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法在培养中职机电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中的探索

时间:2022-07-17 01:42:09

行动研究法在培养中职机电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中的探索

摘要: 为了切实培养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载体,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本课程开展了两轮教学改革研究,探索每轮中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环节,并运用调查研究法验证了“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将更符合当前企业对中职生的入职要求。

关键词:中职;行动研究法;职业胜任力;行动导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79-03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各行业输送具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但很明显,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出现矛盾。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职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中职生素质与企业素质要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教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帮助中职生提升职业能力,使其胜任企业的用人需求呢?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为中职机电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岗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开设的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广泛,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了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中职生的学习要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笔者采取行动研究法开展两轮教学活动,分别是先理论后实操的传统课堂教学法和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改革。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一门课程两轮不同类型教学方法循环的研究,在实践中反思与改进,实现该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更进一步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的途径。

二、职业胜任力与行动导向教学法概念

“胜任力”指的是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由于胜任力概念一般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职业工作情景而言的,因此,又称为职业胜任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目前德国职业教育推行,并引入我国后着力推广的一种针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并明确了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开发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三、行动研究法概念

在自我反思的教学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推崇的一种教学理论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和反思,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行动加以解决。通常行动研究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对教学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②行动者必须亲自参与整个研究过程;③研究始终处于一种动态情境中。

本次研究中行动研究法共使用两轮,每轮都采取4个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①计划,它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步骤,包括了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是行动研究能得以进行的基础;②行动,它要求行动者必须按计划实施,并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与建议进行修正的行动过程;③观察,它是行动者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整合整个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后,明确下一步行动的依据;④反思,它是行动研究中第一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开始,在前后两轮行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行动研究总体方案

为了提高中职机电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其自身就业竞争力,更有效获得相关企业的认可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为有效提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本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本次研究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以电子工业出版社《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为教材,以我校2012级机电专业1班49人和2013级机电专业1班53人共1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具体计划如图2所示。

图2显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两轮行动研究包括:第一轮,传统意义上的先理论后实操的教学方法;第二轮,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改革。

五、行动研究实施过程与效果分析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

1.实施过程

第一轮行动研究是传统意义上的先理论后实操的教学方法,时间为2013年 3月至12月。其中,2012年3月至7月一个学期时间对2012级机电1班按照传统教学方法,依该课程教学大纲理论与实操课时比例要求进行授课,完成该课程考核并统计成绩,接着2013年9月前完成学生调查问卷,最后在2013年12月前完成本轮行动研究的评价、反馈。

整个过程开展的行动包括:①严格按照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实操计划、教案编写、课件制作;②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严格实施,先在课室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前往实操场室进行实操技能的学习;③编制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试、实操考试;④所有学生都参与课程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⑤分析本次行动研究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本轮行动研究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观察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②利用“课程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后测,分析学生学习效果;③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往届学生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近四届该课程学生理论、实操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对比如图3所示。

最后,对本轮行动研究进行了反思,发现问题如下: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论和实操成绩与往届基本持平,学生普遍感觉理论知识枯燥、难理解、不愿学,实操课往往又将理论知识忘记;②虽然学生对实操感兴趣,但实操技能明显掌握不牢固,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缺乏实操的参与感和真实感,不知道实操对今后工作有什么作用;③学生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的想法强烈。

2.效果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整个学期学习的效果,在学生放暑假之前,使用“课程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在当年9月份完成相关结论的分析,抽取部分调查结果如图4、图5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有24.4%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非常不感兴趣和不感兴趣,而感兴趣及以上的学生只占20.42%。由图5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效果上只保持基本满意的态度,由此可见,传统教学即体现不出企业对学生技能要求,又埋没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几乎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同、语言表达、文字表达等隐性能力,学生没有学习成就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

1.实施过程

第二轮行动研究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以2013级机电1班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4年3月至12月。基于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第二轮计划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来设计教学,以“学习任务”为载体,采用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整个课堂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轮研究行动步骤如下:①以教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编写出一系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使用的教学资源,具体包括:按教学大纲要求设计若干个学习任务、制作基于学习任务的教学课件、设计课堂活动方案、设计新的教学环境下的考核方案;②实施以学习任务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③调查在任务驱动环境下的教学效果,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师生互动性和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提高状况。

在本阶段,具体观察内容包括:①分析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学生考卷情况,对学生进行访谈和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以及挖掘学生背后隐性的个人职业能力;②咨询试验班级其它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多方面了解学生学习动态;③将本届学生考试成绩与往届学生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近五届学生理论、实操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对比如图6所示。

最后,从教师的使用情况和学生的体验情况分析,反思如下:①学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平均成绩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②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改观;③但也带给教师更多的工作量和更大的工作压力。

2.效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在任务驱动下以学习任务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学生产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个人职业能力提升的程度,并与第一轮行动研究进行对比,运用调查研究法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抽取部分调查结果如图7、图8所示。

由图7可以看出,超70%的学生认为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环境下,可以有效提高其课堂学习兴趣,说明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图8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在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感觉

满意,即有课程学习的成就感,又增强了语言、文字、沟通等职业能力,深层次地挖掘和培养了学生内在的、深藏的隐性能力,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满足感和荣誉感。

六、总结

本次采用行动研究法对中职机电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经过两轮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对每一轮的教学效果都进行调查分析。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打破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真正领悟所学要领,最终达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但是,中职生的职业胜任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也受中职教师个人素质、学校实训场所和现有教材等方面的制约。

另外,在整个行动研究过程中,笔者从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又增强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的职业能力,同时也为探索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蔡立锋.漫谈行为导向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郑晓霞.职业胜任力与职业成功、组织认同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

[4]郑正林.行动中进行研究,研究中实施课改――析一个有特色的行动研究实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5]刘秀江.教育行动研究[J].教育探索,2003(1)(中).

上一篇:中职《管理会计》“主体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 下一篇:校企合作新模式:专业化职教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