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及起薪状况调查研究

时间:2022-07-18 04:08:58

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及起薪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薪酬水平如何,直接反映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及未来走向,对这一问题进行准确把握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研究民办大学毕业生就业及起薪状况,得出了调查结论,并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

一、引言

我国自建国开始,从小学到大学,全部收归国有。公办高等教育在招生、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明显优势,但存在自身不能克服的多种问题,在公办教育之外寻出路成为一种选择。据2010年教育部统计数据,当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76所(其中含独立学院323所),在校生约476.7万人,民办高校数量及在校学生人数分别接近全国普通高校数量及学生总数的1/4及1/5。研究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及起薪问题,有利于透析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毕业生的起薪状况和就业前景。我们以省内两所民办高校为样本,实施田野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研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及起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形成相应政策建议。

二、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书面问卷法,以获取毕业生的的信息资料,并对他们目前的就业、择业以及工作适应情况进行具体了解与分析。本次调查基于江西省L学院和K学院。主要调查共有调查对象170名,收回有效问卷152份。

三、调查情况分析

1.民办大学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但就业领域基本局限于体制外非公有单位

根据民办大学网公布的《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由于民办高校和学生清楚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能够摆正自身的位置,就业心态良好,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其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据分析,民办高校学生自感没有明显优势,期望值相对较低,就业选择更趋务实,就业领域得到较大的拓展。已就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受雇于民营企业,其中又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该比例达到76.3%。总体看来,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明显隔离于体制之外,基本局限于体制外的非公有制中小型民营部门,就业层次相对偏低。

2.应用型专业毕业生起点薪酬不逊于公办高校,部分专业因其定位合理甚至具有比较优势

据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2009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月薪平均为2756元、非“211” 本科院校毕业生月薪平均为2241元、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月薪为1890元。相对以上数据,本次研究调查数据显示,民办高校应用型专业起点薪酬不逊色于公办高校,如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本科层次专业,建筑、工程预决算、数控等高职高专层次专业,都有不俗表现甚至具备比较优势。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39.7%的毕业生起薪在2001-3000元之间,24.1%毕业生起薪在3001-5000元之间,中位值达到2937元,上述其他应用型专业也有较理想表现。这些应用型专业因为定位合理、适应需求,其毕业生生薪酬分布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3.民办院校毕业生总体薪金水平不高

《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统计结果显示,民办院校毕业生总体薪金水平不高,月薪1000元以内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1%,2000元―3000元的占9%,而3000元以上的仅占到5%,平均月收入为1550.7元,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相对公办院校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薪金水平相对较低。

4.毕业生普遍具有工作转换意愿,采取了实际转换行动的比例较高

调查显示,入职半年内,考虑过变动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100%,但真正实施了具体行动的则为53.7%,其中:换到所在单位其他岗位的比例为10.3%、换到所在城市/地区其他单位的比例为17.1%、换到国内其他城市/地区的比例为3.8%、离职学习深造及离职创业的比例分别为13.6%、8.9%,如剔除本单位内部的岗位转换,上述后四项合计的离职率达到43.4%。所调查过的某民办高职院校,其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到安徽某汽车制造企业后,半年内离职率甚至高达100%。相比较而言,据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民办高校毕业生离职率及工作转换频次总体要高于公办高校毕业生。

5.毕业生认为劳动强度高及工作压力大的比例较高,但是工作适应性较好

调查显示,民办高校毕业生对劳动强度及工作压力的感知与工作适应情况为70.30%的毕业生能够较好适应基本工作:民办高校毕业生对劳动强度及工作压力有负荷偏重的感知,但自身定位比较务实,相对较能吃苦耐劳,总体工作适应性较好,这些素质有利于他们克服困难,历练艰难,进而促进个人长远职业发展。

6.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差异以及外界对毕业生认可程度影响就业质量及薪酬水平

不同院校办学基础及办学条件差异很大,并在人才培养模式及促进就业等领域有具体体现。本科层次民办高校,一般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较好、规模较大、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灵活,在促进学生就业的机制建设等方面极具特色。如所调研的本科层次的L学院,规模超过两万人,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良好的办学声誉及就业质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其灵活的办学机制、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就业体系建设,使L学院表现出勃勃生机,毕业生就业质量及薪酬水平都有比较高的满意度;而调研中的J学院,属高职高专层次,因办学起点低,经费投入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该校培养的工科类高职生,基本被安排在车间流水线工作,与技校毕业生相比并无优势,工作强度很高,毕业生自己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的实训效果不明显,对学校教育及培养认可度偏低。

四、结论以及建议

1.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改进民办高校的办学及发展空间

我国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补充地位,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及高素质人才培养。我国虽然于2002年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但是民办高校在招生批次、生存空间、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实际上都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其办学和生存空间受到公立高校挤压,发展空间比较狭窄。当前极有必要真正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对民办高校性质进行准确定位,全力改进民办高校办学及发展空间,以全面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

2.推行公共财政对民办高校的投入机制,引导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公平竞争

我国民办高校财政基础普遍薄弱,基本都是靠收取学费维持运行,这对民办高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极大制约。事实上,美国等私立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高校的公私立界限实质上是模糊的,其公私立分野主要是基于历史渊源。私立高校也接受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在争取项目资金投入方面,公私立高校是公平竞争的,这是基于将私立高校同样视为国家教育事业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随着我国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如能推行公共财政对民办高校的有效投入机制,必能有效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并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民办高校办学,在促进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

3.推动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等方面的模式改革,为民办高校办学提供更为灵活的制度空间

改进将民办高校置于较后招生批次的统一招生制度,给民办高校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更大的自限,出台消除针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政策法规,允许民办高校适应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方向及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职称评聘、薪酬体系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实施制度创新,在劳动用工制度、税收减免制度、财政补贴制度等层面进行完善,鼓励产业界参与民办高校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民办高校办学提供更为灵活的制度空间。

参考文献

[1]柏士兴,谷贤林.美国联邦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的管理[J].外国教育研究,1997(1).

[2]顾美玲,卢德生.日本私立大学的质量评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8).

指导老师:

谢奉军,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杜驰,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扶“差”攻“坚” 下一篇:构建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