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例题“变脸”,提升学生思维

时间:2022-07-18 03:45:57

巧设例题“变脸”,提升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材是块起跳板。细细琢磨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尤其是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新知体系,而且可以由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教师来说,要想让学生把握例题,就要引导学生熟悉题目结构,从思维上掌握解题策略。也就是说,例题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就题议题,需要进行变式处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改变条件,促进自觉比对

教材中通常都为例题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分析思路,还有一些解题策略,目的是让学生建构一个分析问题的框架。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光是已有经验的差异,还有新知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例题的条件,设置不同层次的变式,从直观的变化上促进学生进行比对分析,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如苏教版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中有一道例题:有7个桃子,每盘装3个,可以装几盘,还剩多少个?教材向学生呈现的整个流程是先让学生看懂例题,然后试一试如何解答,接着让学生观察并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除法要素。我在教学这个例题时,根据学生反馈和实际经验,发现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头脑中还不能建立“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除法计算的要素,二是课堂容量较大,要完成教学目标有些困难。为此,我从例题的条件入手,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做了三次变式。变式一:现在有7根小棒,要求3根分成一堆,你能分成几堆?还剩多少根?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试着分一分。变式二:现在有8根小棒,要求5根分成一堆,能分成几堆?还剩多少?进行竖式计算,并说出竖式每一步是求什么,怎么求的。变式三:盘子里有七个桃子,如果每盘装2个或者是4个,结果怎样?三次变式之后,我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分法和计算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分析,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以上教学通过对例题的变脸,不但将内容充实丰富,而且让学生在放大的例题情境中分析比对,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数学规律,思维有了一定的层次。

二、化静为动,演绎形成过程

教材处理例题时,由于受到文本制约,往往只能选择静态的呈现方式来进行处理,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知识形成的演绎过程。这样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由于缺乏对知识形成的经历,因而在感悟知识时也缺乏深刻的理解。教学时,教师要抓住例题的要点,集中学生资源,让已经弄懂弄会的学生做小老师,给没有掌握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就可以将例题从静态变为动态,照顾全体学生。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道题的重点是要学生学会有序列举,为此我对例题进行了如下变脸处理:想要围成一个周长为18米的长方形,怎么围面积最大?怎么围面积最小?接下来,我让学生展开分组合作,看哪个小组能用最快的办法找出长方形最大和最小面积的围法来。学生先算出长和宽之和为9米,而后进行筛选,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学生采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列出表格,如图:

[长方形的长/米\&8\&7\&\&\&长方形的宽/米\&1\&\&\&\&]

学生按顺序填写:长为8米,宽为1米;长为7米,宽为2米;长为6米,宽为3米,长为5米,宽为4米;根据以上列表可以很快得到结果,长1米、宽8米面积最小,长5米,宽4米面积最大;但另一部分学生则想到哪个写哪个,毫无顺序性,还要逐个计算面积,再根据面积结果进行比较。针对两种解答方式,我让学生展开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快更准确?为什么?经过讨论后学生发现,采用列表法最快最便捷。

以上教学通过例题变脸,将例题的难点化静为动,使全体学生步步深入,在经历这一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使思维也获得了提升。

三、分层推进,消减例题难度

对学生来说,要想获得知识的内化,需要适当有效的习题练习。根据教材例题进行组织和设计,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体系的结构化。新课标教材中删减了一些例题的数量,这使得例题的难度增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富有层次的练习,这样既能够体现梯度,又能够降低例题的难度,帮助学生把握本质。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中的例题时,我重新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下面的三组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A 3, 4,5 ;B 5,5,2 ;C 6,6, 6)?为什么?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有哪些特殊的判别方法?接下来我根据题目让学生体会长边延长、短边缩短、中边逐步变化的整个过程,从而促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将最长的小棒拼成图形的最长边,最短的小棒拼成最短边,但问题是要让学生考虑把4厘米的小棒变成最短与最长,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难度就越来越大,但因为有了前面两个层次的铺垫,难度自然就降低了许多,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获得了内化。

总之,从教材例题中巧设变式练习,从中挖掘思维提升的有效资源,这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上一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微 下一篇:如何有效开展中大班幼儿混龄晨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