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和声听辨能力缺失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7-18 05:16:12

音乐教师和声听辨能力缺失的现状及对策

和声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们感知、体验、理解、表现音乐的重要基础。教学中,教师和声听辨能力的高低和敏感度往往决定着音乐活动的质量和深度。在近阶段的一些歌唱教学交流活动中发现,许多音乐教师和声听辨意识和能力尚存在多位缺失,致使课堂中无法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学情,不能适应或调整自己的教学,降低了教学活动的质量。本文将提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展开现状分析,并从实践角度探索相应的学习对策。

一、和声音准听辨能力的缺失及对策

1.现象

课例1:人音版第十册中的《田野在召唤》是一首二声部的二段体歌曲。第一乐段的第二声部用“15”和“75”组成并配以固定节奏型(见谱例1),分声部学唱时,教师非常关注“15”和“75”唱名的变化,同时配用固定手势来辅助学生唱准两组不同音高。但在两声部合唱时,教师过分关注第二声部曲谱的音名,而“75”中的“7”则出现了音准偏高现象,致使歌曲第5、第9小节两声部音符组成的属七和弦和声不清晰,而教师未听辨出合唱中和声的不准确,没有对学生及时进行声部音高的调整,因此合唱的和声效果较差。

课例2:人音版第六册《嘹亮歌声》是一首二部轮唱与同节奏三度音程二部合唱相结合的歌曲。课中,教师用模仿游戏让学生感性体验了轮唱,又用图示使学生理解了轮唱及二声部歌曲进行的结构。学生在合唱实践时,前面轮唱的进出都掌握得不错,但最后一个乐句(见谱例2)的第二声部“0 4 4 4 | 3---| ”连续重复的“4”总是唱得不稳定,有时偏高、有时偏低,与第一声部的“6”结合在一起,和声音响不和谐,教师虽然感受到学生音准的不稳定,也对学生进行了分声部的指导,但并未在合唱中对第二声部的音准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因此在合唱时,和声仍然不和谐。

2.原因分析

课例中的两位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合唱教学中音准的难点,也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分声部时唱熟、唱准旋律,但在合唱实践中,由于缺乏对和声音响的直觉感应和正确的音高记忆,所以运用再多的教学手段,都无法弥补听辨能力较低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3.对策

(1)培养准确的和声感

和声是由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和弦就是它的纵向结构。不同的和弦其音响性质也不同,如:大三和弦明朗、稳定;小三和弦柔美、暗淡;增三和弦刺耳、紧张;减三和弦尖锐、内敛……,不同的音组成的音响也有明显的差异。只有教师在听觉上建立正确的和声音响记忆,才能在教学中对和声效果进行正确的识别和指导调整。在钢琴上弹奏并记忆各和弦音响是较简单直接的方法。慢速弹奏,边弹边体验其音响特点,等熟练后,也可以在钢琴上快速听辨各种和弦。通过长期听辨,让和弦音响特征作用于耳,积累正确的听觉经验,直至形成准确的和声直觉感应。

(2)培养准确的音程感

和声带给人的是一种立体、丰满的声响,在合唱中,主要靠几个声部合作表现完成。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合唱的和声音响有正确的识别度,同时还需对组成音响的每个音有准确的识别度,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教学中可以从简单的三度、五度旋律音程开始进行弹唱练习。具体操作步骤:在钢琴上弹和弦中的某一个音(如根音、三音或五音),然后离琴唱和弦中的其余两个音,再用钢琴来检验所唱的音的准确性。当旋律音程的弹唱练习完成得较熟练、准确后,可以渐渐过渡到和声音程的弹唱练习。具体操作步骤:在钢琴上弹出一个三和弦,然后唱出其中的三个和弦音,并用钢琴来检验所唱音的准确性。

二、和声功能色彩听辨能力的缺失及对策

1.现象

课例3:人音版第八册中的《红蜻蜓》是一首二声部歌曲,两个声部节奏相同,起始音也相同,逐渐分离成两条发展方向不同的旋律线,第一声部旋律跌宕起伏,第二声部平稳进行,合在一起编织了一个富有色彩变化的美好童年画面。教学中,教师把一高一低两条旋律比喻成同时起飞、结伴而行的两只蜻蜓,并借用图示法反复引导学生聆听它们各自不同的飞行轨迹。学生在合唱中虽然能基本唱准各自声部,但合唱表现缺乏音乐张力,缺乏歌曲所营造的温馨、甜美的意境。

课例4:在《小纸船的梦》一课中,结束乐句第一声部出现了一个变化音6,教师通过钢琴听辨模唱、手势辅助等手段引导学生唱准音,在合唱中,学生也能基本唱准“”的小二度进行,二声部声音和谐,但缺乏乐句所表现的小纸船载着梦想渐渐飘向远方的朦胧意境。

2.原因分析

每一首歌曲都蕴藏着作曲家的情感依托,作曲家会用音符的形式——和声织体、功能进行及色彩变化等和声语汇来表现情感。教师如果读不懂音乐的和声语汇,对和声交替变化产生的色彩变化缺少敏感的反应,就会对歌曲缺乏深刻的解读,感受不到歌曲蕴藏的内在美,并影响学生的歌唱质量。如:在《红蜻蜓》里,第二小节第一声部“35 16 5”和第二声部“13 4 3”的旋律(见谱例3),其和声是Ⅰ—Ⅳ—Ⅰ的变格进行,Ⅳ和声色彩的开阔感推动了乐句的发展,表现展翅飞翔的音乐形象。而第三、四小节的和声进行是Ⅳ—Ⅵ—Ⅴ—Ⅰ的变化,特别是第三小节从开阔的大六度音程转成柔美的小三度,让音乐婉转地收拢。在《小纸船的梦》里,结束句的两个声部呈现的是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的交替变化,使音乐的色彩变得朦胧幻想。(见谱例4)以上课例中的两位老师,由于捕捉不到和声进行的色彩变化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去体验和声色彩的美感而使合唱效果欠佳。

3.对策

(1)弹奏并分析乐曲

很多经典的乐曲之所以吸引人,不只是因为它有美妙的旋律,还因为作品中丰富的和声进行。教师可以多听、多弹,在弹奏过程中进行整体或局部乐段的和声分析,并进行记录。分析后再进行慢速弹奏,反复体验它的和声语调,细细体会每个和声变化带来的色彩变化,感知和声在表现作品风格中的作用。

(2)多听优秀合唱团的音像资料

和声进行是和声的横向运动结构,不同的和声进行在稳定性与倾向性上又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使人产生不同的美感体验。如果教师对各种和声进行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不敏感,就无法表达和声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优秀合唱团演唱的作品不仅在声音表现力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和声进行所产生的音乐张弛度、色彩饱和度上更有其独特、灵性的效果处理,如:小荧星艺术团演唱的《花非花》把歌曲中各种和声色彩表现得细腻多变,特别是尾声乐段,把和声进行中所产生的色彩的浓淡、厚薄表现得极富幻想,让人回味。多听优秀的合唱音响,能积累教师对和声的感性听觉经验,加深教师对和声的美感体验,丰富教师的和声色彩想象力。

三、和声组织布局听辨能力的缺失及对策

1.现象

课例5:人音版第八册《冬夜静悄悄》,旋律委婉细腻,歌曲表现了师生之间深切、真挚的情感。教学中,教师用了朗诵、谈话、启发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深情地演唱,但由于教师从头到尾只用Ⅰ、Ⅳ、Ⅴ三个正三和弦,而且在和弦连接上自始至终采用就近连接,根音是单一的“1”到“7”,因此,弹唱合在一起时,歌曲恬静、深情的意境无法细腻传达,主要原因是伴奏未能起到烘托的作用。

课例6:日常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把《放牛山歌》、《叮铃铃》等民族调式歌曲按大小调的和声来编配,出现了伴奏与歌曲风格不匹配,令人感觉不舒服的效果。

2.原因分析

伴奏是歌曲不可分离的伙伴,它们之间配合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歌唱效果。如果教师对民族和声和西洋大小调和声的基本知识尚不具备,对钢琴伴奏技巧也很欠缺,是很难弹奏出对歌唱起到积极烘托作用伴奏的。

3.对策

(1)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和声知识

掌握基本的和声知识,特别是键盘和声,是弹好伴奏的必备基础,具备了这样的基础也就自然地把握了各个和弦在和声进行中的功能特点和独特的音乐表情。在《冬夜静悄悄》中,教师只采用Ⅰ、Ⅳ、Ⅴ比较明朗的正三和弦,而歌曲旋律中则蕴藏着副三和弦的色彩,因此在伴奏中,教师应加入副三和弦来加深音乐情感的表达,为学生的演唱进行色彩铺垫和情感烘托。以《冬夜静悄悄》第一、二乐句为例:

“”

可以把原来Ⅰ—Ⅴ的单一配置改为Ⅰ—III—VI—II,来表现冬天雪夜和细雨飘洒的朦胧意境。

(2)视奏钢琴正规伴奏谱并记忆典型的和声序进

在很多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很多合唱类书籍中也都附有正规的伴奏谱,这些都是音乐教师学习和声的好教材。和声在进行过程中也有其固定的序进规律,所以在视奏中,速度要慢,可以边弹边记忆它的和声序进,并归纳总结一些典型的和声序进规律,以在自己的伴奏编配中进行运用。

(3)关注和弦低音的线条连接

低音是和弦的基础,在和声组织布局中传递着和弦的功能属性。好听的低音线条能和旋律形成高低呼应,突出音乐的层次和张力,为音乐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在钢琴作品中,作曲家不仅会严谨地编配和声,同时还非常关注和弦低音线条的连接。如:《肖邦圆舞曲》No.14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中,左手以每小节为单位进行丰富、有序的变化,在和弦的低音连接上组成了“

”的旋律线,和右手逐层下行的旋律形成渐进式的反向进行。低音旋律是教师在伴奏中不太关注的,需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实践。如:有目标地听记钢琴作品的其中一段低音连接,边弹边唱正规伴奏谱中的低音,记忆典型和声序进时的低音连接等。还可以为一首歌曲进行几种和声编配方案,然后在琴上比较音响效果上的差异,积累和声编配经验。

提高音乐教师和声听辨能力是开展有效音乐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必须学习、提升的专业发展内容。只有切实地提高和发展自己的和声听辨能力,才能带领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的和声美,使音乐教学进入美妙的境界!

钱 颖 浙江省象山文峰学校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初探 下一篇:加拿大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