开始从跌破成本价的每公斤0.24~0.30元回升到0.9元。4月9日,收购价有的达到每公斤1.6元。至此,一场突如其来的“蕉癌”风波得以逐渐平息。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蕉癌”风波?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传媒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我们某些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公信力究竟出现了什么危机?其次,媒体行使公众知情权是否可以无边无际、任意裁量,是否可以将其视作不问前因后果、不讲社会效应的“至上法权”?

笔者认为此次事件新闻媒体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广州《信息时报》的报道导致“海南香蕉致癌”的传言,进而使海南香蕉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观其有关报道,可看到其对广州香蕉感染枯萎病(即巴拿马病,俗称“蕉癌”)的报道虽然不存在报道失实的问题,但是,整个报道存在着煽情、夸张、失衡、不严谨等问题,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

“蕉癌风波”

媒体的煽情报道,首先体现在版面及标题处理上。3月13日,《信息时报》推出广州香蕉感染“蕉癌”的重头报道。头版导读的头条标题“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分三行排列,并且还配发香蕉林染病的醒目照片。具体内容在A2--A3以跨版方式推出:主标题“巴拿马病’蔓延广州三成香蕉遭毁”以跨版通栏方式打出,副标题又称“这种致命的‘香蕉癌症’正在快速扩大感染面积,广州人几年后或许吃不到本地香蕉”。A2版还配发两张具视觉冲击力染病香蕉林的照片,主打照片位于版心,占据了整个版面1/2强。加上标题制作突出了“蕉癌”、“灭绝”、“致命”等让人敏感和不安的“黑色词汇”。这些模糊不清的字眼给人的感觉就是香蕉是很危险的、有致癌性的恶劣效果。

其次,文章中的措辞充满了夸张。“昔日万亩蕉林今日全无踪影”、“幸存香蕉树几年内将枯亡”、“封锁不及时病毒四处蔓延”、“蕉农为操旧业背井离乡”等小标题十分煽情,接着正文继续以“枯亡”、“病毒蔓延”、“蕉癌”、“香蕉世界的SARS”等词语制造煽情效果,着重渲染了香蕉感染巴拿马病的严重性和恐怖性,报道因此而失去公正和平衡。

第三,在长达2500字的报道中只出现了三个权威的消息源,分别是“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刘绍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以及“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员梁高峰”。巴拿马病的成因、现状影响、解决方法等仅由三人分别讲述,每一环节只有一名专家发言,其中1/3至关重要的消息源还是匿名的。这样的报道证据都是没有说服力的。

报社的记者也许意识到了报道存在的问题,《信息时报》3月14日在A7版刊发了题为《市民不会吃到染“癌”香蕉》的追踪报道,目的是补救13日报道的失衡。然而,该篇报道对有关问题的澄清仍不够深入,而且力度也不是很明显,尤其是对“蕉癌”与人体癌症之间有无关系等重要问题的阐述。这个报道的澄清力度低于对巴拿马病危机程度的强调,反而加剧了读者的恐慌心理,最后却扩大了事态的不良影响。

媒介要自律,珍惜手中“话语权”

最近,除了“蕉癌风波”外,还有茶水“发炎”事件等相当多的媒体“话语权力”越位的事件。不过这样耸人听闻的事件也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的报道经常在某些媒体上出现。不过,这些“抓人眼球”的报道,往往事后被证明要么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要么是断章取义、主观演绎、刻意炒作及以讹传讹的片面报道,这些假新闻都在客观上起到了误导民众、制造恐慌、影响和谐的负面作用。某些媒体在利用手中的“话语权力”,有意无意地混淆视听。

大众传媒在客观上所掌握的“话语权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判断和言行举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着媒体的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借媒体之势虚造声势,结果造成了种种不良现象,导致了媒体公共性、公正性和公信力的名存实亡。虽然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媒体管理的各类行为规范,但基本上是以“他律的监管”为主,而“自律的约束”则很少,许多媒体并没有制定且严格遵守的细节操作规范。因此,为了避免“蕉癌风波”这样劳民伤财的事情发生,我们有必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在他律前提下的媒体内部自律制度。国际经验表明,尽管此类不良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不过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和监管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作及新闻应有的公信力,联合国就制定了《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

媒介作为社会大众知晓公共事务信息的根据,媒介权力既不能无限制,也不能将这种权力完全限制。因此,要制约媒介权力,应当坚守以下原则: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在他律前提下的媒体内部自律制度;二是要通过长效的教育和沟通,促使所有媒体从业人员树立关注政治、维护稳定、顾全大局、促进和谐的“大民生”观念,进一步使其内化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三是要让媒体从业人员科学辩证地理解“公众知情权”这一概念,避免对之不讲场合、不讲时间、不讲大局,甚至不讲限度地加以滥用;四是完善媒体运行的事前警醒、过程查检和事后责任追究制度。

小结

在实践中,“媒介监督权力,谁来监督媒介”成了我们研究的最终追溯。建立有效的媒介权力监督机制,首先要依靠众多的因素与意愿汇聚成的法规与政策。这种法规与政策是符合媒介内在规律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外在规律的,并且它还要随着社会的变化适时而动,否则,会作为媒介权力异化的又一根源存在。其次,媒介正确行使权力还离不开党的领导、政府的协助和公众的支持,只有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媒介权力运行体制才能使媒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有力的社会民主和公众舆论工具。

上一篇:医疗报道中的“软肋” 下一篇:广告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