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思考与设计

时间:2022-07-17 12:04:34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思考与设计

摘要: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不仅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对于解决贫富两极分化,建立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证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必然性,界定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经济边界,并提出人力资本分配企业剩余的可行性方法与注意事项。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成本;企业剩余;价值分配

一、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经济竞争本质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经济成效更取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充分挖掘人力资本潜能,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越来越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是世界各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以实物资本参与分配为主体的社会经济体制下,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现象日趋严重,造成社会关系的不调和甚至对立等社会问题。在中国,虽然采取个人所得税、行政二次分配等调节手段,但仍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除中国实行的解决办法外,还依靠高福利、遗产税等调节手段。高福利对于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中国而言,显然力不从心,而由于传统观念等因素,遗产税征收尚需时日。解决初次分配问题,提高初次分配比重,对于均衡收入,体现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

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依据

马克思理论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创造新价值的是“可变资本”,而生产资料等“不变资本”只不过在生产过程中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不可能创造新的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得出劳动者应当完全分享企业剩余。后人的研究则证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20世纪6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等用人力资本解释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得出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在国民收入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是33%,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主要力量。而根据AICPA的ARSNo.10“Accounting for Goodwill”列举的形成企业超额盈利能力的各项要素中,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要素与人力资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在理论界,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同样是资本的看法,人力资本所有者理应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徐光华(2006)将会计平衡式改写为:资产=债权人权益+经营者权益+投资者权益。他用“投资者权益”的概念取代“所有者权益”,“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构成企业的“经营者”,承担各自的义务和享受相应的权利。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则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政策依据。

近年来人力资本在与财务资本的不断博弈中,人力资本拥有的产权比例也越来越高,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国际上人力资本在企业拥有的产权数量,已经达到了企业总产权数量的38%左右。而上海市制订出台了人力资本出资办法,从2005年3月起,在上海浦东新区,管理、技术、营销人才可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作价投资。由此可见,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三、人力资本的界定

自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创立人力资本而来,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而言,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等投资形成的体现在人身上的健康、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和创造力的总和。它既有资本的一般特性,又具有依附性等自身独有的特征。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思路:一是从成本的角度计量,包括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二是从价值的角度计量,包括随机报酬法、未来收益折现法、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折现法、非购入商誉法、经济价值计量法、劳动者权益法等。其中,成本法核算的是人力资本的形成成本,是对人力资本投入费用的归集。历史成本法是指个人在特定条件下为取得人力资本所支付的成本,由于个人条件千差万别,即使同样数量与质量的人力资本,它的成本也必然不同。重置成本法是指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人力资本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为统一人力资本成本的计量,人力资本应采用重置成本法。由于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人力资本价值角度的计量难度远远超过物质资本,且由于这些计量方法的模糊性、预测性和不易操作性,计量的结果不能充分反映人力资本的真正价值。

人力资本研究存在一个分歧,就是人力资本应不应该包括人力资本进入企业以前的成本。本文认为,资本既然是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投入,当然应当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进入企业以前所支付的成本。现有的人力资本定价研究往往局限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主要侧重于企业家和技术人员,而将普通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排除在外。普通劳动者也需要一定的体力、知识和技能,因此都应该和企业家等一样被视为人力资本。将普通劳动者排除于人力资本之外,不能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原因如下:

1. Chiu(1998)认为,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人力资本的积累量就越高,经济发展就越好;初始的分配平等不仅意味着更高的人力资本积累量,而且意味着后代的收入分配会变得更加平等。R. Lucas(1988)通过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得出结论:均衡经济增长率等于人均人力资本增长率。

2. 劳动者创造了社会价值,但不能拥有企业剩余的索取权,导致了企业效益很好而劳动者收入却很低的不和谐现象的出现。劳动者的收入长期被人为压得过低,将会影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导致劳动资源的利用不足或者浪费。劳动者在低的收入水平下也无法形成和生产力相应的消费力,从而引起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

3. 按照人力资本学家的解释,收入差距既是人力资本差距的结果,又是造成人力资本差距的原因。低收入劳动者无法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其人力资本无法得到有效积累,可能被锁在低收入“陷阱”里而无力自拔。

上一篇:媒体话语中的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 下一篇:新媒渠: 传播传递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