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综合阅读主观题型的分析

时间:2022-07-17 09:04:57

对语文综合阅读主观题型的分析

摘要: 语文综合阅读的考查已越来越重视对文章的文意理解、意境把握、点评创新。综合阅读的理解是反映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体现。职教学生应注重通过文章的阅读理解并同化,将自己鲜活的思想融入文章。为文章的情节发展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与看法。语文综合阅读理解也是学生语文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关键词: 语文 综合阅读 主观题型

在语文考试中,综合阅读的考查呈现出分值比例增大的特点,占总分值的35%左右,并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一些简答题等主观题型的试题量也已越来越多。这也就需要考生在整体阅读感知的情况下,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涵意,把握结构,综合辨析,找准题眼,精心表述。

1.语文综合阅读的特征

(1)阅读材料加长,富有哲理的表现人生意义的语句增多。

综观近几年的阅读题我们不难察觉呈现如下特点:①文章的字数不断增多,都在六千字以上,前后的联系也较紧密;②精彩的语句越来越多,与现实的生活联系接近,生活气息浓郁;③阅读的体裁多为散文、随笔、科技说明文等贴近生活的文体,尤其是科技类文章的理解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

(2)阅读理解的难度系数增大。

尽管阅读的总题量基本不变,但考试注重逐层考查,出现了所谓的题中题,题题相扣,如果前题理解出错,后题也难以答对。同时,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还需要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将文意同化创新,融入文章的角色与意境,作“评判者”角色,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感受,像这样的主观性答题越来越受到推崇。

(3)注重考查当代名家文章。

尤其是作家所写的文章所具有特定的年代背景。考生在解答题目时往往会因忽视写作时间或备注等细小情节,缺少一定的背景知识而使答题受阻,与原文题旨相背道而驰。名家大师的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人文色彩之美,考生更应该以人文的眼光去理解文章。

2.语文综合阅读的解题步骤及方法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阅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材裁及主题思想的把握,特别是文首之段与文尾,这两处往往是文旨所在。了解文章大意是语文整体阅读感知所不可缺少的。

(2)精读每段,了解段意。

这是进一步深化理解文章的关键,考生应注意每段的开头之句或结尾之句,做到心中有数,从微观上进一步地理解文章。这样考生又能够从细枝末节中找出文章的深层隐含意义。

(3)细读题目,熟记于心。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与句意的体现,了解题目,就是知晓考查内容,心中有题,再读文章,自然激发灵感,文题一致。同时这也便于节省考试答题的时间。

(4)确定范围,深思熟虑。

记住考题后,再根据第二步骤确定解题的范围,进一步地精读前后文段,深思熟虑。这种方法的运用便于考生更能有的放矢地答题,不致于答错题。

(5)原汁原味解题。

此过程中考生应把握以下几点:①是尽量采用文章的语句答题,这是接近参考答案的最好办法;②是找准题眼,做到语言简洁明了,体现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能力,即抓住试卷得分点;③学会依据分值来估算解题的点数,这往往也是一种方法。

3.综合阅读的注意点

(1)审清问题,总体理解。

当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印象时最重要是审题,即看清题目要求,不要答非所问,一定要找准题目的关键之处,比如冯骥才的《夕阳透入书房》中写道“小银鱼瞪圆了眼睛,小蚂蚁刚探出脑袋又缩了回去”,后面设计了一道题目:请说出对它们的描写有什么相同点。答案其实很简单:都用了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而很多学生都答成了它们的寓意,这样的分丢了真的很可惜。另外在答题时不能将目光停留在某一处,应从总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概述题,特别要注意题目在文章当中的前后联系,必须从全文寻找答案,否则丢了要点,会影响得分。

(2)把握结构,领会意旨。

心神合一后要做到的就是浏览全文,这是一个粗读的过程,可以通过抓关键句(过渡句、主旨句、感受句、一语双关句)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此点也为下文的信息筛选作充分准备),继而领会作者思想倾向。领会题旨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如《长城》一段说“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类似的句子在文中有几处,“他们的到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明显的都是小结的作用,一旦抓住,作者对历史的惋惜与对今日的自豪的情感就不难把握了。完成了这些才算是建起了与作家及作品交流的平台。

(3)解读文题,寻找文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主题有很大的暗示作用。在阅读之前你首先得与题目“交锋”,然后一边揣摩作者的用意一边去探究文本,如此能很快在文中寻出点题语句,领会文章的意旨。题目有时是作者感情的凝结与深化,往往是文章的高度概括与体现。如2003年的《乡土情结》在开头就有相关的阐释:“辽远的空间,悠渺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退色,这就是乡土情结。”很显然这种乡土情结就是对自己故乡的一种依恋与向往,这也是题目所正要告诉考生的。如此一来,就可以把握全文的思想情感,解开此“情”中深藏着的一切“结”了。

(4)认真筛选,精心表述。

当大段的信息从文章中寻出来时,最关键的是筛选,字数有限定的题目要谨慎,一定要抓住理解句与段的关键字词,特别是一些表示先后顺序和一些转折的词语。如2005年冯骥才的《日历》中有道题目是这样设计的:作者喜欢日历的原因有哪些?其实考的就是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最终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答案应该是二至五节,如果选漏了或者偏了,表述能力再强也不能得分。再看最后的表述,且不谈学生能力差异,单从语言看,用语应尽量得体规范,简洁概括,学会找准关键词。按题目强调的再看是否用原句,有一年高考出现了“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有用处没用处”句,要求用十个字概括,很多考生只是照抄原句,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学会针对不同的题目用相关术语解答,如陆文夫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谈了关于喝酒的话题,文中的酒含有一种麻醉使人不清醒的意思,具有一定的比喻意思,文中的“喝酒”既然是比喻意,在回答其这样写的好处时自然就用上“形象生动”的说法,如果答不到这个点又会失分。

4.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综合阅读是整个语文考试的难点,但只要同学们多读、多练、多思考,做到“读中思,思里读”,相信一定会理解题旨,获得解题高分。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文教育 下一篇: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