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时间:2022-07-18 01:54:35

浅谈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就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及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他们将来参加生产建设,学习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而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中各种结构形成优化的控制与调节,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探索、总结,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方法,根据直观教学观念以及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点,为适应乡村教学环境,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且具有深刻内涵的教具,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在现有的硬件设施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自己所须的数学知识,提高自己对数学这一知识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学具 数学课堂教学 高质量的教学 有效的学习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都需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教师的最佳实践活动就是自制教具.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而教具的使用、制作又是很重要的教师基本功.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能按教学要求,正确使用教具,能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教具”. 就能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的升华奠定基础.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技能.数学教师自制数学教具,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同样,我们的教具也应该是灵活多变,能够为我们教学所用的。并且,要牢牢记住,教具的作用是为教学服务,而不在于它本身要多漂亮,多专业。使用教具只为在教学中努力地使学生的学习变的简单易懂而非复杂,传统的教学呆板,没有生动的实物来装饰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变的繁琐,太过抽象,不易学生的理解,使用教具大大地改变这一现象,使用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教学内容生活化,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曲线,学生能轻易地学懂所学的知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能够随时注意观察生活,用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大脑去面对周围的事物,这样就一定能够发明创造出各式各样、新奇独特的教具,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妙处。

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浅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四、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付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六、使用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

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半脑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脑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反之人的左、右半身的活动可促进人的右、左半脑的协调开发。左右半脑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发挥作用。据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般人只用了脑功能的10%左右,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七、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999年5月,教育部在北师大召开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数学课程相互关系”研讨会,会上强调指出:“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后者我们过去对它却不够重视。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八、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对提高学生认知,完成高质量数学教学中,除了教具的灵活运用,还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数学教学应以儿童为中心,不再是学生紧跟老师的进度,而是老师需要经常停下来,看一看是不是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而老师在爱生学校里很有力量,可以做很多事情,把自己的教室和课堂变成儿童有效学习的乐园。③我们的数学教育要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所学的内容,同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即教育不是筛选人,而是要培养人,尽一切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的教育需求,并且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建立和谐融洽的育人氛围。以及培养共同互助合作,即一个人的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是有相互帮助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M](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中心组编.小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上一篇: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科学实践对四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