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和处理教材──谈谈历史科的备课体会

时间:2022-07-18 07:01:26

【前言】如何组织和处理教材──谈谈历史科的备课体会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第一、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头绪纷繁,中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会有不少困难的。困此,在历史课中十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复杂纷繁的历史过程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环节,透过典型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一般趋势和本质。重点突出的讲课,有助于达到如上要求,并减少学生学习上...

如何组织和处理教材──谈谈历史科的备课体会

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一旦拟订了正确的教学目标后,就要考虑如何贯彻及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了。为此,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来研究,其中,由于方法与手段往往是由内容决定的,为此,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组织和处理历史教材的要求,总的说就是使教学内容达到逻辑严密,具体易懂,头绪集中,重点突出。”为达到这个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组织教材中的重点突出和一般照顾

(一)重要意义

教材组织的重点突出,是贯彻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这对历史课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头绪纷繁,中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会有不少困难的。困此,在历史课中十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复杂纷繁的历史过程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环节,透过典型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一般趋势和本质。重点突出的讲课,有助于达到如上要求,并减少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反之,平铺直叙、主次不分,或者过分求全,面面俱到,会使学生对历史教材难于领悟,增加学习上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堂历史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在颇大程度上取决于重点是否突出。”

第二、从目前客观条件来看,历史课的教学时数较少,学生课后复习时间亦少,而教学内容仍不可能过分精简。因此,课堂讲授中更加应该突出重点,讲清主要部分,以便腾出一定时间,加强学生的复习巩固和基本训练。这样,重点突出就成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保证了。

重点突出要从教材组织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达到,而教材组织是主要方面,它决定重点所在,给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基础。但运用必要的方法来保证重点能够突出也是重要的。下面所谈,仅就教材组织方面而言。

教学重点就是全课时教材中的主要环节,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主要内容,是一节课的主心骨。把它讲清讲透,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或容易得到解决。或者,强调了这一部分教材,思想品德教育就能更加有力地贯彻。“备课中考虑教材组织时,应该首先研究确定一堂课的重点。”

(二)确定重点的依据

既然重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确定重点应以课的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为使研究问题时更有把握起见,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考虑重点的着眼点。

第一,从教材的科学系统来看,重点即是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如果说,基本线索即是反映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的一根基本联结线,则重点就是这个矛盾运动中的“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也就是突出在这根基本联结上的主要的一环。对一堂课来说,一节教材往往叙述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时这几个历史事件和现象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一条发展线索,其中必有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这条线索中的中心环节,这个成为中心环节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就是课的重点。例如,人教版七上《“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才可能采取的,而这些措施的实行,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是该节的重点。另外,在人教版七下《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中,有三个小目,从友好往来和抗击侵扰两方面反映了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所以“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都是重点。但“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的主流,且更具历史影响,因此,可视为重中之重。

第二,从教与学的活动的要求来看,重点是指教学中的关键和知识的难点。有的教材,它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但它却是讲授过程中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着手点,或是学生掌握知识时困难所在,着重讲好这一部分教材,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豁然贯通,因而也就成为达到教学目标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具有这种意义的教材也应当确定为重点。例如:讲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讲清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对于学生了解同盟会的性质及意义,特别是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辛亥革命运动中的具体表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这部分教材是关键所在,应该作为重点看待。另外,“大凡关于历史上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和疆域的变迁等较复杂的史实往往是中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所在”,这种教材如果在科学体系中也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时,也可以把它考虑为重点。

第三,从形势的要求来看,重点也可以是与当前国内外形势或党的中心任务有密切的联系且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那部分教材。

以上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科学系统的重要环节往往与知识上的难点和关键是一致的,但也有时是不一致的;知识上的重点有的同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与现状有密切联系的教材不一定都作为重点来讲授。教师在确定重点时应该根据具体教材作具体分析。

又由于重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所以一堂课的重点不一定只限于一个,必要时可以有两个,但亦不宜过多,否则,多重点就会变成无重点,失去重点的意义。

在确定重点时还必须注意对于某些比较特殊的教材,如一节课综合叙述几个国家或几个民族的历史,或综合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应简单地突出某一个方面,而压缩其余方面。对于这样的教材,除了那些确实具有突出历史地位和意义的可作为重点外,一般地应以每一方面所具有的特点为要点加以──分别叙述为宜。

(三)保证重点的措施

确定了重点以后,应该考虑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它,力求重点得以突出。仅就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方面而言,下列几点对突出重点具有重要意义:(1)组织教材时可调动教材,变动顺序,力求集中头绪,环绕中心,从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因此一要有重心,二要有向心力,各部分教材紧密联系。(2)环绕重点从内容上予以必要的补充,相对地非重点部分作适当的精简,使重点更加突出。(3)从讲授时间上予以保证,使重点部分得以讲清、讲透。但是,重点突出并非决定于材料多、时间长,而在于问题阐述的集中和深透。(4)要注意到重点当中还有重点。

(四)照顾一般

在处理重点时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突出重点并不等于放弃非重点,相反地必须重点与非重点相互贯穿起来,使整个的教材成为有核心的联系体。也就是说,历史教材的组织,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一般照顾;讲课时既要反对平均使用力量,也要反对孤立地突出重点不讲一般的做法。因为突出重点并不等于放弃非重点,没有一般,也就没有重点,突出重点,应有助于学生学好一般,而不是削弱一般。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材时必须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联系性和全面性。

二、处理教材中的适当补充和合理精简

适当补充和合理精简是历史教师创造性地对待教科书内容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一般地说,补充是对课本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并使之更生动和更易理解些;精简是将教材的次要部分组织得更加精炼、简明和概括一些。补充和精简是相互结合、相互为用的,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贯彻教学目标。允许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决不能被认为可以任意增加教材的分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补充只应是把对贯彻教学目标和说明课本主要内容大有裨益而为课本所无或写得过于简单的材料充实进去,因此,补充必须是适当的。另一方面,精简并不是随意删削教科书内容,也不能认为就是单纯地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因此不应影响或削弱学生掌握比较 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所应精简的只能是对贯彻教学目标和说明主要问题作用不大或关系较远的课本上的材料,或者学生在其他学科已经学过的,务使精简以后,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目标更能完满地贯彻。因此,精简也必须是合理的。

历史教师要正确地掌握教材的补充和精简,首先必须严格地掌握它的目的性。凭个人兴趣或者为了炫耀渊博,旁征博引,或者由于资料在手,不忍割爱,以致教材臃肿,影响教学进度,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是不对的;由于不善于计划和掌握教学时间,讲课前松后紧,最后大段地删削教材的做法也是应该反对和竭力避免的。

怎样才能正确地掌握教材的补充和精简呢?

关于适当补充方面,第一,在服从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符合下述情况的,可以考虑补充:(1)在主要问题上,要用突出的、典型的事例来形成学生鲜明的历史表象或阐明历史概念;(2)需要用形象性的动人事例或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加强思想品德教育;(3)要用生动具体、浅显易懂的材料来解释难点,或使教科书上过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的补充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相反,由于学生在听课时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和记忆,反而会减轻复习和作业上的负担和更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补充应该环绕教学重点和教材的主要问题,并以不超越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范围为度。换言之,补充只是在教科书已定范围内的知识的充实和具体化,而不是扩大教科书内容的广度。如果教科书上的知识范围对于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任务或课程总的教学目标要求确实有不足之处而需要加以补充的,必须十分谨慎,最好经过教研组的讨论而后决定。

第三,所补充的材料必须首先符合科学性和思想性的要求;其次要有典型性;最后,所补充的材料,尽管是点滴的,也必须是能为学生接受的,凡晦涩艰深的内容,应一概舍弃。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师在运用参考资料时,要比较、分析,决不能信手拈来,胡乱引用。

这里值得强调指出,历史文献资料和文艺作品的应用是解决上述任务的良好手段,“文献资料是历史的原始性文件,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在表述问题时特别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历史教学中加以应用能收到良好的教学和教育效果。因此历史教师在考虑补充教材时,对这两种教材应加以重视。

关于合理精简方面,下面两种情况可以提供作精简的对象:(1)非主要部分(如课文的小字大多数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课文而理解材料;(2)主要部分,但知识上已有一定基础,如以前学过或其他学科学过的材料。如人教版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提到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区域两大成就:“西汽东输、西电东送”已在地理课上学过了,可以一提了之。但是,必须注意,精简教材时要竭力避免影响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同样是《第11课民族团结》,关于“孔繁森”虽是小字部分,但反映的是中央人民政府为促成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所实行的一个重要政策,并且“孔繁森精神”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材料,所以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削简只能精讲。

以上观点,仅限于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难免存在错误,乞望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7—9年级共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

3.说课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4.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一篇:关于土地转让协议合同 下一篇:基层检察机关怎么构建廉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