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工业遗址就是保护城市文脉

时间:2022-07-19 12:26:52

保护工业遗址就是保护城市文脉

2月18日,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与未央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12年大明宫遗址周边及未央区重点项目开工”仪式隆重举行。在这次集中开工的30个重点项目中,大明宫遗址周边地区1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57亿元,项目涵盖综合安置、基础设施、城市建设项目等。这标志着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大遗址的全面保护转入遗址周边地区全面改造提升阶段。有70多年历史的大华纱厂,就位于大明宫遗址周边地区的改造范围。

日前,本刊记者就城市工业遗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让近代工业遗存与现代社会城市功能结合等读者关心的话题,专访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

《新西部》:毗邻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陕棉十一厂,已有70多年历史,其前身为大华纱厂,这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第一个近代化的纺织企业,建国后又成为本地区最早的大型国有企业。您认为,这样的工业遗存,对一个城市来说,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裴成荣:工业遗址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城市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的加速,原来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工业区进入到城市核心区范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城市工业不断被驱逐到城市更边缘地区,核心区不断被城市现代服务业所取代,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存面临着被拆迁的处境,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大量工业文化载体面临着流失的局面。因此,加快工业遗址保护,就成为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内容。

大华纱厂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民族机器纺织企业,在历史、社会、建筑、技术和科研等诸多方面有着典型的研究、保护价值。作为西安近代工业的一个见证,保护大华纱厂遗址,就是延续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对于保护西安历史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大华纱厂遗址作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配套项目,除了填补遗址区文化商业的市场空白,完善大明宫区域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外,更提升了城市品位,丰富了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空间特色,对于塑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文明特色将起到重要作用。

《新西部》:在大华纱厂原址推出的“大华-1935”,是“文化+旅游+城市”的“曲江模式”在西安北城的又一大手笔,这个项目对带动城市发展和改善民生将有何影响?

裴成荣:大华纱厂已有70余年历史,内部厂房破旧。所处的道北地区,大都是城中村和棚户区聚集地,市民生存条件极差,环境非常恶劣。曲江在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将遗址保护、旅游开发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将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建设项目,不但彻底改变了本区域的发展环境,而且通过整体搬迁,使这里的原住民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实现了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创出了一条新时期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城市空间和谐共生、民生建设与城乡统筹完美结合的大遗址保护新模式。相信“大华-1935”项目的建设,不但可以彻底改变本区域的基础设施与交通环境,提升该区域的城市功能,而且该项目的实施,将会带动该区域文化旅游、餐饮商贸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遇,实现城市发展成果与市民共享。

《新西部》:面对大华纱厂这样不可多得的工业遗存与历史符号,在开发过程中,如何做到近代工业遗存与现代社会城市功能的成功结合?在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裴成荣:在保护近代工业遗存,实现与现代社会城市功能的成功结合方面,上海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各类工厂应有尽有,建筑形式五花八门,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工厂,它们的建筑式样也常常大相径庭。从上海“新天地”项目的成功建设,到围绕世博开始的大规模的老工业基地旧厂房的保护性改造,既促进了上海城市的有机更新改造,同时,大量的工业遗址通过文化创意改造,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如上海国棉十七厂工业遗址的华丽转身就是纺织工业遗址改造成功的典型案例。如今,它已经转型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北外滩”的时尚新地标。这里既有纺车铁道铺就的休闲走廊,也有亚洲最大的秀场,还可以近距离观赏工业遗址的辉煌历史,实现了城市功能与工业遗址保护的完美结合。上海的成功经验证明,实现近代工业遗存与现代社会城市功能的成功结合,关键还在于改造的理念和思路要代表城市发展的方向,要有利于城市空间的和谐共生。只有将现代创意巧妙地运用到工业遗址中去,找到适合它空间特色、结构特色的实用功能,并赋予其现代文化气息,这样的改造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市场接纳。

《新西部》:资料显示,原大华纱厂占地面积27.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32万平方米。据说,在这个项目中,将会把部分厂房改建为博物馆或陈列馆,用来展示近代工业文明遗存。根据记者调查得知,作为工业遗存的重要实物,大华纱厂的纺织机器已经不复存在,那些已被淘汰或者卖掉的纺织机器是否需要重新复原?

裴成荣:工业遗址作为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土地少,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在此背景下,工业遗址的保护,要适可而止,根据项目产业定位,项目设计、空间特色、结构布局等需要,确定遗存面积占比。至于是否需要复原那些已经搬走或者卖掉的纺织机器,我认为需要根据项目设计特色而定。

《新西部》:国内许多老工业基地都面临着转型转产的问题,以“大华-1935”为例,“续写文化商业传奇”的难点在哪里?

裴成荣:对于老工业基地转型来说,一般面临三大难题:一是转型方向的选择;二是转型的“钱”,从哪里来?三是转型后,“人”往哪里去?从目前“大华-1935”项目看,转型的方向、转型的资金都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人”往哪里去。由于纺织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破产后,大量的纺织工人由于技能比较单一,知识水平较低,加上年龄偏大,就业渠道十分狭窄。尤其在西安,高校林立,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对纺织工人(不仅仅是纺织女工)的就业环境形成了双重挤压。因此,扩大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技术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是这些老工业基地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突出问题。

《新西部》:具体到每一个企业,由于其产业结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等不尽相同,大华厂的改造和转型与纺织城的开发是否有些雷同,如何避免出现新的重复建设?

裴成荣:表面上看,大华厂与纺织城开发的项目好像有些类似,但实际完全不同。“大华-1935”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综合商业配套项目,目的是为了完善大明宫区域的城市功能,以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营造城市亮点、优化城市服务为目标,打造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背景的,融合时尚、美食、文化、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城市综合消费的跨界文化商业社区。是一个在规划引导下、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大型城市有机改造项目,犹如上海的新天地,既有项目的整体策划,也包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起点高,定位明确,思路清晰。

而纺织城目前依托一印老厂区形成的以油画、雕塑、陶艺、摄影、行为艺术等为主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犹如北京的798艺术区,是一个自发的艺术家行为的结果。缺乏战略性规划的引导,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发展处于自由状态。可喜的是,目前纺织城已经把它作为纺织城改造内容,纳入了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未来还将与西安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集群通过联动发展,形成以纺织科研、文化展示、旅游纺织品制作销售等为特色,以博物馆(纺织、服装历史、其他艺术品类)、纺织品、陶器等创作、生产及展示等重点项目为支撑的综合性纺织文化创意园区。但由于缺乏前期规划,城市功能的不完善,使得该文化区的发展面临着“二次”改造的任务。

《新西部》:曾有传言,说大华纱厂旧址有望进入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无这种可能?如何看待?

裴成荣: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挖掘和发现历史文物的市场价值,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很多古代的工业遗址,已经列入了文物保护单位,如冶铜遗址、冶铁遗址、瓷窑遗址、采矿遗址等,许多古城遗址中还包含有手工业作坊遗址。与文化古迹遗址相比,近现代工业遗址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不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逐步受到关注。

大华纱厂始建于1935年,在西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西安作为国家在西北布局的重要纺织基地,将大华旧址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一方面续写西安近代工业的历史,一方面丰富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容。将大华旧址列入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有可能的。其实,在工业遗址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方面,其他省市已经先走了一步,如青岛啤酒厂的早期建筑、山西晋华纺织厂等,先后申报了部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方面的竞争也会很激烈。所以,西安还要抓紧。

上一篇:第二代织女的尴尬 下一篇:昔日大华:是名片,也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