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7 01:42:54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摘 要:思维导图体现了课程的文化理念;思维导图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思维导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思维导图;有效应用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英国人托尼・巴赞。它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是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发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

学生的思维训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研究。思维导图体现了课程的文化理念;思维导图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思维导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思维导图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有适合他们的学习工具,而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就不再是被动者,而是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得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应用思维导图

1.教师在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时有效利用思维导图

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行之有效的活动主题方案必不可少。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尝试在设计方案时利用思维导图,激发教师的发散性思维,使活动方案简明扼要更具体,有利于教师有效指导。

2.活动实施过程中思维导图的有效利用

(1)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想要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确定研究的主题就是要了解研究对象。在人与自然的模块中我们安排了研究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那就要了解黄河的相关内容。我尝试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想研究的问题展示、归纳。

于是,在进行“走近黄河”第一阶段的活动时,我请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想要研究的问题写下来,最初写的时候,学生的思路很窄,想研究的问题也就是黄河的历史、发源地等问题,经历了小组交流、思考、组内整合的过程,在短短的五分钟时间内,学生的头脑中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两个想要研究的问题,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

(2)利用思维导图,对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小课题时,就会产生生成性的新问题。如,在综合实践活动“粉笔的研究”中,学生在对粉笔的改进中,发现粉笔书写后掉沫的问题不好解决,这时就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生成了新的研究问题“板擦的改进”。

三、思维导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思维导图体现了课程的文化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性,不仅包括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的整合性,强调把学科教育、德育、艺术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课程目标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表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和发展性。从课程内容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富柔韧性和生成性。

2.思维导图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研究主题,都是由教师确定的。在“校园绿化设计”的主题活动中,从最先开始只是对校园现存环境的调查及绿化设计,到学生利用已经掌握了的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相关因素的联想,产生了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的深入研究。学生对于植物的适应性、功能性及成本进行了深入研究。不难看出思维导图利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呈现了学生多方面的相互关联,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思维导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思维发展成为教师关注的主旨。教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再是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伙伴、朋友。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更具真实性。

3.思维导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思维导图的呈现,使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从而将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思维导图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后,课程的形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活动效率提升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化理念,同时转变指导教师的教学理念,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上一篇:目标清晰 语言精致 评价恰当 下一篇:浅探班级同伴群体对消除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