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群众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时间:2022-07-17 11:10:16

实现群众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可以说,实现群众利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实现群众利益

当前,引起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关系的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也随之分化、重组,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逐步形成。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成为当前社会体制改革期的突出特点。从这种情况看,只有在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上做出成效,才能真正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党必须不断提高实现群众利益的能力

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来,既反映了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调整和利益关系多样化的新形势对党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着力点。从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就要求执政党在坚持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发挥利益整合功能,逐步建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利益整合机制,有效整合社会各成员、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使社会成员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切实做到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

一要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表达。目前,我国公众利益诉求方式的合法性和透明性还不够。强势群体具有相当大的社会能量,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社会公共舆论的形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弱势群体则由于资源有限、合法渠道不畅等原因,往往采用施压性集体行动来宣泄利益诉求。当前社会中的群体上访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纠纷解决正式渠道所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与部分领域的不公正,也折射出利益表达渠道的淤塞。因此,我们应当为各个社会阶层提供利益表达的制度性平台,使多元社会中合理的利益诉求,通过正当、规范的渠道予以表达,为决定者调控、整合和汲取民意,从而制定出社会普遍认可的公共政策提供基础。

二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优化利益配置。利益配置决定利益的基本格局,从而在根本上决定着利益和谐局面的形成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优化利益配置,就是要确定社会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形式和份额,合理确定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流向。

优化利益配置,一方面要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组利益格局,协调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应正确发挥宏观调控在分配调节中的作用,通过税收制度改革、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调节利益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努力增强弱势群体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还要继续采取有效扶贫帮困的社会政策,确保作为我们党最广泛最可靠执政基础阶级和阶层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要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为等各种形式的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和机制。

三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化解利益冲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企业改制、征地拆迁、下岗就业、劳资纠纷等方面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增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各类利益群体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限制,很多利益诉求又难以得到完全满足,从而不断形成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数量的居高不下,的不断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社会进入了高风险期。因此,增强化解利益冲突的能力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

在化解和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和冲突方面,我们党和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原则,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遵循。同时,随着矛盾和冲突的新表现方式的出现,我们又必须探索化解利益冲突的新理念、新平台和新机制。要树立民主的理念,切实做到让民知情,以民为主。要以法治的平台去化解利益冲突,一方面通过公平立法,确立各利益主体的合法地位,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宏观上防范利益冲突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公正司法,建立利益的救济机制和干预机制,抑制非法利益,平衡合法利益,在微观上解决具体的利益冲突。要建立社会协商的机制,通过利益相关各方的相互对话、相互交换以求得利益妥协和满足。要创造宽松的制度条件,促进社会自治性组织的发育,发挥社会自我调解的作用。社会自我调解,是指不通过国家上层建筑,而是通过社会组织、公民个人自我调解冲突的方式。这是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国家与社会同构现象日益消除,社会独立性日益增强,所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民间组织来调解社会成员的利益冲突,就可以缓和或避免社会与国家上层建筑的直接冲突及由此而导致的政治非稳定。

三、加强利益观念的正确引导,增强全社会的利益认同

利益认同是利益和谐的思想基础。没有利益认同,缺乏正确的利益观念,就有可能导致求利行为的失序和混乱,影响社会的安定。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改革过程中,人们的地位、利益、观念都经历了相当剧烈的调整。假如人们只知道追求物质价值而缺乏道德伦理约束,假如人们都在规则之外追求自己的利益,假如人们除了利益的追逐不再有任何社会关怀,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公平、安定、和谐。因此,必须强化公正利益观念的引导,合理引导人们的求利行为。

一是增进利益目标认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正当利益目标有其要求实现的权利,但个人利益目标必须与社会整体利益目标相协调,主体的利益行为必须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全社会共同利益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个体利益目标的设定不应是随心所欲的,而应是有理性的,有一定约束的。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明确的利益目标的导向,来强化个体利益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的一致性的认识。

二是增进利益道德认同。人们的求利行为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是正当的还是非正当的,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这需要有一个道德评价机制来进行评判和引导。通过对利益行为的肯定或否定、赞许或谴责,来干预利益活动,引导人们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方法去追求个人利益,而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靠坑、蒙、拐、骗等牺牲他人利益的方式获得个人利益。

三是要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倡导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倡导发达地区和先富群体以实际行为关心、帮助、带动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以促进社会和谐。

(摘自2006年第20期《红旗文稿》)

上一篇: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下一篇:重大突破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