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8-17 12:30:56

中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最基本、最有效的生产要素,而人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和使用者,也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财富积累的重要源泉。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却不是人力资本大国,随着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人才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实施以教育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发展战略。

关键词:人力资本;知识经济;教育投资结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93-02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继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三个阶段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科技密集型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逐渐成为主导的生产要素,只要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就能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创新,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人力资本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变化中迅速崛起的一种经济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

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卢卡斯和罗默进一步拓展了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的能力赋予了经济学的意义,使人力资本进一步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深刻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比物质资本投资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人力资本的高度重视。人力资本不仅可以促进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严重不足,所以中国是人力资本相对缺乏的国家。要实现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就要充分认清中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充分认识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意义和作用,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为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二、中国人力资本的现状

1.人力资本投资稳步增长,但是距离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根据贝克尔的定义,就是花在人的教育、培训、健康和迁移等方面的货币,并且这些货币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收益。

第一,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国的教育投资的增长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2012年预算达到21 984亿元,是1991年的30倍,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是即使是这样,也仅仅是达到了欠发达国家水平 ―― 4.1%,至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9%,发达国家的5.1%,中国还远未达到。

第二,在职培训是除正规教育以外的另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在职培训分为两类: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一般培训是指培训所带来的技能是通用的,对所有的行业和企业都有用。而特殊培训是指培训所产生的技能是针对性的,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而对其他企业没有用。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愿意对员工进行一般培训,以免使自己白白浪费投资而导致人财两空,从而导致了中国对在职培训的不足,很多亏损企业甚至已经停止了人力资本投资。

第三,健康是人力资本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前提,因此,对人力资本进行健康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卫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卫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是仅仅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第四,劳动力的迁移表现为人力资本的流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经济和科技逐渐融入到国际大循环中,中国人力资本的流动日益加剧,目前表现为三种形式:首先,人力资本总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导致一方面农民进城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力资本的进程也给城市人口就业造成了压力。其次,中国东西部的经济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的地区性差异导致人力资本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大规模流动。最后,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尚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导致中国优秀人力资本流向国外。

2.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

教育投资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之间投资结构失衡,第二,三级教育之间投资结构不合理,第三,各地区之间教育投资结构不平衡。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因此,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均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而经济落后地区不仅生均经费低,而且各级教育之间还不均衡。

3.人力资本地域分布不合理

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所以,中国人力资本无论在地域、行业还是城乡分布上都不合理。首先,地域分布不合理。其次,城乡分布不合理。最后,行业分布不合理。

4.人力资本的利用率低[2]

受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僵化的劳动人事制度和不完善劳动力市场影响,人力资本得不到合理的流动和配置,从而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知识性失业及企业领导等现象,劳动力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低。据统计,中国80%的科技人员集中在各高等院校和研制机构,原理企业和产业发展实践。同时,中国专业技术人员学非所用的情况又较为严重,在人力资本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这是由于中国的人才市场不健全,人才市场起不到配置人力资本的作用,使得人才不能自由流动,制约人才潜力的应有发挥,导致人力资本的利用率低下。

三、发展中国人力资本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是人力资源并不等于人力资本,要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必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过去我们认为资本就是物质资本,从而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受物质资本推动的,正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目前对长时期以来对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随着经济发展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树立起“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和基础”的新观念,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为中国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2.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优化教育投资结构,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中国目前必须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首先必须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其次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的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投资的稳定增长。

除此之外,为了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各级政府还应广开筹资渠道,真正形成一个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多种力量共同办学的教育新体制。同时,由于人力资本存量不可能是由一次性投资而形成的,是不断进行多次投资的结果,所以必须不断地对劳动者进行再教育和培训,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建设终身教育体制,构筑学习型社会。

3.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的社会体系[3]

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和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企业职工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从短期来看,为了尽快解决中国企业职工素质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素质低下的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应对。一方面企业应加大对在职员工的技能培训力度,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企业的员工技能培训进行扶持,对大力培养员工技能的企业实施税收和其他区方面的优惠政策。从长期来看,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必经之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4.进一步加大对健康、医疗和保健方面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4]

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早在1959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认为要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首先要满足人的保健需要,只有满足了保健因素的需要后,人才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来增加自身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要加大对公共医疗的投入,改革医疗投资体制,不断改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培养全民形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建立起全国性的重大疾病监控、预防、治疗体系等。通过全民健康计划的实施来维护居民的劳动能力,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5.消除人力资本流动的种种障碍,营造一个自由、健康的环境

加大力度推进劳动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必须尽快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状态,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扭转中国优秀人才流失的不利局面。同时也要吸引海外高质量人力资本投入到中国经济发展中来,使中国人力资本数量、质量都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 陈淑妮.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141-144.

[3] 李艳,刘锐.中国目前人力资本现状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2006,(11):55-56.

[4] 于金福,剧思均.中国人力资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7-110.

上一篇:TD―LTE F频段和D频段组网对比分析的理论研究 下一篇:浅谈DNET网络控制伺服气缸在工业设备上的应用