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语言培养

时间:2022-07-19 09:36:01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语言培养

在小学数学中,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数学思维活动为主要导向。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思维中的工具,所以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数学语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条件,是把学生培养成好的数学能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好的数学语言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语言和符号,是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理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精髓是个“活”字。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活跃起来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可以激活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创新意识。所以,要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好数学,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贵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好数学课堂上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

一、 让学生学会形成数学语言

一个数学老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老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是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的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良好的影响。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激趣点,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往往要借助于实物、示意图等直观现象来跨入知识的门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去诱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地养成乐于学、善于学的良好习惯。所以,上课一开始就要使课堂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在欢快、愉悦的心情中迈进知识的大门。例如在教学“米、分米、厘米”时,教师先出示1米长的小木棒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这根小木棒有多长呢?”这时学生会感到非常新奇,紧接着教师再拿出教学专用米尺,量出它的长度,于是学生纷纷举手,并回答,“长1米。”然后老师再问:“谁能用你们手中的尺子量出它有多少分米呢?”这一激发,学生就会来了兴趣,勇跃地举手,于是教师就把五六根同样长的小木棒分发下去,让同学们分组量一量,一会儿,就有同学回答出自己的测量结果:“长10分米”,此时老师就抓住时机问:“同样长的木棒为什么老师量的是1米,而你们量的是10分米呢?这说明了什么?”很快就有同学举手回答说:“1米等于10分米呀。”一触即发,同学们知道了1米等于10分米的结论,这就是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创新知识。用同样的方法,同学们还能进一步得出“1分米等于10厘米”的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二者联系起来,甚至有的同学会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的创新结果来。学生在这种“兴趣-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品尝到创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他们就更加热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了。

二、学会阅读,学会感悟数学语言

用学生在数学语言中激发创新意识。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教会学生会学数学,主动地去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博览群书,钻研教材,挖掘内在的“趣”,从题目的条件、问题、思路上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素材,把握好引趣点,激发学生在创新中的成功和喜悦,逐步走向创新之路。学生在通过课前预习后初步知道了课本知识点,在老师再进行讲解后,每天都能取新的进步。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节知识点,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做到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扩展思维,升华兴趣点,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培养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兴趣后还要继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兴趣。对此教师就应该深挖教材,升华兴趣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回味,以旺盛的兴趣感投入到知识的创新中去。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教会学生会学数学,学好数学,就必须把握好课堂兴趣点的艺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习起来往往感觉枯燥无味,如果离开了“兴趣”,那就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而且还会降低学习积极性。当然,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非只有这些,还有很多方法有待于我们去尝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运用政治历史知识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果 下一篇:浅谈我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