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体会

时间:2022-07-17 06:14:3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体会

【摘要】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老师的适当引导和指点是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关键。本文从“扶”、“引”、“放”三个方面,对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作一些探讨与反思。

【关键词】实验教学 控制变量 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

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和学科兴趣的培养。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而要十分重视通过实验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某种能力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对物理实验中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应遵循循序渐进与分层递进的原则。我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以“抚”、“引”、“放”为阶段标志的培养程序,使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并在教学教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扶”的方式帮助学生“上路”

初二学生刚学物理知识,对物理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喜欢动手做实验。在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一些探究实验的要求不能过高过全,在学生做探究实验前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帮扶,让他们尽量多动手,对他们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多加肯定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了一个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活动。师生共同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实验步骤,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此实验同学们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根据日常生活中晒衣服的经验同学们都能感觉到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液体的表面积、空气流动的速度可能有关。这一探究实验对初学者来说,设计实验是一个难点,因为他们学物理时间较短,还上升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设计实验的能力较差,此时老师要“扶”同学们一把,和同学们一起来设计实验。可以首先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启发同学们要控制什么量相同?(空气流动的速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此时同学们七嘴八舌设计了很多方法,此时老师把同学的方法举一两种最好的方法,把这一方法步骤按照探究实验的顺序采用填空的形式写在黑板或出示在屏幕上,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完全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这样就缩小了学生的探究范围与难度。让二至三人小组进行实验,把实验的内容及结果填入空里。接着再用类似的方法探究另两个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老师此时是一个引路人、帮助者,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使他们体验到了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兴趣,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到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二、“引”的方式让学生“学走路”

“引”是由“扶”到“放”的过渡阶段,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实验探究虽涉及许多活动,但主要包括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两个环节。要达到探究活动的目的,教师就需要对这两个环节加以恰当的引导:

(l)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设想有时可能是幼稚可笑的,但这是他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所必须跨出的一步,教师要给予鼓励,激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2)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假设的验证。学生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犯粗心、片面、半途而废等毛病。教师要牢牢的把握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仔细、认真地把实验完成;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可能发生的实验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重新实验,以取得最终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精神和意志品质。

(3)教师要引导学生撰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必须完整的反映实验探索活动的全过程,从假设、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到结果确定与分析都必须有规范、详细的记录,实事求是的描述,严密科学的分析和合乎逻辑的结论。

三、以“放”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

“放”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在学生基本具备实验探究能力的时候,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注重实验的结果,更注重实验的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物理思想方法的需要。

通过实践结果表明,经过教师转换观念,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配合“扶”“引”“放”的培养程序,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都会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种实验训练方法,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乔际平等著.物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标: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廖伯琴、张大昌主编.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 下一篇:只有差异,没有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