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经济报道“人见人爱”

时间:2022-09-16 06:52:27

如何让经济报道“人见人爱”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经济报道如何以市场为轴心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创新,做到“人见人爱”?这里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扩大经济报道的题材范围

经济报道的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为工农业生产和商贸经营活动,因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经济是无处不在的,国家的发展是经济,地方的兴衰是经济,家庭的柴米油盐也是经济。因此,经济报道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只有工农商业、国营主渠道、大型企业才有新闻价值的观点,而要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到普通居民住房,从国有企业到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私有企业的经济活动,从消费市场到生产资料市场,从技术市场到劳务市场,从信息市场到金融市场,从价值规律到市场秩序等等,都要有所触及和反映,并注重深度挖掘和创新。不仅要把经济报道的触角延伸到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还必须关注新的经济动向,寻找新的报道亮点。如旅游经济、假日经济、连锁经营等。

经济报道还应在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法律、经济与生活的边缘拓展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在经济与法律方面,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经济发展必将纳入法制化轨道。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大量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劳动法》等等,这些法律对规范经济秩序起着重要作用。经济报道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宣传普及这些法律知识。

突出经济报道的定位特色

不同媒体的经济报道应该围绕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有明确的目标受众,以防止在自身泛而不精的状况下,反而失去更多的受众。

以《经济日报》为例,它向来定位于“中央级以经济宣传报道为主的综合性大报”上,因此,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它以综合性应对专业性;以全国性、全球性应对区域性;以原创报道、独家报道应对大规模“信息批发”和“信息复制",以新闻化应对杂志化;以权威和深度应对海量和速度。基于这种定位,《经济日报》一直保持传统、严谨、正规的特色,充分体现其宏观性、政策性和权威性。而《中国经营报》却与之不同,它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窄播意义上的专业化目标群体定位”和“中微观操作层面关注工商企业界人士的信息需求”的办报模式,主要以企业精英人士为目标受众,因此其专业性、分析性更强。

贴近社会生活与群众

抓时代前沿的新闻素材,从群众寻常生活中寻找线索。要善于抓经济发展中刚刚萌芽的苗头,善于写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善于抓经济工作中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独家报道热点背后的新闻,使单纯的经济新闻走向社会化,自然会吸引更多的读者。

以人为本,善于抓住经济主体人的活动。人是社会的主体。经济报道应把写人与写企业共同融于经济新闻中,让读者读经济报道不再单纯读数字,而是感觉在与人对话,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经济报道传达的经济信息。因此,经济报道不仅要反映物化的力量,而且要深入人的心灵,把人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新闻视野上把人放在突出地位,是从人本角度写经济报道的正确方向。

增强经济报道的社会服务性。从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角度去写经济报道,把商品价格的变化、品种的换代、市场的预测等实用信息告诉读者。这样,读者才会关心你的报纸,关心你这位记者。没有读者关心的报道怎么能说有生命力呢?

必须“回归现场”。这个现场,是企业的生产现场、职工的生活现场、企业家的调研现场。把最前沿的东西写出来,把最有趣的东西传达给读者,让他们对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有所感应,进而有所悟、有所知,比空泛地讲道理实用多了。

提高对采编人员的要求

提高采编人员自身素质。经济记者应立志成为经济学专家,善于用经济学的眼光审视经济现象,运用专业经济知识分析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写出有深度的经济报道。同时,采编人员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可有哗众取宠之心,对掌握的信息和材料应独立地进行思考,尤其是热点问题,更要冷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怎样报道符合内在真实,这才有助于正确引导舆论。

思维创新。所谓思维创新,是指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构思,善于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和超前思维观察报道对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浙江上虞一家生产“天翁”保健饮料的厂家以50万元的高额年薪招聘销售经理,全国有60多家报纸、电视台、电台刊播了这条新闻。当大部分媒体热衷于报道“厂家的魄力”、“应聘的盛况”等内容时,南京一家报纸率先提出《“天翁”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的质疑,让人为之一震,可读性陡然增强,这就是求异思维在报道中获得成功的典型例子。

形式、笔法创新。随着经济报道功能的转变和报道范围的拓宽,需要大量的解释性报道、综述性报道和思辨性报道。因此,写作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针对普通受众的经济报道则应力求深入浅出,注意解释性和分析性,将背景事件前因后果及多方面影响以较通俗的方式介绍给普通受众。灵活运用数字、图表,将数据直观化。

上一篇:广告人的未来 下一篇:摄影报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