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时间:2022-07-18 08:22:35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要不断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经常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体会自主探索的乐趣,从而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自主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一个亮点。下面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好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质量。教师要把关爱、激情、微笑、信任、宽容带进课堂,以乐观向上,充满激情的导语和现代教育手段等,创设与学习有关的愉悦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1.创设生活情境,从日常生活入手

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发现数学。例如,在教“从买布问题说起”、“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打折销售”、“怎样处理废电池”等内容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如,在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内容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去说明。这样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了自己主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概括、抽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积极投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不仅自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而且要善于利用教学中产生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形成问题意识。“问题解决学习”中的数学问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障碍性,即学生不能直接看出问题的解法和答案,必须经过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才能得出其结果;二是可接受性,即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愿意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因此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脉络;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来创设“问题解决学习”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解题策略。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自主探索中,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动力。

3.创设成功情境,激励再次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感官参与,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中。学生不但学会了所学知识,而且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从而不断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索。

二、发挥教师导学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同时要求教师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把传统的“教师”变为“导师”,传统的“教学”转变为“导学”,要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更应注重指导,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目前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或不知如何学习的现状下,教师的导学作用对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尤为重要。

1.引导主动参与,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2.重引导迁移,促进学以致用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教育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发现问题,并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使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向更高阶段、更深层次发展。

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注重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性、生活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现实环境中,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中,只要科学地引导,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创新精神得到较大提高,解决数学的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杨开城、李文光:《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教育研究杂志社,2001.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华侨中学)

上一篇:创新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下一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