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卷轴装之后中国古籍装订方式的演变

时间:2022-07-19 06:20:21

浅谈卷轴装之后中国古籍装订方式的演变

作者简介:董轩志,女,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传播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93)

摘要:中国古籍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装帧形式因成书材料、成书方式和用书方法的不同,在时间的变迁中,逐渐完善着自我的形态。自从20世纪之后,在书籍领域的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古籍装帧形态中的卷轴、经折、蝴蝶、包背、线装等的特点、其流行的时代或其演变过程上,至今已有了较为系统的结论。古籍以竹木为质料时,其形式则为简册;以帛、纸为质料,并抄写而成时,则以卷轴为主;后有雕板印刷术发明,古籍虽仍以纸为料,但其装帧形式逐渐为册叶所代替。

关键词:装帧形式;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中图分类号:G2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112-02

一、卷轴装的出现与更替

卷轴装书籍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盛行于公元一世纪以后的几百年。它是从简策卷成束的装订形式中演变而来的。其制作的方法是将文章的结尾处粘上一根轴(这里的轴一般采用木质结构),而后将文章的其余部分卷在轴上。缣帛制成的书,是直接将文章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以纸为载体,然后将每一页按顺序粘在长卷上。在卷轴装的卷首部分通常还会粘附一张叫作“裱”的纸质或丝织品。裱这是一种质地十分坚韧的物质,通常使用它来保护书籍而不是书写。阅读卷轴书的时候,需要双手并用,以左手舒展,右手收卷,阅读完毕再卷回收藏,颇为费事。而且较长的卷轴,在检索其中某一段文字时,尤其不方便。所以,随着印刷术的出现与发展,以及纸张的变革,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卷轴装的不便,到了公元九世纪旋风装形式的书籍便应运而生了。

二、旋风装的出现与更替

旋风装产生于九世纪后半叶的唐代。在唐代诗歌创作的时候,必须经常翻看类书和韵书,为了防止书籍受到损坏,所以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对书籍的装帧形态进行了改良。这种装帧方式的特点就在于,书的底板要比书的内页略宽一些,而且用来做底板的纸张通常比较厚。然后将书的内页按顺序粘在底板纸上。书的内页朝向上,其都是朝着一个方向旋转的,所以在翻看书籍的时候,速度就像一阵旋风刮过一样,故将其取名曰:旋风装。

在旋风装的演变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种不同的装帧形态:龙鳞装(又称“旋风叶卷子”)、叶子(又称“旋风叶”)、旋风册子(又称经折装)[1]。龙鳞装的书底是长条形的,首页全幅裱于书底板的右侧,且为单面行文,从第二页起正反两面均可书写。将书写好的书页的按顺序把右侧无字的边沿交错的粘贴在前页的下面的右侧。整个书籍的装帧形态仍是长卷的形式,但是内页却是错落的粘裱于其内;叶子的不同在于,它是将每页书的左侧(或右侧)涂上浆糊,粘合好之后,在粘合的一侧用一根打了三、五个眼的破开的细竹管夹住,而后再用麻线加以固定。其中也有的不用竹管,而是把书页的一侧全部粘贴在一根较细木头上;旋风册子是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成长方形的一叠,封面封底各加一张较厚的纸,不仅可以对图书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书写于其上。

因为旋风叶卷子、旋风册子两种新的装帧形态为不同社会文化所需求,所以在对卷轴装的不便的改良、提升以及创新的程度上是截然不同的。如:旋风册子是僧尼们针对卷轴装诵经的不便,故其对卷轴装的革新是彻底的;而旋风叶卷子仅是为适应唐代诗歌创作的需求而对卷轴装的部分改进。由于旋风叶卷子在书籍形态上的改良具有不彻底性,使得这种装帧方法仍是较为复杂,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的流通范围。

生产力总是在努力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为了满足大众对韵书的需求, 一种初具册页的雏形的更为简洁实用的装帧形式——旋风叶应运而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从诞生与兴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卷轴装向册页装的转变不可能只是朝夕之事,其必须经过一个由旋风叶卷子——旋风叶——旋风册子——册页装的过渡过程。

三、蝴蝶装的出现与更替

旋风装页码折叠处容易撕裂,变为散页,故北宋时期则将每张纸有文字的一面对折起来,然后把每张纸的折缝处粘连在一张纸上,为一册书。这样的装订方式,侧看如翩翩欲飞的蝴蝶,至此蝴蝶装便诞生了。

蝴蝶装,即蝶装,是我国最初的图书册叶装订形式。其以书页的版心为中缝线(印字的一面为参考)进行反折(即字字相对地对折),有字的一面在里,没字的一面在外,上下两个半版字对字对齐折叠,依此办法将整本书的内页折叠好,再将折好的全部书页以折叠边为脊对齐,而后将书脊用浆糊或其他粘连剂逐页粘连成册,将书籍的边沿裁剪整齐成书,最后书脊表面附以硬纸做封面、封底(有的也称为书衣)。至此完整的蝴蝶装形式的书就算装帧完成了。《明史·艺文志序》云:“文渊阁藏书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书皆倒折,四周向外,虫鼠不能损,此即蝴蝶装也[2]。”

蝴蝶装作为宋、元两朝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是书籍装帧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人们沿用千年的卷轴装的书籍形态,更重要的是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雕版印刷术在北宋时期已经发展到了高峰,这一时期几乎全国各地都盛行着蝴蝶装。

四、包背装的出现与更替

蝴蝶装虽然在当时社会很盛极一时,但是也不近乎完美,特别是在翻页时,需经过两个背面空白,翻两次才能看一页,比较费材、费时。所以,一种更为方便的装帧——包背装出现了。

包背装由于不见线眼而得名,其同时也因包裹书背是其最大的装帧特点而被称为裹背装。这一种装帧形态与蝶装非常相似,但与蝴蝶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内页的对折方法,蝴蝶装是字字相对的反折法,包背装则是无字面相对的正折法。包背装的整个装帧过程为首先将书页的版心向外对折,以对折边的对边为书脊将折好的内页对齐、压实。然后打眼,用纸捻穿订成册。用一张稍稍大于书籍内页的纸贴于书背,最后将边沿裁剪整齐,至此一本包背装的书籍,装订完成。这种装帧起自南宋,流行于明、清两代,特别是这两代的内府书或其他官书,通常都采用包背装。

古书的包背装,很像现代的平装与精装书。所不同的是,古书包背装的内页是单叶印刷,正折装订;而现代平装与精装书则是双面印刷,以每页为个体装订成册。包背装是在书籍内侧竖订纸捻以固定书页,平装与精装书则是在书脊上横向索线以固定书页。单单从外表来看,两者区别并不是很大。包背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蝴蝶装开篇就是空白反面以及装订不牢的弊病。但因包背装的固定物为纸捻,同样经不起反复翻阅,若是经常翻阅,仍然很容易出现脱页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新的装订形式毋庸置疑的孕育诞生并逐渐兴盛起来,这就是线装。

五、线装的出现和更替

自明末以后包背装渐由线装书所代替,线装又称古线装。它是由经折装、蝴蝶装等装订形式演变而来的,是我国雕刻版书籍的主要装帧方法,也是我国当前书籍装帧形式中最古老的装订方法之一。近千年来, 线装书在历代编书者和刻书者的不断探索下,形式上达到典雅端庄,使用上牢实长久,历代不衰。今天在众多的书装形式中,线装书仍然是独放异彩,受到国内外许多读者的喜爱。

古线装与包背装的装订方法,其前面的工序几乎完全一样,都采用版心向外正面折页的方法。古线装不仅装订牢固,古线装的装订方法,不论是在订联方式、封面装帧、书名的表达形式还是书角造型等方面都有着与平装、精装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订联方式来说,线装书的订联线痕是完全暴露在封面和封底的外面,订联方式也较多样,大致分为:有四目骑线式、太和式、宋式四目式、坚角四目式、龟甲式、唐本式、麻叶式等几种[3]。不光如此,线装书的加工工序的要求十分严格,即使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下,很难使用机器来完成。

四目式的订联方法,是使用最普遍,持续的时间最长的一种订联方式。目前,大部分线装书仍采用这种订联方式。为了增强书角的耐磨程度,使之在坚固耐用的基础上又不失造型艺术之美,如今在传统四目式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坚角四目式的订联方法。

龟甲式是基于坚角四目式的演变形式,因订联后的线痕酷似乌龟壳的图案而得名。采用这种订联方式的书籍在使用上更加耐用,在造型更加富有美感。

至于麻叶式的订联方法,因工序较为复杂,所以使用较少。但值得一提的是麻叶状的线痕对线装书的封面恰巧起到了一种无意的点缀,使外观上在更具庄重感的同时,又夹杂着一丝民族特色。

线装书在封面装帧上,也是具有独到之处的。其封面和封底一般由两张连史纸裱制而成。其中表面一张刷上水青色或玉青色等颜色,显得十分古朴。为了增加封面的挺括和平整美观,对于精致的古线装还要进行勒口和复口的加工。

中国古籍除以上的装祯方式之外,在西周时还出现了玉板,唐后期出现了梵夹装,北宋时出现了毛装等装祯形式的图书,因为影响不大,流传不多,在此就不介绍了。不论是哪一种装订方式,都在它相应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古代书籍的装帧形态不仅意味那一时代的文化传播载体形态,更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发展赋予我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了解去学习这些曾经在我们的文化传播的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方俊琦.古籍“旋风装”演变探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

杨娅.古籍装帧的发展—从简牍到线装[J].兰台世界,2011(20).

田萌.线装书籍的研究与创新[J].中国科级信息,2009(17).

上一篇:试论脱口秀节目的“幽默”之道 下一篇:体育新闻用语的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